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画面,永恒的旋律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歌曲是红色经典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新中国建国以来电影音乐创作的伟大成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光辉典范。通过讨论中国红色经典电影歌曲的发展历程,让我们由此回顾历史、探索未来。
  关键词 红色经典 电影歌曲 意识形态 美学风格
  
  红色是共产主义革命的象征。在中国共产党17大召开之际,我们再一次感受革命与传统的震撼,红色的鲜艳与骄傲不可避免地再一次冲击着我们的视线。
  党领导中国人民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奋斗。书写了一部激励后人的历史巨册。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不会因为斗转星移而淡化。相反,我们从深沉的回忆中浓烈地体味到历史的醇厚与力量。我们对于历史的回忆,倘若驾着不同年代传唱的歌声,心中就会滋生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历史就会在歌声中久久回荡。每一个时代都有记录这个时代的方法,由于电影的出现,那个红色时代便以更形象更立体的方式永载在我们的脑海中,多少英烈的故事。多少伟人的形象伴随着红色电影被传承了下来,由于生活的节奏而被尘封起来的红色记忆再一次被唤醒。以期通过它的存在与复兴给我们启示与思考,并由此回顾历史,探索未来。
  如果将电影比做一条长河,那么能代表主旋律的歌曲则是河水中泛起的朵朵浪花,浪花虽小。却能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更鼓动着每个时代的脉搏和社会强音。我们不能想象,一部电影没有激情的音乐、只有靡靡之音,能成为永恒的经典?红色电影与它们的插曲,成为华夏民族不能缺失的一份宝贵财富,歌曲伴随我们与共和国同呼吸,共成长。它绝不会因为现代的商业意味而迷失,也绝不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被人淡忘,因为它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旋律,不仅仅是一个形象,而是深入到我们骨髓中的红色情结。所以,每当我们哼唱起这些歌曲,眼前必然呈现当时的一幕一幕;坚定的董存瑞、勇敢的刘胡兰、冲破枷锁的林道静、淘气的嘎子、胆大心细的杨子荣和鞠躬尽瘁的周恩来。这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再度将我们带入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本文所说的红色经典影片,指的是文革前十七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中国内地摄制、并在中国内地乃至于全世界范围内的华人社会中。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的电影影片。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红色经典电影中那些难忘的歌曲。
  
  一、红色经典电影歌曲的意识形态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经典电影已经走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着时代色彩的过程。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新中国的希望似乎正在变成现实,这样的政治背景给电影产生了新的创作;中动、新的题材、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结构。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新中国是一个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一系列重大军事、政治斗争中建立起来的政权。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建国后长期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高度重视。使新中国电影不可避免的把政治因素包括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在百年中外影史上,只有本时期中国电影直接、强烈的受到政治的影响,这和中国在百年中处于社会转型的变动过程这个历史环境有关。特别是国家遭受外来侵略、共赴国难得时候,政治更是发自老百姓内心共同的声音,只有这样看,才能解释怎么会产生如此大量的红色经典电影。在那个时候,看红色经典电影是广大人民群众最重要的文化活动,而影片中的歌曲通过电影的放映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优秀的作曲家都参加了电影音乐的创作。他们建立了中国红色经典电影歌曲创作的主流传统。回顾历史,我们会看到这些音乐家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最前列。用自己手中的笔作为武器创作出最能反映民族危亡、老百姓陷于水生火热的那个时代,他们是历史的创作者和推动者,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写出那些感染着亿万民众的歌曲。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有:歌颂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英雄业绩的《长征组歌》(电影《东方红》)。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澎湃激情的《地道战》(电影《地道战》)、讴歌了地下革命者的《红梅赞》(电影《江姐》)、奏响爱国主义英雄交响的《在太行山上》(电影《太行山上》)、塑造了机智勇敢小红军的《红星歌》(电影《闪闪的红星》)、表现了红军女战士崇高理想、飒爽风貌的《娘子军连歌》(电影《红色娘子军》)。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突出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能迅速地反映现实斗争。从题材的开拓与主题思想的体现上,我们看到作者领会了历史的使命,倾听了人民的呼声,使我们与人民群众的心、与时代的脉搏更加贴近。
  
  二、红色经典电影歌曲内容和形式的变化(群体观念到个人意识)
  
