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是每一个人的故乡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olution_j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园林,本来是失意文人离开朝廷、寻求自在的居所,承载了传统中国人的精致生活。如今,历史存留的园林早已失去了原本的生活场景,成了趋之若鹜的旅游景点,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池塘、树木和山石,古典园林犹如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宫,让人不断迷失。
  摄影师倪黎祥观察园林里的游人,试图捕捉他们的私密时刻,或享受,或安静,或娱乐,或出离……自古以来,园林不仅是安放“身”的,更重要的是安放“心”的地方。吾心安处,便是故乡。
  似乎每个苏州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绕不开的园林情结。
  很多老苏州人的家里,都有关于园林的黑白老照片,它们被错落地压在玻璃台面下低调展示,锯齿花纹,小巧精致,定格了主人年轻时游园的美好经历。小时候关于园林的记忆,已经模糊为几座假山、一池碧水和迷幻的道路,老城区车水马龙、粉墙黛瓦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山水庭园。
  2001年初冬雪后的清晨,我兴奋地揣起相机,来到网师园,学风光画册上的美图拍摄雪景。那是我第一次拍摄园林,照片后来被放大并雪藏起来,第二年,我便去了广州念书。
  毕业后,我进入报社,顺理成章地走上了纪实摄影的道路。因在广州工作、生活了十年,每年都是匆匆回到家乡,又匆匆离去,再没有机会拍园林,但拍摄园林的念头从没有消失过。
  本土摄影家陈健行拍摄苏州园林很有影响力,他早期出版的摄影画册,注重对园林空间结构、花草树木、四季光影等方面的唯美表现,风格上属于具有东方浪漫气质的“沙龙画意”作品。改革开放时代下,这些作品恰好符合官方对于苏州园林的宣传需要,也符合人们对于古老东方文明的想象。所以,这些具有古典美学特点的作品,吸引了无数游客参观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不只是关于山水庭园“盆景化”的文化标本,更承载了传统中国人的精致生活。千百年来,古典园林的一代代主人在时代的浪潮中或进或退,个人的仕途沉浮如烟云般在历史长河里顷刻散尽。
  园林并非孤立的标本,而是不断演进发展的,它在当代图景中动态存在着。如何用影像的方式活化这一传统符号,并带入到当下语境中,更好地被世人理解,是我一直探索的问题。当下,对于传统园林中的表达和书写,需要有着不同经历的摄影师参与其中,用鲜活的视角、个性化地表达,丰富、传承园林的内在理念。
  2010年,挚友骆昌威鼓励我,回到苏州,深入拍摄苏州园。大多数摄影师拍摄园林,注重表现光影,鲜有把镜头对准游人。当下的园林不只是一个传统符号,通过镜头,捕捉现代人与园林的关系,描摹人的内心世界,才是我要表达的含义。
  2013年,我结束了广州生活,回到了苏州老家,开始拍摄苏州园林。开始拍时,我曾经想中断拍摄,后来购买了十几本关于园林历史、文化的书籍,试图从文本中弥补认知的缺失,寻找拍摄的意义和思路。
  创作期间,旅居苏州的南非籍摄影师德瓦尔德·博塔(Dewald Botha)的作品《苏州园林》,给了我很大启发,画面中一座石桥、几叠假山、数丛松树……充满禅意。惊讶的是,他从来没有走进园林,上述元素均取景自城市公共空间。摄影师摒弃了具象的园林,进行解构、重构,作品中,他把苏州当作“园林”,这是一种更深远的视野和格局。
  本地摄影家姚轶群镜头下的苏州园林,充满了神秘气息。2016年,他送给了我一本自编的画册《游园》,拍摄风格自由洒脱,偏重观念上的个性化表达。这本画册对我启发很大,于是,我把自己拍了多年、疏于整理的照片筛选了出来,有了《谜园》的雏形。
  关于标题,最初想到的是“迷园”。源于一次拍摄,听到一名游客抱怨苏州园林看起来很相似,经常迷路。古典园林,犹如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宫,让人不断迷失。古时的筑园者在一方小天地里费尽巧思、各种折腾,兜兜转转,又会柳暗花明,似乎园主总在期待东山再起。过着“出世”的日子,同时操着“入世”的心。园林是园主复杂心迹的映射,其中真“意像”是一个“谜”。
  如今,历史存留的园林早已失去了原本的生活场景,成了趋之若鹜的旅游景点,满足现代人一厢情愿的审美趣味。喧嚣与纷扰中,现代人渴求安逸以求明心见性,却往往一再迷失。摄影评论家孙慨说,在园林喧嚣的气氛里,难以忽略的是落寞与茫然,迷失的正是一个个文化的自我。
  园林依旧,草木皆然。虽然眼下的园林,已变为苍凉院落,但似乎还可以温故,仍可以遐想和猜测。如今,修缮后的园林又以新的形式、面貌回到人们身边,重启和联结文化回忆中的感知模式。穿越百年,身处不同时空的古人、今人,总能从园林中得到些许慰藉,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精神上的贯通共鸣——悲情与欢乐、郁结与挣扎、落寞与迷失,在幽冥中悄然相会。
  在园林这一悖论式的场域中,丰富的历史与复杂的當下,交织纠缠。园林既盛纳了现代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与向往,也让人感到手足无措、一头雾水。我希望用影像呈现当代景观与历史记忆之间发生的不可言说的互动。观察园林里的游人,不特写,不逼视,不过于投入,试图捕捉他们的私密时刻,或享受,或安静,或娱乐,或出离……
其他文献
