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在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占据过重要的位置,但是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一直存在着名实不符的问题,也就是说有些翻译理论家虽然沿用了“可译性不可译性”的名称,实际上他们各自的理论焦点取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的考察,试图理清其发展脉络,界定其各发展时期的不同定义。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发展史
  1.介绍
  关于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时翻译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仔细研究一下此问题的发展始末,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此问题的讨论首先存在着概念不清问题,也就是说,对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概念界定存在着分歧。下面,我们将通过考察可译性不可译性的问题的发展史略来具体分析其不同的含义。
  2.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
  2.1 不可译性问题的提出
  此问题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期的民族语翻译。中世纪末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欧洲各国纷纷建立,随着各国民族意识的增强,与民族语代替拉丁语翻译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在意大利,诗人但丁最早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在其关于翻译和民族语的论述《飨宴》中,但丁对《圣经·诗篇》的拉丁语译文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发现原文中有许多诗的特征在译文中走失了,从而得出文学作品不可议论。他说:“要让大家都懂得,任何富于音乐和谐感的作品都不可能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破环其全部优美的和谐感。正因为如此,荷马的史诗遂未译成拉丁语;同理,《圣经·诗篇》的韵文之所以没有优美的音乐和谐感,就是因为这些韵文先从希伯来语译成希腊语,再从希腊语译成拉丁语,而在最初的翻译中其优美感便完全消失了。” ( Dante, 1304-1307: Chapter 7, Book 1 )
  可见,但丁提出不可译问题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具体说来,翻译过程中,文学作品是与内容的对立是但丁文学作品不可译论的立论基础。
  2.2 歌德及文学作品的可译论
  歌德认识到翻译往往是不完全的,但是他同时又提出,无论如何,翻译是世界事务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活动之一。此外,歌德强调语言共性,认为人类语言之间,即便各自的形态不同也不会影响相互交流,因为所表达的意思是普遍存在的。语言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交織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在其意思和音韵的传译中有着彼此相通的共性,这就构成了文学作品包括诗的可译性。
  这里,歌德已经把但丁所关心的形式与内容的对立转移到了人类语言情感的相同性上,强调人类语言的共性,从宏观的角度论述文学作品的可译性。
  2.3 威廉·洪堡的不可译论
  洪堡赖以提出自己语言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他把思想意识至于客观现实之上,否认超出单个语言范畴的概念体系和支配超语言现实的普遍法则的优先存在。洪堡提出,每一种语言都有一种与之相关的世界观,而由于各个民族的世界观千差万别,语言和语言之间便存在实质性的区别。这种区别支配着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他在1796年7月23日给奥古斯特·施莱格尔德信中说:“在我看来,所有的翻译只不过是试图完成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任何译者都注定会被两块绊脚石的任何一块所绊倒:他不是贴原作贴得太紧而牺牲本民族的风格和语言,就是贴本民族特点贴得太紧而牺牲原作。介乎两者之间的中间路线不是难于找到而是根本不可能找到。”这就是说,支配人类语言的法则是,各语言之间没有共性,原作和译作之间不可能存在融合关系。因此,所以出的东西本质上都会与原作有所区别。
  这是对语言个性的强调,但是洪堡关于不可译性的看法并不是绝对的,他认识到不可译性与可译性是一种辩证关系。他说:“在任何语言中,甚至不十分为我们所了解的原始民族的语言中,任何东西,包括最高的最低的最强的最弱的东西,都能加以表达,这么说并不过分。”在另一处他还说,人类“先天具有的语言使用能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能力,因此所有语言中必定都具有理解‘所有语言的秘诀’”(转引自kloepfer, 1967:55)。洪堡在这里所要说的观点是,各种语言之间虽然在结构上彼此有很大差别,但归根到底还是可以翻译的。
  从表面上看,在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上洪堡表现出一种前后矛盾的观点,但实际上他的观点中包含着辩证的成分。他把语言是一个“系统”和语言是一个“操作过程”的两个概念统一起来,一方面分析了语言作为一个整体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又注意到具体语言中精致的和动态的因素的相互作用。他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两元论的语言观。
  2.4 克罗奇对但丁“文学不可译论”的继承与发展
  克罗奇是意大利的美学家文学批评家,他在其美学名著《美学原理》中对翻译问题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克罗奇是从美学的角度谈论翻译的。他强调言语行为之不可重复性,文学作品不能完全移植,文学翻译只能是艺术地在创作。
  2.5 沃尔特·本雅明论可译与不可译性
  本雅明认为,原文的可译与不可应取决于原文本身有无翻译的价值。对于某一事物,人们及时予以忘却,也仍可说他是“难忘的”。他指出,如果事物本身具有要求人们不要忘记的实质,那么,上述言论是正确的。问题只在于人们没有好的记性,但上帝是可以记住的。
  可见,本雅明的可译与不可译论已经不再是能否翻译的问题,而是是否值得翻译的问题。这已完全脱离了以往人们对与可译与不可译问题的界定,转移到价值论上。
  2.6 卡特福德的翻译限度论
  卡特福德的翻译限度值得是不可译性的问题。他认为翻译中有两种类型的不可译:(1)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义语法结构,如英语的Time flies, 其中 flies 可以是动词fly(飞行)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也可以是名词 fly (苍蝇) 的复数形式,等等。(2)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风俗,不同的时代背景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例如服装的名称,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可能导致翻译的困难。   由此可见,卡特福德的翻译观已经脱离了传统译论的范围,革命性的將翻译理论与语言学结合起来,从而给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使翻译学研究呈现出强烈的语言学意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在划定翻译研究范围时,也将可译与不可译问题划到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范畴,可见,可译与不可译问题已经成为停留在语言学层面的翻译问题,通过不同语言的对比,在词,短语,句法,文化等层面讨论语言的可译与不可译问题。
  3.总结
  综上所述,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的发展演变大致遵循两条道路,一条是关于文学作品是否可译的讨论,另一条是从语言学角度,从语言的共性与个性角度来进行。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对于可译与不可译问题的争论是重视理论层面的探讨,在翻译实践中,人们总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翻译中的难题,保证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翻译实践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文学翻译领域之中,而是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论上的讨论始终不能阻碍翻译实践的广泛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Dante, Alighieri. The Convivio. English translation by Richard Lansing, 1998. <http:// dante.ilt. Cobumbia.edu/books/convivi>.