  如果我们把电影歌曲单纯从演唱形式上划分,也许没有多大意义,但如果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中有着从群体观念到个人意识迁移的更深一层意义。
  我们不妨追溯一下红色经典电影歌曲在演唱形式方面的变化。
  在“建国十七年”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歌曲创作中,创作主题大都是经过革命炮火洗礼的文艺工作者。因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所以他们创作的歌曲大都是长期革命工作的真实感受。在中国那一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迫切的要求艺术创作要发出呐喊与号召,这种政治与社会的需要体现在早期电影歌曲创作中,于是“解放”、“救亡”题材的歌曲大规模涌现。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作词家如瞿维、马可、乔羽、雷振邦等,他们把先进的音乐技法与当时的国情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齐唱、合唱为主的电影 歌曲,这样的演唱形式在早期的红色经典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无论是表现电影中史诗般壮阔宏伟的战争场面,还是表现革命者视死如归、就义前镇定自若的动人细节,大合唱那种万众一心的宏大气势、响彻云霄的和声,都极大地鼓舞着观众的爱国热情,体现了鲜明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强烈的革命斗志。
  此后,电影歌曲的创作在继承传统演唱形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有领有合”的特点,例如:在影片《上甘岭》中那首经久不衰的歌曲《我的祖国》,这首女声独唱与合唱的作品现已成为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歌中独唱部分生动描绘了家乡的美丽、姑娘小伙的可爱,旋律流畅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感。大音程的跳动把女战士特有的温柔与刚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当女卫生员王兰唱起的主题歌转入合唱部分时,银幕上出现了蓝天白云、漓江山水、水电站等镜头。从影片故事发展情节来看正是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但这时出现的音乐不但使故事情节被延拓时的画面得以充实。而且还把整部影片推向高潮,升华了思想境界。当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大批抒发个人真挚情感、热爱家乡生活的电影独唱歌曲。如《妹妹找哥泪花流》、《雁南飞》、《谁不说俺家乡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等,从这些歌曲发展 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歌曲形式的变化。也是人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的过程。歌曲中更多以“我”而不是以“我们”的眼光和角度去表现歌曲内容,更加强化地表现个人情绪及内心的情感世界,这和早期作品相比较。形势、内容上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三、电影歌曲美学风格的变化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上看,可以发现从文革前十七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红色经典电影歌曲的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早期的革命历史题材歌曲中,音乐旋律是以健朗、阳刚、向上的风格为主导。尤其是那些反映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时期的影片。片中那些气吞山河、慷慨悲壮的旋律。激励着中华儿女与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决战。如《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英雄赞歌》。再如《游击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以明快激昂的旋律表现了革命者的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当然。也有一些歌曲如:《敖包相会》、《映山红》、《渔家姑娘在海边》等等,以柔美的旋律诗意的歌词反映了对阶级的深情、对党的热爱。尽管这些歌曲从风格上看有很大的变化,但基本情绪仍然是高亢的,并且在当时并不占电影歌曲的主流地位。到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发展的中后期,电影歌曲以传统的经典歌曲相比出现了明显的区别。可以说这一时期歌曲的风格是以柔性美为主流的。
  不可否认,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以歌颂中华民族、歌颂大好河山为主题的、在音乐曲调上雄壮刚健的歌曲。如《我爱你,中国》(电影《海外赤子》插曲)、《重整山河待后生》(电影《四世同堂》主题曲)、《大实话》(电影《焦裕禄》插曲)等等,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钢毅、浑厚的气质。但是从主流和数量上来看,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偏向于柔性美的电影歌曲。在整个后期的红色经典影片中。它们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歌曲旋律细腻委婉、流畅和谐,如《知音》(电影《知音》插曲)、《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电影《共和国之恋》主题歌)、《大平原》(电影《烈火金钢》主题歌)、《吉祥》(电影《孔繁森》主题歌)。这一时期的电影歌曲和早期的电影歌曲相比,同样是歌颂革命者情怀的,但却给了我们两份不同的感受。早期歌曲中给我们的常常是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有崇高的美感。而后期的电影歌曲反映的革命者从英雄世界里走了出来。变成了普通的“凡人”。歌词中少了口号、誓言,更强调个人的爱恨情仇。与早期的一些颂歌式的歌曲相比较。更加注重个性。从大的方向上来看,整个红色经典电影歌曲的发展都有一种趋向柔性美的倾向。这与电影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歌词内容的开拓和演唱形式的转换是融为一体的。