①三星S9 发布时间:2018年2月起售价:6699元②华为P20 Pro发布时间:2018年4月起售价:4988元③小米MIX 2S发布时间:2018年3月起售价:3299元④苹果iphone X发布时间:2017年9月起售价:8388元极速拍摄的安卓旗舰  三星S9   三星S9和S9 是目前该公司的旗舰级产品,为了公平对比,并向你展现代表三星最强实力的画面表现力,我们选择了双摄像头的S9 。
呼喚晨曦 张群 摄 / 尼康D800 ,32mm焦距,光圈F2.8,速度30秒  自然界的崇高,都是社会人格力量的一种对应,这是人们在视觉欣赏中通过曲折而间接的途径,映射出来的是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对应。望着这历经万载的山川、千年不倒的胡杨以及废墟的残缺与漫长,都令人惊叹与感动。作为摄影爱好者,张群向往苍茫的自然,他用自己易于感知的光影去感受自然,触摸历史,让远古的印迹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延伸。云
宋春宇是一名擅長拍摄人像的摄影师。在多年的人像摄影创作中,宋春宇发现,他所拍摄的人物多是为了记录自己最美好动人的神态和面孔,无法拍摄出人物的本真,这使他产生了求新求变的想法。宋春宇的一位亲戚在铸造厂工作,他多次去铸造厂拍摄工人劳作的场景,作为一名人像摄影师,他逐渐萌生了为铸造工人拍摄肖像的想法。于是他与工人沟通,并利用工休时间,在厂房外贴上背景纸,架好4X5相机,拍摄下一幅幅铸造工人的众生相。
江南小镇锦溪,没有明显的四季,长廊里的生活也平淡无奇、少有变化。一点新鲜事、一个外来人,促成了这些平淡却又生动的画面。十余年的相处和拍摄,摄影师韦鸣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记录下大时代下的小镇故事。在他镜头下的长廊,就像是舞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或者群演或者独奏,演繹出的生活,平淡如真。  我的家乡昆山,有一座拥有两千多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锦溪。这里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在上演。  早晨,老头们有
奇峰 戀桦 摄/尼康D3X,光圈F22,速度1/60秒  摄影是瞬间艺术,更是光影艺术。尤其是风光摄影创作,往往更需要独特的光影为山水涂抹上点睛之笔。风光摄影的光影捕捉不仅需要一定的运气,更需要摄影者有着执著的信念和吃苦的精神。恋桦的自然风光摄影作品大都在日出或日落前后拍摄,巧妙的光影与色彩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氛围和浓郁的情感。山水一色 恋桦 摄/尼康D3X,光圈F22,速度1/10秒夏季印象 恋桦
闲暇之余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2013年,连州摄影节,《鸳鸯——香港当代七人展》,七位香港摄影师,七个关注的议题和七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让我眼前一亮。对于见惯了内地众多影像的我,犹如见到一股清泉,这是我这么多年一直想要突破、想要寻找的影像表达方式啊,心里默默地记下了策展人——秦伟的名字。  回到深圳后,我第一时间上网查阅关于秦伟、关于这次展览的相关信息:秦伟,独立策展人、艺术家、香港大学专业进修
2018年2期杂志中以河南三门峡英雄会为例,探讨过如何在短期创作中获得佳作,得出的大思路是厚积薄发。也列举了众多影友现场创作中闪烁出的智慧光芒。英雄会这种形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摄影人的关注。当主办方组织芒砀山英雄会的时候,报名非常踊跃。有人说,参加一次英雄会比听十次名家讲座收获都大!我们不应否认理论的力量,同样也不应否认实践的魅力。实践中,总会遇到新的问题,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理论。笔
独舞 李军 摄 / 佳能EO S 5D MarkIII相机,45mm焦距,光圈F8,快门1/1000秒。  自然界的崇高是社会人格力量的一种对应,是人们在视觉欣赏中通过曲折而间接的途径,映射出来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对应。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摄影师李军的镜头中,人与自然的对应无处不在。作品《独舞》中的人物所形成的点与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又与自然融为一体;《夜幕将至》的冷调与暖调对比,饱含了摄影
21世纪20年代,菲律宾苏禄省省会和乐(Jolo)的传统枪舞表演。 秦风老照片馆藏  1521年,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率领西班牙的探险航队抵达菲律宾,遭遇麦克坦酋长拉普拉普(Lapu-Lapu)抵抗而被杀害。自此之后,西班牙没有一天放弃过殖民菲律宾的企图并于1594年之前占领了宿雾岛和吕宋岛。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后,西班牙才将菲律宾割让予美国统治,而“菲律宾人”一词,也开始成为这座岛屿上每一个人的
在摄影中,影调与色调非常重要。概括来说,影调是明与暗、深与浅、黑与白之间的层级关系,也是体现摄影者创作意图的关键;色调则是指色彩外观的基本倾向,比如冷色调、暖色调、中间色调,色调关乎于作品的情绪情感。苏明再对于影调和色调的处理颇具特色。《岁暮待春》采用中性色调及中性影调,赋予冬季一片萧瑟的情绪;《玉树银枝》利用增加曝光的技术,形成高调影像,突出黑白灰的结构及变化;《夏日》整体色彩由黄和绿组成,但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