  安田朴.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李思纯. 论文化[J] 学衡,1923,第22期。
  李喜所主编,张静等著. 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M]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齐世荣主编,沈立新著. 精粹世界史[M]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许苏民. 危机与探寻——“中学西渐”的分期特点及其规律[J]。学习与探索,1992,第6期。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中中医护理的运用价值。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1月,本文对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展开调查研究,将其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有86例,分别实施中医护理和常规护理,分析记录两组患儿的中医症候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前研究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5.7±1.9VS3
期刊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  一、微课设计要求。选题小而精。制作微课所选的内容应该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考点,这些知识点必须足够细,10分钟内讲解透彻。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时间少
期刊
英美文学课程对英语学习者意义重大,作用非凡,其重要性无需赘言。文学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经验,而且能增长生存智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英美文学课程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必须加以改革。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逐步形成一种全新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適应了当前的实际需求。  一、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商业化和全球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应时代而生的物联网技术取代了很多智能管理方式。物联网技术为企业管理、企业运营、企业规划等方面都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本项目从物联网技术出发,设计解决了企业物流风险管理的问题;更加科学有效的对企业物流风险管理模式进行了设计与模拟预测。拟设计一个这样功能的风险管理平台,在适当孵化过后加以模拟运营,实现项目的主要功能。从各个方面和角度都应加强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采
期刊
摘要: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量检测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多个行业领域,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计量技术应用到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的本质要求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奠定基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市场与全球市场产生了更多的关联性,在此背景下加强计量检测技术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的应用非常重要,有助于改善质量技术监督效果,提高产品品质。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飞艇的发展近况和发展趋势,阐述了低空大载重飞艇和高空飞艇的关键技术问题。我国对飞艇的研究相比国外从认识到技术还有一定的距离,处于起步阶段。  关键词:低空飞艇;高空飞艇;发展趋势  0 引言  飞艇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这种轻于空气的航空器靠充入气囊中的浮升而得到空气的静升力,因而体积相比重于空气的航空器要大很多。飞艇吊舱及其他附属物的分布主要考虑飞艇纵向和竖向平面内的平衡,
期刊
研究目的:
  通过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BODE指数、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等临床观察指标,综合评估并对比逍遥散加味以及西医常规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分别治疗COPD稳定期合并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
  研究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5月~2018年1月期间门诊满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合并抑郁障碍(肺气虚兼肝郁脾虚型)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0例,按时间先后随机分配为逍遥散加味组和抗揶郁药组,其中逍遥散加味组30例;抗
摘要:为了更好的发挥智能公交系统的效能,实现智能公交系统智能化运行,本文介绍的就是这个系统智能公交车是构建一个新型智能公交系统,节约人们时间,减少公交司机的压力,保证人们安全,方便乘车。通过在公交车与公交站台上安装智能化平台来改善公交车的功能,使其更加便利,更出色地服务大众。  关键词:智能公交系统;智能传感器;智能平台  一、项目背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明显的改
期刊
目的:
  衰老是生命科学的热点课题,性激素分泌紊乱是机体衰老的重要病理进展,雌激素和雄激素除了分别由动物卵巢、胎盘和睾丸生成外,两者均存在于肾上腺皮质的类固醇激素合成途径中。维生素D轴与肾上腺皮质功能存在密切联系,维生素D对性激素分泌存在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中医肾虚衰老学说被广泛认可,补肾是中医抗衰老的治疗原则。现代研究发现,肾虚衰老存在着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的共同病理表现。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中医“肾藏精”功能与维生素D生物学功效相似,维生素D缺乏与肾虚证有着相同的病理改变,且通过相关实验证实,补
摘要:本文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的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是思维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管理教学;实习性教学;实习教学改革;情感教学;心理沟通  心理学实验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它对培养心理学人才具有积极作用。当前,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