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放疗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恶性肿瘤椎体骨转移瘤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50例恶性肿瘤椎体骨转移疼痛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单纯放疗组,实验组为放疗联合椎体成形术组,采用口头叙述法(VRS)评估疼痛程度,观察两组镇痛疗效。结果 两组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实验组疼痛缓解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镇痛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结论 放疗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对治疗恶性肿瘤椎体骨转移瘤疼痛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明显改善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骨转移疼痛 放疗 椎体成形术
骨转移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约占远处转移的近一半,其中80%发生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骨转移通常为多发,部位以脊椎骨、骨盆为多,其次为肋骨、股骨、肱骨。对于骨转移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持续性骨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放疗对局部骨转移的镇痛作用非常有效,疼痛缓解率大于85%[1]。近年来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因其微创、简单、见效快等特点在临床使用频率也逐渐增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比较放疗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单纯放疗治疗癌性椎体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椎体骨转移疼痛患者50例,其中肺癌24例,前列腺癌8例,乳腺癌6例,其他恶性肿瘤12例,颈椎转移6例,胸椎21例,腰椎23例,男女比例30:20,年龄38-70岁之间,中位年龄54岁,所有患者均由X线平片、CT、MRI、全身骨扫描证实有骨转移瘤(为溶骨性破坏),并对骨痛、骨质修复情况、不良反应等进行评定,预计生存期>3个月。分为2组,对照组28例单纯行放疗,实验组22例采用放疗联合椎体成形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疼痛程度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放疗,根据疼痛部位及影像学确定放疗位置,采用6MV-X线,照射范围包括转移椎体及上下各1椎体,DT40Gy/2Gy/20次,1次/天,5次/周,4周结束。实验组:根据影像学检查,评估骨破坏范围,术中C臂X线机监视下进穿刺针,注入糊状期骨水泥,术后卧床6h,观察疼痛缓解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术后4-6天开始行放疗,方法同对照组。
1.3 疼痛疗效评价
疼痛程度分级采用口头叙述法(VRS),根据VRS法评价疼痛治疗效果[2],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度缓解(MR)、无效(NR)。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缓解情况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随访1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实验组即联合组治疗2天后疼痛明显减轻,对照组治疗6-7天后疼痛明顯减轻,治疗结束后实验组及对照组CR率分别为90.9%(20/22)、64.3%(18/28),PR率分别为9.1%(2/22)、25%(7/28), MR率分别为0%(0/22)、10.7%(3/28),NR率均为0。实验组CR+PR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各有1例肺癌患者死亡,分别于治疗结束后9月及8月死于呼吸衰竭。
2.2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不同部位椎体放疗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粘膜反应、消化道反应、白细胞下降,均为0-2级,对症处理后缓解。所有手术患者,有1例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无临床症状,其余术中及术后均无肺栓塞、气胸、截瘫、穿刺部位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手术椎体形态均保持良好,未出现进展。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的骨转移,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部分机体功能障碍、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骨转移的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放疗、手术介入)及全身(化疗、激素治疗、双膦酸盐类药物、镇痛药物等)。应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病理类型、原发病范围及控制情况、转移病变范围、既往治疗情况、预计生存期等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放疗治疗骨转移瘤疼痛缓解率高,其中50%以上的患者疼痛缓解6个月以上,放疗不仅可止痛,还可预防病理性骨折及脊髓压迫的发生[1]。放疗缓解疼痛的原理为射线可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生长,缩小病灶,减轻骨髓腔和骨膜的压力,从而缓解疼痛,射线还可干扰疼痛信号传递,抑制疼痛介质的释放,还能使胶原蛋白合成增加,血管纤维基质产生,成骨细胞活性增加形成新骨,有利于维持骨结构。权循凤[3-4]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割方式和不同原发病灶对放射治疗效果无显著影响。但放疗对已经破坏的骨质无效,为进一步加强脊椎骨的稳定性,必须联合手术、双膦酸盐等治疗方法。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是在放射影像技术引导下,通过穿刺针将骨水泥(甲基丙烯酸树脂)注射到溶骨性破坏椎体内,达到止痛、提高脊柱稳定性、维持功能等目的,用于血管瘤、转移瘤、骨质疏松、骨折等治疗[5]。骨水泥止痛机制可能为:骨水泥对椎体的机械支撑和固定作用,减轻椎体压应力,增强脊椎强度,从而减少对椎体内痛觉神经末梢的刺激,另外,骨水泥聚合反应放热与毒性作用可使肿瘤组织坏死或破坏椎体内及周围组织中的神经末梢及炎性致痛因子,降低了疼痛敏感性,阻断了疼痛介质生成,从而达到止痛效果。本研究显示,放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均可治疗椎体转移疼痛,该手术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两者联合具有协同效果,较单纯放疗对疼痛的缓解更为有效,更为快速、明显和持久,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殷蔚伯,余子豪,徐国镇,等.肿瘤放射治疗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191-1197.
[2]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0.
[3]权循凤,陈振东.放射治疗骨转移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5):497.
