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留学很火。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并呈持续增长态势,从1978年到2016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到458.66万人。有着留学需求的增量群体数量之可观,可见一斑,而且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留学越来越热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而与留学热同步的,便是留学市场上中介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然而,利益驱使加之行业规范的缺位,留学中介市场长时间内,都处于一个鱼龙混杂的状态。良莠不齐的服务质量,成为不少出国求学者在做抉择时颇为头疼的一个问题。
长久以来,为了规范留学服务市场,政府方面努力也是颇多。1999年,教育部对中介机构提出四大要求;2000年11月,暂缓审批新机构;2004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随后成立地方性留学中介行业协会。
至此,伴随着各行业的简政放权和增加市场活力的大环境,对留学服务市场的监管,也开始松绑。先是2009年,教育部与天津、山东、江苏、江西等实施审批权下放试点,到2014年,将“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直至2017年1月,取消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
国家监管的放松,对行业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刚刚过去的6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担起行业规范的重任,发布了首批留学服务行业白名单。在简政放权的大方向下,国家的管理方式在变更,从业机构的自由度不断加大,市场准入门槛似乎也在不断降低,然而尽管如此,并非意味着,留学服务中介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过。
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随着房租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节节攀升,留学服务中介若想要获得生存空间,或许只有不断附加品牌价值这一条路。依靠已经积累的经验和口碑不断市场化,亦或像垂直纵深深耕做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两种模式之下,前者催生出市场上的并驾齐驱的龙头,后者则加速了个人高端咨询工作室的更迭升级。
无论哪种方式,可以肯定的是,不懂市场、服务与咨询,没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处于“中间地带”的机构,其未來将会举步维 艰。
门槛低了,自由度大了,对服务质量和品牌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却是不能放缓的,唯有此,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渐趋红海化的留学市场里,抢占一席之地。
而与留学热同步的,便是留学市场上中介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然而,利益驱使加之行业规范的缺位,留学中介市场长时间内,都处于一个鱼龙混杂的状态。良莠不齐的服务质量,成为不少出国求学者在做抉择时颇为头疼的一个问题。
长久以来,为了规范留学服务市场,政府方面努力也是颇多。1999年,教育部对中介机构提出四大要求;2000年11月,暂缓审批新机构;2004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随后成立地方性留学中介行业协会。
至此,伴随着各行业的简政放权和增加市场活力的大环境,对留学服务市场的监管,也开始松绑。先是2009年,教育部与天津、山东、江苏、江西等实施审批权下放试点,到2014年,将“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直至2017年1月,取消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
国家监管的放松,对行业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刚刚过去的6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担起行业规范的重任,发布了首批留学服务行业白名单。在简政放权的大方向下,国家的管理方式在变更,从业机构的自由度不断加大,市场准入门槛似乎也在不断降低,然而尽管如此,并非意味着,留学服务中介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过。
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随着房租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节节攀升,留学服务中介若想要获得生存空间,或许只有不断附加品牌价值这一条路。依靠已经积累的经验和口碑不断市场化,亦或像垂直纵深深耕做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两种模式之下,前者催生出市场上的并驾齐驱的龙头,后者则加速了个人高端咨询工作室的更迭升级。
无论哪种方式,可以肯定的是,不懂市场、服务与咨询,没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处于“中间地带”的机构,其未來将会举步维 艰。
门槛低了,自由度大了,对服务质量和品牌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却是不能放缓的,唯有此,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渐趋红海化的留学市场里,抢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