  显而易见,没有我国政治生活、艺术生活环境的重大变迁,红色经典电影歌曲就不可能有如此重大的变化。二十世纪的今天,电影歌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我们始终怀念那些红色的经典旋律,更怀念红色旋律给我们带来的民族自信。我们需要这片“红色”,我们更需要她给我们送来的正义与和平。
其他文献
摘要 历史是一个大舞台,是艺术的时空综合体。历史素材是丰富多样的,经过加工、处理,润色,使两千年前的历史人物跨越了时空的限制,重新活跃在人们面前。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聚散分离,艺术地绘制出一幅历史画卷。  关键词 南宫公主 周亚夫 李广    由著名导演胡玫执导的《汉武大帝》,播出以来获得了广大观众的 致好评。但历史剧毕竟是艺术化地再现历史,与客观史实有不同之处。现将几处指出,在此与诸位分享,希
若论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讨敌檄文,宋濂的《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无疑是其中之一。该文高屋建瓴,气势磅礴,逻辑严密,顺应民心,特别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不仅有力配合了北伐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也为明王朝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基础。  宋濂之文,庄重典雅,委婉含蓄,底蕴深厚,气象远大。海内外文人雅士登门索要诗文者不计其数,据门人郑楷所撰《行状》中有记:“造门求文之士
藏民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几乎贯穿于生活的每一细节,他们的虔诚令人感动。  当我经过一个小山坡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太正从山坡向上行走,她步履蹒跚,却很努力。山坡顶上有一个非常简陋的经幡塔,难道是去朝拜?  看着她的身影,我有点感动,赶紧换上210mm镜头,对焦拍摄。可惜背景比较单调,画面缺乏了神秘和气势。没关系,我们有Photoshop。    1为了营造夕阳西下的光感,我们调整白平衡中的色温和色调,使得
[摘要]齐白石将文人传统与民间传统、文人修养与农民气质结合起来,雅俗兼得,其艺术是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他走的是一条从布衣到文人又从未离开布衣风范的彩色之路,其个性气质和笔墨技巧都融合着布衣文人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布衣文人艺术风格。  [关键词]布衣文人 艺术风格 影响    齐白石,作为一代国画大师,其绘画融合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并汲取民间艺术营养,大胆创新形成独特风格。但作品中却一直渗透着他
【摘要】每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都会牵动亿万观众的心。中央电视台品牌塑造意识在整台晚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看似不经意的许多细节都可以发觉品牌经营者的苦心。本文以小见大,试从这些细节中研究央视对于品牌形象塑造,给品牌经营者以借鉴。  【关键词】央视春节晚会品牌细节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落下帷幕,但人们对晚会的讨论颇多。好坏各有说辞。抛开节目质量等不谈,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品
[摘要]佛教所谓的“真如”或“道”是不可言说的。佛学实际上是在“说不可说”,因此其对于语言的态度常常是否定性的或解构性的。为了摆脱概念拜物教、摆脱逻辑、摆脱知性思维的束缚,中国佛学常常割裂概念与“道”或“真如”等的对应关系,对语言进行后现代性的解构工作,采用否定性的言说方式即遮诠、示意、“绕路说禅”和“默照”等方式。  [关键词]中国佛学 语言 解构 绕路说禅“一指头禅”默照禅    佛教的真如像
【摘要】所谓“庄重”,就是郑重肃穆,严肃稳重。在艺术嗓音的运用中,庄重美不仅仅是一种整体而宏观的感受,它涉及到语言运用的各个层面:明确的心理依据,准确的语言定位以及切实可行的用声技巧的参与。  【关键词】大国风范和气度 国家形象 民族共同语 胸腔共鸣    中华大地地大物博,人与自然和谐、安宁。土地富饶、山川壮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中华文化表达着人类不可替代的顽强的生命力。我们
甘国平摄  雨珠立树梢荡起笑的漩涡,彩舟撑出夹岸的绿波。细雨中,徜徉于官洲湿地公园,草长莺飞,圆柳如烟,紫荆花爆串出一束束温柔的火焰,一树树的红叶石楠染上少女的红晕,老成的香樟集体举起嫩芽的小手,一片片一簇簇的新绿翠绿氤氲弥漫。在橡胶坝蓄起的一排近200米的瀑布快活喧响中,缓步拾阶而上清雅古朴、气势恢宏的风雨廊桥,欣赏河两岸春意盎然的美景,便油然而生初恋般的诗情。  崇仁河岸,四季风景如画。县城五
摘要 人类生存的两大主题:性爱与死亡在影片《色·戒》与《午夜守门人》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影片探讨了性爱与死亡的关系,即爱情背后总是隐藏着死亡阴影,同时性爱的升华可以超越时间、种族,在精神意义上战胜死亡。  关键词 《色·戒》《午夜守门人》性爱死亡    初读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时,对我触动不是很大,因为张爱玲小说相对电影《色·戒》来说写得还是比较含蓄,我触动最深的倒是张爱玲小说中的一句话“到女
一、 品牌的内涵  “20世纪,消费者研究领域最核心的发现可能就是品牌概念的诞生了。在上个世纪中,这个乍一看有点虚无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不但相信品牌所传达的信息,而且还乐意将它与自身联系在一起,并愿意为此支付大笔费用。”[1]品牌狭义上是商品的标志,代表商品的总体形象,从上个世纪60年代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企业识别系统)创立开始,人们就从符号、关系、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