激荡情感世界 叩击心灵之门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281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脱离情感的认知,也没有脱离认知的情感,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兴趣和情感。情感教学就是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以积极的情感为动力,促进学生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古人也曾说:“情乃文之本,情者文之径。”可见,情感教学在语文课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慈母情深》一文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情感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其过程分四步。
  一、激情导入、渲染氛围
  情感教育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尽量提炼出一些与课文基调协调并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导语,进而让学生真正走进情感氛围中,让课堂张扬个性,喷吐真情,达到预设的目的。《慈母情深》是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在他们内心深处已积淀一定分量的母爱。于是,综合各方面的考虑,我饱含深情地导入:“世间有一种爱,总让人内心震撼,那是慈母的爱;有一种情,总让人泪流满面,那是慈母的情。今天让我们走进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这样的导入勾起了学生对心中那份母爱的回忆,触动了他们的情感之弦,为走入情境、感知文本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激发情感
  有了情感基调的确立,此时,应放手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感知文本,通过文字的交流逐步内化心中的感受。在这一环节可采用学生默读、大声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等方式,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朗读《慈母情深》,我先让学生默读,然后教师深情朗读最感人的一段,其中渗透着教学生字词。以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促进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感”在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交流,情感在交流中碰撞。通过读的训练,达到“感”的激发。让学生初步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三、研读课文,披文入情
  古人云:“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可见字词有时是极富表现力的。一个用得恰当的字、词,不仅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情感,而且能表现事物、情景的神韵。值得学生反复揣摩,细细品味。 “披文”是“入情”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才算是上出了语文课的特点,才有语文课的“味道”。“披文”的方法这里只谈如下两种。
  1.抓住课文中含有较强情感的词、句体会感情。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语言优美、遣词造句考究的文章,极富感染力。由体味字词入手来领悟作者的情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慈母情深》通过引导朗读文中“极其瘦弱的脊背”“龟裂的手指”,体会母亲的辛劳以及作者心中的酸楚。又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几个句子就饱含着丰富的感情。教师可提问:①为什么“我的母亲” 出现三次?(强调母亲情深,蕴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崇敬、感激之情)②母亲的眼神为什么这样疲惫?(挣钱艰辛)为什么累得这么苦?(为了维持这个家,出于对孩子的爱)另外“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句话为什么用四个“立刻”?(这是母亲拼命地工作,表明母亲工作的劳累)通过提问体悟慈母情深。
  2.抓住集中表现作者感受的句子,即“文眼”体会感情。抓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让学生谈“酸”是什么味道,从而悟出难受、伤感、酸痛的滋味,然后问学生: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从文中找出让“我”“鼻子一酸”的语句品读、交流。
  四、拓展延伸、情感回归
  当学生对课文情感领悟升华到最高点时,教师应捕捉情感信息,运用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独特的生活体验来激发他们的心灵世界,从中悟出某些道理,达到文本情感的回归。在情感延伸阶段,我用幻灯出示了一首小诗,并深情地说:“有人说,这个世界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我要说,这句话应该改成:‘这个世界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母亲的胸怀。’慈母情深深几许,慈母情深深似海。”接着要求学生拿出心愿卡写上想对文中的母亲、对自己的母亲所说的话,让他们的情感通过语言实践一一倾诉,从而表白内心。最后回归文章的主题:母亲用慈祥、善良、无私铸造了这份爱,我们应用感恩来接受这份爱。记住母爱,报答母爱。情感的回归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德育”的洗礼。
  在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还是情! 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发学生情感的海洋吧!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罗塘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其他文献
在现行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每组课文之前,都有一个导读部分,有的语句优美,有的饱含深情,有的引人思考,有的充满趣味。那么,如何发挥这些简短文字的作用,我来谈一点看法。  首先,关注导读,树立单元意识  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依据主题单元安排的,一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在课文表达方法上也有相似之处。导读就是单元学习的引子,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需简要
期刊
数学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是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必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掌握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把练习课上成了“做题课”,想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结果事倍功半,学生对练习课产生厌烦情绪,严重影响练习效果。教师应该如何有效设计练习课呢?  一、练习课设计要有趣味性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自控性较差,许多时候还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因为练习课没有新授课有吸引力,学生容
期刊
一、谈话设疑,直奔主题  师:(出示天鹅图片)同学们,这——就是天鹅!谁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天鹅给你留下的印象?(生说)  师:是啊,纯洁、美丽、高雅,这是天鹅留给我们的印象!可是有一群天鹅,特别是一只老天鹅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使一位猎人永远挂起了他的猎枪!这是为什么呢?  二、读写结合,倾诉感动  师:(出示“冰封湖面”的画面)那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些候鸟从南方飞来,可是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
期刊
作文教学中除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还要写出创意。这创意就是新意,只有在学生的求异思维渐渐得到培养的基础上才可能萌发出来。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或扩散思维,它是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的答案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这种思维方法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束缚,提倡从不同甚至是不合常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它使不同的思路犹如发源于不同高山的大川一般,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最后殊途同归,流入“创新”的汪洋大海之中。  
期刊
摘 要:教学《先秦诸子选读》并非枯燥乏味的梳理文意,而是一种与“那些遥远而亲切的灵魂”对话,从而让学生洗亮眼睛,净化心灵。选读本为我们提供了最佳诠释。  关键词:先秦诸子 教学激趣 诵读思辨 涵泳其中   先秦,是华夏民族理性自觉的年代,更是华夏民族正源生成的年代。经过两千多年积淀,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先秦诸子选读》已然成为人们精神的后花园。易中天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读孟子见“浩
期刊
当前,农村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改变农村学校薄弱环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平等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农村学校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和谐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一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因为现代化设施仅仅是一种工具,如果理念没有更新,其效果只能是“新瓶”装“老酒”。有一位教育哲学家曾经说过,现代
期刊
作业虽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却对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课内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其作用在于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通过作业的检查批改,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或技能缺陷,加以纠正,并作出评价和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议。因此,作业的有效性及其价值是在设计作业时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作业设计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课题
期刊
六年前,初次执教《孔乙己》。即时教学完全遵照传统解读,对孔乙己的认识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教学目标的最终指向理解鲁迅先生对封建科举制度残害读书人心灵之罪恶的批判。——对鲁迅先生的理解仅局限于其革命性上,即对“恶社会”的批判。  在教学过程中,含有以下问题设计——  (1)孔乙己的“名字、穿着、话语”各有什么特点?  (2)孔乙己“遭丁举人毒打”,说明了什么?  (3)联系《范进中举》一文,请你
期刊
不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是人类的生活史和斗争史,是不同时代不同群体活动留下来的事迹。站在历史面前,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初中历史有许多培养积极情感的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形象生动,倾注情感  初中历史课堂面对的是12岁至16岁的青少年,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很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在授课时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渲染气氛,把简单枯
期刊
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授新知识前,教师往往会强调预习,但对预习的具体内容以及预习所要达到的程度却很少提出明确要求,导致不少学生在预习时无所适从。有没有什么合理的方法解决如下三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既能先行接触学习内容,自主探究、尝试解决相关问题,又能让教师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作出合理、有机的安排。二是让教师把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