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宁电影创作风格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ping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冯小宁是我国的第五代导演,他从1990年开始电影创作,并推出了《战争子午线》和《大气层消失》两部影片。以后又导演了著名的战争三部曲《红河谷》(1996)《黄河绝恋》(1999)《紫日》(2001)。到2013年,冯小宁共创作了13部电影和1部电视电影。在影片创作过程中,冯小宁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冯小宁;电影创作风格;叙事方式;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崔飞飞(1990.2-),男,汉族,甘肃庆阳人,河北美术学院学士,研究方向:大学行政管理教育工作、广播电视编导电影。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
  前言:
  战争题材是冯小宁最擅长、最钟爱的题材。他创作了著名的战争三部曲。《举起手来》和《举起手来2》这两部喜剧片也是取材于战争,这可以看作是冯小宁对自己风格的转变,但是《举起手来》由于“人物空”“叙事假”“主题虚”降低了影片的艺术性,是冯小宁电影创作的一大败笔。本文主要从主题、题材、叙事方式等方面对冯小宁的导演创作风格展开了分析。指出了冯小宁电影中主题类型化、题材选择、叙事手法使用上的特点及如何实现突破自我。
  一、冯小宁的电影创作风格
  1、电影中的人文精神
  人性体现在冯小宁的电影中就是一种人文精神,这就是他电影的主旨。 人文精神是什么?在西方,人文精神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人文精神的狭义理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反对人性的压制、张扬人的理性、认为人是一切的根本。广义的解释是欧洲的一种文化传统。”冯小宁在他的电影中以人物为中心,尊重人性,把人文精神灌注于人物身上,作为全剧的灵魂,充分表达战争对于人性的扭曲,由于对人文精神的表达,在主题方面就很好的契合了受众的心理体验,这样冯小宁电影就在主题上取得了优势,这是电影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冯小宁表现电影中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一、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例如,中美拥有不同的生死观,中国人认可舍生取义,绝不能向侵略者投降,雖死犹荣是中国英雄的特点。但是生命高于一切是美国人的生死观,在美国人看来,不敌的情况下投降是正确的选择。这两种观点在《黄河绝恋》中形成了鲜明对比。二、用孩子的视角来表现战争对人性的扭曲。《紫日》中那个去拉手榴弹引信的孩子给人深刻印象,当想到他将要失去自己的生命,观众切实感到了战争的残酷,用儿童形象增强电影对主题的表现力是冯小宁的惯用手法。三、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充分利用本民族历史文化容易对受众产生感召力,增加受众的心理认同。冯小宁的每部电影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2、回忆与行走的叙事方式
  冯小宁以个性生命来展现战争,是对以前战争片模式的突破。以前的战争电影注重重现历史,设置宏大的场景,众多的人物,不注重在战争中表现个体生命的轨迹。这是战争题材电影历史化,例如我们很熟悉的战争片《地雷战》《地道战》《智取威虎山》《渡江侦察记》冯小宁的战争片一改这种“历史化”。他把个人放进战争的大环境中,在战争中并不表现战争的胜负,而是将重点放在人物塑造上,使我们可以从个体、个性、人性、人情、个体的战争毁灭等角度来重新思考战争。可以说冯小宁的艺术化叙事方式重新塑造了观众对于战争片的审美体验。
  3、人物精神的象征——道具
  冯小宁电影道具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小见大代表人物精神。二是与回忆叙事手法相结合展开故事,升华主题。
  第一,以小见大。冯小宁电影中的核心道具都很“小”,没有美国战争片的航母、坦克、盛大的战争场面,冯小宁注重战争片中情感的体现,所以他的道具往往是以小见大,带有象征意义。“小”就是其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口琴、八音盒、照片、日记都成为了给人深刻印象的道具。虽然普通但是含义深刻。第二,电影中的道具和回忆的叙事方法紧密相连。在冯小宁的电影中道具不仅仅是女主角精神的化身而且是回忆的叙事手法展开的手段,是展开一段回忆最好的选择。通过一个道具运用回忆的手法展开一个故事。《黄河绝恋》用照片展开回忆,《紫日》用八音盒展开回忆《举起手来》用人物的亲属关系展开回忆。《青藏线》用口琴展开回忆。《战争子午线》用地雷展开回忆。道具和回忆的叙事手法紧紧相连。回忆需要借助道具,道具的情感需要在回忆中得到升华。在这种模式下,2013年《落经山》道具就成了一部电影的起点。
  利用道具开始故事,利用回忆叙述故事,回到现在总结故事。道具是开头,道具是结尾。这就是冯小宁电影中道具的使用手法。
