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410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是人类的生活史和斗争史,是不同时代不同群体活动留下来的事迹。站在历史面前,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初中历史有许多培养积极情感的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形象生动,倾注情感
  初中历史课堂面对的是12岁至16岁的青少年,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很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在授课时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渲染气氛,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力求讲得有声有色。讲历史人物,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我是这样讲述的:“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一段,有对情景的具体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英法帝国主义联军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劫掠园中珍宝,并放火焚毁野蛮行径的控诉,这样的叙述,学生感染极深。
  二、激发兴趣,培育情感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如在教学《“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这一课中,首先我让学生听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后问歌曲里唱的这位老人指的是谁?这位老人提出了一个怎样的伟大构想?通过这样的设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不仅如此,而且在下课前几分钟,我还组织学生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学生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进一步巩固了学习内容,课堂效果也就自然好上加好了。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如果我们单纯地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告诉学生,把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灌输,那么学生的情感态度不可能有本质的变化和升华,他们会走纯粹记忆的道路,这样的话也就不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了一幅《虎门销烟浮雕》的挂图,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就不会发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甚至激烈的辩论,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通过这种人人参与的讨论,既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真是一举多得。
  四、注重体验,强化情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我们不能对学生进行结论灌输,而应该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过程,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体验和感悟。如在学习《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我在课前参考了很多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资料,我真正为两岸人民多年的骨肉分离而伤感,我也真正能体会到远离母亲,渴望回到母亲身边的游子情。那天正值学生应该放假回家的时候,我说:“我们住校生每周回家一趟,有些同学都要想家,何况我们的台湾同胞,他们与家乡、与家乡的亲人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即使有的人在新形势下能够回家看一看,但想见的人可能再也见不到。”通过这样创设情境,注重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情感,体验历史,体验事件中人物命运的跃动。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体,我们应该有效利用这个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而情境课堂正是学生接受情感教育备受欢迎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其他文献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编写中学《物理》教科书的根本出发点,而物理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内容的学习来提高。本人在担任“中加双高中文凭班” 中方物理老师时,对我国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和加拿大高中《物理》教材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借鉴其他国家教材编写之精华,探索教材编写如何更好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1.教材内容选择的比较 。我国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为达到全面
期刊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逐字逐句翻译讲解后再通读几遍就了事,结果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实文言文比现代文更有韵律,语言更精练,表达方式也特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教学《伯牙绝弦》时,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后,笔者设计了“四读”阶梯,以达到理解文意、领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  一、初读——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  揭示课题后,教师就课题
期刊
在现行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每组课文之前,都有一个导读部分,有的语句优美,有的饱含深情,有的引人思考,有的充满趣味。那么,如何发挥这些简短文字的作用,我来谈一点看法。  首先,关注导读,树立单元意识  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依据主题单元安排的,一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在课文表达方法上也有相似之处。导读就是单元学习的引子,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需简要
期刊
数学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是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必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掌握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把练习课上成了“做题课”,想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结果事倍功半,学生对练习课产生厌烦情绪,严重影响练习效果。教师应该如何有效设计练习课呢?  一、练习课设计要有趣味性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自控性较差,许多时候还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因为练习课没有新授课有吸引力,学生容
期刊
一、谈话设疑,直奔主题  师:(出示天鹅图片)同学们,这——就是天鹅!谁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天鹅给你留下的印象?(生说)  师:是啊,纯洁、美丽、高雅,这是天鹅留给我们的印象!可是有一群天鹅,特别是一只老天鹅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使一位猎人永远挂起了他的猎枪!这是为什么呢?  二、读写结合,倾诉感动  师:(出示“冰封湖面”的画面)那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些候鸟从南方飞来,可是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
期刊
作文教学中除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还要写出创意。这创意就是新意,只有在学生的求异思维渐渐得到培养的基础上才可能萌发出来。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或扩散思维,它是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的答案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这种思维方法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束缚,提倡从不同甚至是不合常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它使不同的思路犹如发源于不同高山的大川一般,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最后殊途同归,流入“创新”的汪洋大海之中。  
期刊
摘 要:教学《先秦诸子选读》并非枯燥乏味的梳理文意,而是一种与“那些遥远而亲切的灵魂”对话,从而让学生洗亮眼睛,净化心灵。选读本为我们提供了最佳诠释。  关键词:先秦诸子 教学激趣 诵读思辨 涵泳其中   先秦,是华夏民族理性自觉的年代,更是华夏民族正源生成的年代。经过两千多年积淀,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先秦诸子选读》已然成为人们精神的后花园。易中天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读孟子见“浩
期刊
当前,农村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改变农村学校薄弱环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平等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农村学校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和谐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一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因为现代化设施仅仅是一种工具,如果理念没有更新,其效果只能是“新瓶”装“老酒”。有一位教育哲学家曾经说过,现代
期刊
作业虽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却对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课内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其作用在于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通过作业的检查批改,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或技能缺陷,加以纠正,并作出评价和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议。因此,作业的有效性及其价值是在设计作业时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作业设计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课题
期刊
六年前,初次执教《孔乙己》。即时教学完全遵照传统解读,对孔乙己的认识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教学目标的最终指向理解鲁迅先生对封建科举制度残害读书人心灵之罪恶的批判。——对鲁迅先生的理解仅局限于其革命性上,即对“恶社会”的批判。  在教学过程中,含有以下问题设计——  (1)孔乙己的“名字、穿着、话语”各有什么特点?  (2)孔乙己“遭丁举人毒打”,说明了什么?  (3)联系《范进中举》一文,请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