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样转录子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样转录子3(ILT3)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细胞株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揭示其在结直肠癌中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SW620、HT-29和人正常肠上皮细胞株FHC中ILT3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分析其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5例结直肠癌患者病理组织及30例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ILT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SW620、HT-29及正常肠上皮细胞株FHC中IL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813±3.289、4.391±0.622、1.481±0.055、1.0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846,P<0.001)。与正常肠上皮细胞株FHC相比,ILT3 mRNA在癌细胞株SW480、SW620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8),在癌细胞株HT-29中相对表达量较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4)。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SW620、HT-29及正常肠上皮细胞株FHC中ILT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38±0.651、1.763±0.222、1.449±0.200、0.628±0.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20,P=0.017)。与正常肠上皮细胞株FHC相比,ILT3蛋白在癌细胞株SW480、SW620、HT-29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7,P=0.030)。ILT3主要在细胞膜和(或)细胞质中表达,85例结直肠癌病理组织中,64.7%(55/85)ILT3高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16.7%(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08,P<0.001)。ILT3高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χ2=4.684,P=0.030)及TNM分期(χ2=4.684,P=0.030)相关,而与年龄(χ2=0.927,P=0.336)、性别(χ2=0.078,P=0.780)、肿瘤发生部位(χ2=0.249,P=0.618)、肿瘤大小(χ2=1.813,P=0.178)及肿瘤分化程度(χ2=0.807,P=0.369)无关。ILT3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短于ILT3低表达组患者(45.0个月∶74.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07,P<0.001)。

结论

结直肠癌细胞株中ILT3的表达高于人正常肠上皮细胞株,结直肠癌组织中ILT3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其高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ILT3高表达预示患者临床预后差,提示其可能作为结直肠癌诊治及判断预后的新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找出可反映宫颈癌亚型不同组织结构的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纹理特征,并对宫颈癌中18F-FDG PET纹理特征的关联性进行视觉评估。方法纳入83例在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宫颈癌患者,其中62例鳞状细胞癌(SCC)、21例非鳞状细胞癌(NSCC)。对PET/CT图像进行纹理分析,从中提取出18个PET放射组学特征,包括标准摄取值(SUV)、肿瘤代谢体积(MT
亲碘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典型表现,可用放射性碘对该肿瘤进行有效治疗。在大多数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常采用放射性碘来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对于这类患者主张用最小有效剂量。辅助治疗可降低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风险,但相关患者的最佳纳入标准及具体治疗剂量尚不清楚。进展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能从最大放射性碘耐受剂量的治疗中获益。筛选适合清甲的患者及其治疗剂量是近期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研发出一些用于治疗碘
目的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放射性显像剂在许多正常结构、解剖变异和非前列腺癌组织中有摄取。该研究探讨PSMA靶向显像剂18F-DCFPyL在外周神经节PET显像的摄取频次和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接受18F-DCFPyL PET/CT显像的患者,包括76例前列腺癌(PCa)男性患者和22名肾细胞癌(RCC)患者(男13例、女9例)。评估颈、星状、腹腔、腰、骶神经节的摄取。记录所有放射
目的通过模型和临床研究,比较在大致相同的采集持续时间下采用步进式进床(SS)技术和连续进床(CBM)技术所获全身PET图像的质量。方法2种技术均应用相同的体模,即填充18F-脱氧葡萄糖(FDG)溶液的10~37 mm球体,球体与背景放射性比为4∶1。根据日本肿瘤学FDG PET/CT指南,通过视觉评估、对比度百分比(%QH)和背景变异性(%N)来评估重建图像。为评价标准摄取值(SUV)的变异性,对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应用埃克替尼片联合全脑放疗(WBR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包头市中心医院2010年10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不能耐受化疗或化疗失败的NSCLC脑转移患者5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脱落病例2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例,对照组予以WBRT(30 Gy/15 Fx),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埃克替尼片125 mg,3次/d。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行根治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996年6月至2016年6月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四医院收治的560例年龄≥60岁行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分为发生组(n=30)与未发生组(n=530),分析手术因素及非手术因素对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影响。非手术因素包括性别、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基础疾
微小RNA-335(miR-335)的低表达在许多肿瘤中提示预后不良,如胃癌、乳腺癌、肺癌等一系列实体肿瘤。低表达的miR-335可促进肿瘤转移和进展,并且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显著相关,为肿瘤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Notch信号通路参与肺癌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自我更新,深入研究Notch信号通路在肺癌干细胞调控中的作用,有望在肺癌的诊断及治疗中找到新的靶点。作用于Notch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可能成为有效治疗肺癌的药物。肺癌干细胞被认为是肺癌复发的主要因素,因此针对肺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可能比针对整个肿瘤的治疗更有效。
乳腺癌的治疗越来越个体化及微创化,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成为了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的标准处理方式。示踪剂将前哨淋巴结或淋巴管显像,便于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顺利开展。示踪剂的选择也愈来愈多样化,如纳米炭混悬液、亚甲蓝、放射性同位素、吲哚菁绿等。不同示踪剂及联合应用各有其优势与局限,示踪方式的选择还需权衡多方面的因素。
脂肪酸代谢异常是恶性肿瘤细胞维持其生长需求的独特代谢方式之一,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是脂肪酸合成和氧化代谢途径的限速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CC在多种肿瘤中显著高表达,与肿瘤进展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这使ACC可作为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潜在标志物;另外,抑制ACC活性可使肿瘤细胞脂肪酸合成受阻,刺激脂肪酸β氧化,使肿瘤产生严重的脂质消耗,进而抑制肿瘤生长及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