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现代化的支持与保障研究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63829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学校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短板,在教育现代化整体水平提升的形势下,农村学校现代化的支持与保障具有现实意义。通过编制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的调查问卷,分析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的差距,可为农村学校现代化保障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农村学校现代化的支持与保障可从教师素质、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经费与技术支持三方面进行测量,问卷的信效度检测结果符合编制要求。通过比较发现,城乡教师的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学校设备满足教学的情况基本相当,但农村教师的教研素养、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农村学校的年度经费支持和设备使用率显著低于城镇学校。建议重点从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性现代化建设、农村学校校长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农村学校现代化发展的经费保障三个方面对农村学校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其他文献
课程思政,是借用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程"的一个形象的对应说法,是指所有的课程都应具有立德树人的作用,是全课程育人,因而其涵义应当从发挥课程的价值教育功能来理解。这一术语的出现,表明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课程教学,应当从显性的"思政课程"拓展到"课程思政"。这就需要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意识到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而在教学中用价值之"道",点亮知识之"学"、能力之"术",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课程、教
康德的教育理论秉承了启蒙时代以全面发展人的自由禀赋为核心的理念,在道德教育上引发了无用论和决定论的两难,进而在道德哲学上导致了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的对立。将视野从康德的《论教育学》扩展到他的其他著作,可以发现这个对立并不存在。道德教育是培养品格必要但非充足条件,自由禀赋的培养以伴随着人一生的个人教育为前提,但个人具有接受教育的自由能动性,并通过社会启蒙反作用于教育改革。透过梳理康德的教育思想,可以得到一个以个人教育和社会启蒙教育为内容并包括诸多方法的教育理论体系。就教育理论本身而言,教育必须以道德价值为指向
胡适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也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开创者。百年前,胡适以敏锐的时代意识、前瞻的教育思想、开阔的学术视野发表了《中学国文的教授》,成为今天研究现代语文教育的珍贵文献。胡适理想的语文教育,曾深刻地影响了新学制国语课程标准研制以及教材教法改革,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但对当前语文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只有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不断提升语文教育质量,使语文教育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此后美国的国家战略几经调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重建欧洲,冷战时期对抗苏联,9·11事件之后反恐优先,奥巴马时期"重振美国、领导全球",直到特朗普时期的"美国优先"。尽管国家战略随着国际形势、美国对外关系和美国政府施政方针的变化屡经调整,但从联邦政府、高等院校及相关组织这三类高等教育国际化实施机构的运作层面来看,均体现出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的理念。通过广泛吸引海外留学生、输送美国学生赴海外留学、巩固教师及科研人员交流项目、适度发展跨境高等教育等方式,美国不仅可
我国一直在探索学术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基计划"是遵循学术拔尖人才成长规律,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术探究冲动并夯实学生基础学科能力的本科教育。学术探究冲动是直接推动学术人才执着于学术探究活动的内在动力。"强基计划"试点高等学校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从兴趣、动机和人格等三个维度激发学生的学术探究冲动;建立人性化管理制度与科学运作机制,夯实学生基础学科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对学术偏好、学术能力与学术体验的自我认知,逐步形成并选择独特的学术探究领域。试点高校应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和谐的学术交往关系
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要素,构建和谐导师和学生关系是确保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要求。当前,导师和学生关系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法律意义上权利义务关系失衡,经济意义上生产劳动关系异化,伦理意义上辈分次序关系失范,哲学意义上认识与实践关系失度。问题的根源在于,导师,育人素养储备不足与行动偏差,研究生发展条件准备与投入不足,导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不良及外部保障条件欠缺。导师和学生关系问题的生成机理是,导师和学生间权力势差全程制约导师和学生关系发展,以及导师和学生双方受自身条件
临聘教师指从事教学工作的非在编聘任制专任教师,其产生与教师编制约束政策下的教师缺口紧密相关。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队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表现出临时性短缺、区域性短缺、增量性短缺、挤压性短缺、偏好性短缺、占用性短缺和门槛性短缺等结构性特征,逐渐退出的代课教师以各种临聘教师的形式重现中小学校园。临聘教师虽然确保了一些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运转,满足了教师需要,但临聘教师频繁流动影响教学活动的稳定性,聘用签约形式多样、教师身份不明,聘用标准缺乏统一规范,劳动关系模糊等仍然存在一些管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教育方针政策,特别是在2010年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了教育改革的全局战略,规划了关于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出了有关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是明确了教育改革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将改革和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原动力,鼓励各地和学校不断尝试和创新。二是明确了教育改革的任务,并确定了若干试点,其目的是通过改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需求与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之间的矛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基于特征工资理论,利用湖北、贵州、上海三省市22个县的幼儿园及教师调查数据,探讨幼儿教师工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教育年限、职称等因素对幼儿教师产生"投资型补偿",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不利工作环境对教师产生"消费型补偿"。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位于贫困县和农村等艰苦条件区域的幼儿园引起的教师心理效用损失分别需要12%和14%的额外工资补偿。贫困县和农村幼儿园聘用一名同等质量的教师的成本分别高12%和14%,贫困县的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工资成本高26%。基于"消费型补偿"估算的幼儿教师工作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将标准作为思考普遍性和差异性事件的方式。教育中的标准是人们在反思和管理儿童过程中生成的原则。从美国教育的历史来看,这些标准与"儿童是谁、应该是谁、谁是‘不同的’并因而受到排斥"等规则相互关联。20世纪之交,在美国社会与教育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差异和区分是如何历史地塑造了"城市(落后学校)"教师和儿童。美国有关教与学的教育科学体现着对群体进行区分的文化议题,这些文化议题内嵌于双重姿态中:一重表现为对美国学校教育能够培养所有儿童,并使其充分体现当代生活方式和道德秩序的期望;另一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