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d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思政,是借用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程"的一个形象的对应说法,是指所有的课程都应具有立德树人的作用,是全课程育人,因而其涵义应当从发挥课程的价值教育功能来理解。这一术语的出现,表明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课程教学,应当从显性的"思政课程"拓展到"课程思政"。这就需要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意识到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而在教学中用价值之"道",点亮知识之"学"、能力之"术",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课程、教学、课堂都只是载体和过程,目的是指向育人;明确教师要提升实践课程思政的能力,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其他文献
学术资本与创业型大学有着密切关联。正是基于学术资本的运营,传统型大学才得以逐步摆脱对发展资源尤其是资金的外部依附状态,生成为自力更生的创业型大学。以学术资本运营的视角,系统梳理从传统型大学被动资源依附,到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换的行动自觉历程,可以发现,创业型大学的兴起是高等教育发展到特定时期的历史必然。无论是以教学为主,还是以研究为主的学术资本转换,创业型大学都具有追求自主创业、强调多元共济、旨在发展学术、避免商业侵蚀、履行责任担当的组织特点。正是这些组织特点使一部分大学在创业历程中不仅没有陷入学术资本主
传统学校安全治理研究局限于功能主义或规范主义的单一进路,难以实现安全/秩序基础价值与自由/权利终极价值之间的调和。推进学校安全治理现代化,应坚持二者的结合与统一,以建立合法性与最佳性的二维治理结构。从二者结合的视角来看,学校安全治理应遵循合法性原则、风险预防原则、行政效能原则、参与性原则以及应责性原则。以之审视我国治理现状,当前仍存在行政规制过度、治理理念落后、规范文件过多、治理主体单一、风险分配失衡等问题。对此,应以权责明晰的实体规则实现风险预防、以正当程序与法律原则实现权利保障、以主体与规则多元化实现
著名教育学家、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教育研究》编委会原主任朱小蔓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8月10日15:00在南京逝世,享年73岁。朱小蔓同志担任《教育研究》编委会主任和顾问多年,是《教育研究》的优秀作者和忠实读者,为《教育研究》发展壮大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对朱小蔓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课目教学知识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关键组成部分,备受关注。课目教学知识主要是从“教”的视角关注“教师如何教”相应的课目知识。随着以学习为中心和为学而教等理念的彰显,需要从“学”的视角审视教师专业知识从课目教学知识向课目学习知识发展的新方向。由此,课目学习知识作为一种新的教师专业知识形态应运而生并得以凸显。课目学习知识是课目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特殊“结晶”,主要包含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关于学材开发的知识以及关于学生学习方式开发的知识三个层面。课目学习知识的建构,既为“校本教学研究”的深化提供了新思路,促使其走向
校企合作问题是长期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产权理论认为,合作双方在产权安排中形成的激励是建设合作机制的关键。运用产权理论审视该问题,发现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校企之间互补性需求不匹配,主要根源在于合作产权保护不足导致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就公办职业学校而言,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应健全合作产权保护制度,通过授权、让权、用权和享权等方式对校企双方产权进行重组,形成“国家拥有所有权、校企共享使用权或管理权”的三元产权结构及校企合作共同体,最终培育出以合作产权保护为基础、以合作产权重组为重点、以产权激励为内核的
教育既关系民族与国家的未来,也关涉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与教育问题相关的舆情事件更容易被扩散和传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了对教育舆情更好地进行监测分析,需从设计教育舆情决策支持系统的角度出发,根据教育舆情数据的层次结构,建立“时间—公众—地域”教育舆情三级水平模型,给出对应的指标体系,明确数据预处理过程中信息采集、信息清理和信息汇总的流程,通过分析时间、舆情主体、舆情客体、舆情本体、媒介平台、地域时所用的核心技术,设计基于“星型模型”和“雪花模型”的教育舆情数据仓库。为了让教育舆情决策支持系统更加完善,一
朱小蔓教授(1947-2020年)是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与实践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她始终坚持致力于情感教育研究和实践,以“情感”之眼来思考教育问题,在道德教育、教师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诸多理论并付诸于实践,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2019年9月,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情感教育论纲》第3版再版,距离1993年5月第1版出版已经整整二十六年。对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理论内涵和时代贡献等进行系统梳理,不论是对提高情感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自觉性,还是对增强情感教育理论自信等都具
西域(主要是今日新疆),自古以来,作为多民族聚居之地,多种经济和多种文化交汇之处,又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对西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已形成高潮,并非偶然。正如对这块土地慷慨地赋予了挖不尽的矿产,用不完的财富一样,人类礼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以其研究价值而论,其中一些正象深埋海底的珍宝又罕见又珍贵。
西域研究是一门集历史、考古、民族、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等诸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中外学者专注于斯,历百年而不衰,近年由于国际上丝绸之路热的再兴,更促进了西域研究的繁荣与发展。《西域研究》的创刊,既是西域研究繁荣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必将有力推动西域研究的深入。
健康是教育学的根本议题之一。教育目的蕴含对人的健康的增进。教育面向心灵的大健康,是追求心灵美善、完整、康健、丰盈、坚毅的治疗实践。治疗性是教育的本有属性。教育的治疗是对人的心灵健康的照料、关心、指导、治愈,是对人的心灵健康的支持、增进、引导、改善、康复。教育的方式、内容、关系在规范性上都蕴含心灵治愈的意义。教育的治疗不是把教育实践狭隘化,不是把教育缩减到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的层面,而是以整体的治疗艺术,促进人的心灵的全面健康。教育的治疗符合人性实现的方向,是心灵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