  结论: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冯小宁的创作风格。一、通过人物来展现战争,创新了战争片的创作模式,由宏大叙事转变为个性化叙说,深刻的刻画了人物。二、行走与回忆的叙事方法,巧妙地运用道具穿插其中,使得故事前后呼应,主题突出。三、对于真善美的人文主题地表达,展现了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冯小宁电影的一些问题。电影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艺术,希望冯小宁导演可以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好的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1]贾磊磊,永不言败——冯小宁访谈录.当代电影,2002年,(02):45页.
  [2]巩宝荣.中国电影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由冯小宁举起手来说起.艺术评论,2005年,(10):7~9页.
其他文献
摘 要: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是其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一部。小说中的内容很好地表达了他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一生》的探索,希望能够好的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与主旨。  关键词:《一生》;文学创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  《一生》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生平仅有
学位
摘 要:随着《藻海无边》的问世,大家重新关注了加勒比海周围的风起云涌。本文着重分析小说中的所有黑人形象,分析遇到殖民残酷统治时候,究竟该使用怎样的方法来进行反抗?是暴力革命,还是语言冷战,还是像克里斯托芬一样,用文化来武装自己。  关键词:《藻海无边》;黑人形象;颠覆  作者简介:郝书良(1993-),女,汉族,山西大同市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
摘 要:19世纪末以来,席卷全球的帝国主义殖民战争与两次世界大战将传统西方奉行的价值观念彻底击碎,理想国崩塌。在哲学思想上,基督教的传统道德对人的奴役使得尼采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的理念。这一切的变化同时也在影响着文学的发展。种种冲击使人们对文学产生了不同的观念。本文将通过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代表什克洛夫斯基的重要理念——陌生化入手,探求什克洛夫斯基文学观念是如何重构的。  关键词:陌生化;文学观念;
摘 要:小说《啊,拓荒者!》被誉为维拉·凯瑟拓荒题材系列小说的开山之作。本文旨在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最后得出结论,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社会及生态问题。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性;男性  作者简介:王媛(1989.5-),女,四川人,现工作于宝鸡文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外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紫颜色》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宗教文化角度入手,探讨主人公如何从对上帝形象认知的颠覆完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此来展现在性别和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妇女如何获得自我话语权利。  关键词:《紫颜色》;黑人妇女;上帝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  长篇小说《紫颜色》全书由92封信件组成,其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多元文化视域下东南亚华文女性写作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15FWW005。  摘 要:当前新华文学、马华文学在东南亚文学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华人文化色彩愈加浓郁的氛围里,华文女作家的小说创作也不知不觉融入了很多文化关怀情愫。“文化式微”是华文女作家不约而同一致关注的焦点,忧心东南亚华人文化的衰落是其主要特点。其中戏曲艺术的没落、民
摘 要:短篇小说《水滴》是日本冲绳本土作家目取真俊的代表作之一。其故事以主人公德正的身体变异展开,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等众多人物的细致刻画,及以白昼与黑夜的两条主线中的推进手法,深刻描绘了主人公卸下罪恶十字架的心路历程,并借此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对冲绳原住民带来的难以磨灭的伤痕。  关键词:目取真俊;水滴;冲绳战役  作者简介:马越(1991-),甘肃兰州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