[4]侯晓荣,张福泉,孙帅.等,169例骨转移放疗后近期止痛效果的临床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7,13(2):73-75.
[5]包明波,何建新,许绍.等,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J].脊柱外科杂志,2011,99(2):924.
【关键词】 骨转移疼痛 放疗 椎体成形术
骨转移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约占远处转移的近一半,其中80%发生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骨转移通常为多发,部位以脊椎骨、骨盆为多,其次为肋骨、股骨、肱骨。对于骨转移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持续性骨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放疗对局部骨转移的镇痛作用非常有效,疼痛缓解率大于85%[1]。近年来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因其微创、简单、见效快等特点在临床使用频率也逐渐增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比较放疗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单纯放疗治疗癌性椎体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椎体骨转移疼痛患者50例,其中肺癌24例,前列腺癌8例,乳腺癌6例,其他恶性肿瘤12例,颈椎转移6例,胸椎21例,腰椎23例,男女比例30:20,年龄38-70岁之间,中位年龄54岁,所有患者均由X线平片、CT、MRI、全身骨扫描证实有骨转移瘤(为溶骨性破坏),并对骨痛、骨质修复情况、不良反应等进行评定,预计生存期>3个月。分为2组,对照组28例单纯行放疗,实验组22例采用放疗联合椎体成形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疼痛程度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放疗,根据疼痛部位及影像学确定放疗位置,采用6MV-X线,照射范围包括转移椎体及上下各1椎体,DT40Gy/2Gy/20次,1次/天,5次/周,4周结束。实验组:根据影像学检查,评估骨破坏范围,术中C臂X线机监视下进穿刺针,注入糊状期骨水泥,术后卧床6h,观察疼痛缓解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术后4-6天开始行放疗,方法同对照组。
1.3 疼痛疗效评价
疼痛程度分级采用口头叙述法(VRS),根据VRS法评价疼痛治疗效果[2],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度缓解(MR)、无效(NR)。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缓解情况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随访1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实验组即联合组治疗2天后疼痛明显减轻,对照组治疗6-7天后疼痛明顯减轻,治疗结束后实验组及对照组CR率分别为90.9%(20/22)、64.3%(18/28),PR率分别为9.1%(2/22)、25%(7/28), MR率分别为0%(0/22)、10.7%(3/28),NR率均为0。实验组CR+PR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各有1例肺癌患者死亡,分别于治疗结束后9月及8月死于呼吸衰竭。
2.2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不同部位椎体放疗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粘膜反应、消化道反应、白细胞下降,均为0-2级,对症处理后缓解。所有手术患者,有1例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无临床症状,其余术中及术后均无肺栓塞、气胸、截瘫、穿刺部位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手术椎体形态均保持良好,未出现进展。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的骨转移,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部分机体功能障碍、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骨转移的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放疗、手术介入)及全身(化疗、激素治疗、双膦酸盐类药物、镇痛药物等)。应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病理类型、原发病范围及控制情况、转移病变范围、既往治疗情况、预计生存期等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放疗治疗骨转移瘤疼痛缓解率高,其中50%以上的患者疼痛缓解6个月以上,放疗不仅可止痛,还可预防病理性骨折及脊髓压迫的发生[1]。放疗缓解疼痛的原理为射线可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生长,缩小病灶,减轻骨髓腔和骨膜的压力,从而缓解疼痛,射线还可干扰疼痛信号传递,抑制疼痛介质的释放,还能使胶原蛋白合成增加,血管纤维基质产生,成骨细胞活性增加形成新骨,有利于维持骨结构。权循凤[3-4]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割方式和不同原发病灶对放射治疗效果无显著影响。但放疗对已经破坏的骨质无效,为进一步加强脊椎骨的稳定性,必须联合手术、双膦酸盐等治疗方法。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是在放射影像技术引导下,通过穿刺针将骨水泥(甲基丙烯酸树脂)注射到溶骨性破坏椎体内,达到止痛、提高脊柱稳定性、维持功能等目的,用于血管瘤、转移瘤、骨质疏松、骨折等治疗[5]。骨水泥止痛机制可能为:骨水泥对椎体的机械支撑和固定作用,减轻椎体压应力,增强脊椎强度,从而减少对椎体内痛觉神经末梢的刺激,另外,骨水泥聚合反应放热与毒性作用可使肿瘤组织坏死或破坏椎体内及周围组织中的神经末梢及炎性致痛因子,降低了疼痛敏感性,阻断了疼痛介质生成,从而达到止痛效果。本研究显示,放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均可治疗椎体转移疼痛,该手术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两者联合具有协同效果,较单纯放疗对疼痛的缓解更为有效,更为快速、明显和持久,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殷蔚伯,余子豪,徐国镇,等.肿瘤放射治疗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191-1197.
[2]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0.
[3]权循凤,陈振东.放射治疗骨转移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5):497.
[4]侯晓荣,张福泉,孙帅.等,169例骨转移放疗后近期止痛效果的临床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7,13(2):73-75.
[5]包明波,何建新,许绍.等,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J].脊柱外科杂志,2011,99(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