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佩纶日记》看其流放生活和钦慕对象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2jx0oo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晚清民国热”依然强劲。《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数次入围2014年好书榜名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无疑得益于如档案、日记等稀见史料的挖掘和出版。值得称道的是,由张剑等主编,凤凰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已有两辑23种面世,这进一步丰富了那段“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历史细节,还原了以往被忽略被遮蔽的生活图景,重现了近现代中国的多重面相。张佩纶和张之洞既是同乡又有交谊,第二辑收录了《张佩纶日记》。相比上海图书馆受赠的4780多通书信,《张佩纶日记》较为系统,时间衔接有序,事件脉络清晰,人物亲疏明了。日记从光绪四年(1878)十月取号篑斋开始,到二十一年(1895)三月离开李鸿章幕府为止。日记多记录日常生活的琐细,不外乎饮食起居、读书出游……近57万字的《张佩纶日记》将揭开这位晚清政局要角一个个不为人知的侧面。
  “独戍人”并不孤独
  马尾海战溃败,最风厉的清流张佩纶负谤最重,被遣戍边,自嘲道“朝是青云暮逐臣”。从光绪十一年四月初一宿宣化府,到十四年四月初八获释回籍,日记详实地呈现了张佩纶流放三年的生活图景。
  张佩纶回忆说:“光绪十四,我来自边,谤满天下,众不敢贤。”谤满天下倒属实情,众不敢贤却不符事实。有一个人反其道而行之,“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他就是李鸿章!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记当天见邸报,“谕佩纶军务获咎,毋庸查办”。可知当初部议从严,全仰赖李鸿章暗中周旋,才不予查办。五月初一载:“都下传言余赐还,往勘珲春界,数日始已。”想必疏通关系时走漏了消息。张佩纶自称“门外骊驹独戍人”,实际上并不如此。赴塞途中,李鸿章特派杨启泰、贾振胜护送,直到初八方遣二人回津。不光如此,次年四月初九李鸿章特上密折,保奏心腹章洪钧出任宣化知府,目的之一即庇佑张佩纶。李给张去信也说:“一为戍客添谈助也。”章洪钧与张佩纶是同治十三年辛未科同年,早已相识。张佩纶抵塞半年后,马江一役的另一主角何如璋也被遣戍到此。七月二十五日载:“子峨赴戍,寓通海店,往视之,尚不戚戚。”看来“独戍人”张佩纶并不怎么落寞,还没到忧伤凄惨的境地。
  东坡初到儋耳,称:“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如套用这个标准,张佩纶比苏东坡不知强了多少倍。尽管张佩纶给张曾扬写信说:“初到戍所,不能无迁谪之感,离索之怀。日来闭户读书,渐忘之耳。”统观日记,张佩纶在贬所并不缺朋少友。除了何如璋,还有龙继栋日夕过往,煮泉品茗,策马薄游。其他有交往的地方官绅,名单一大串:张上和、永德、托伦布、绍秋皋、景祺、禇瑨、刘盛琼、章洪钧、吉顺、祥仁阯、王枫臣、石聘之、吕子庄、定静村等。有书信往来的那就更多了,从部台要员到普通胥吏悉数登场,如李鸿藻、李鸿章、张之洞、刘铭传、邓承修、方铭山、吴大澂、袁保龄、荣禄、宗载之、严修、洪汝奎、边宝泉、汪仲伊、奎斌、王文锦、袁昶、许玉璩、洪翰香、朱亮生、朱溍、黄彭年、黄国瑾、章颂民、邵实夫、由竹亭、于幼棠、黄花农等。尤其是章洪钧赴任之后,对他多方照顾。如十三年正月初九记:“琴生遣车相召……下榻于北海轩,两儿与书郎嬉戏,耦俱无猜若一家。夜与琴生纵谈甚乐。”十七日与其子颂民夜谈,“山居之乐,为之忘疲,睡已三鼓”。可知张佩纶谪戍期间鱼雁能传书,谈笑有鸿儒。“独戍人”并不孤独!
  如不出游,张佩纶就读书“养心节虑”。尽管携书较少,还是有人主动送上门来,经史子集一应俱全。比如十二年七月初三汪仲伊送《逸礼》,洪翰香寄《槃洲集》。十二月陈启泰寄《义仓织局两记》,奎乐山除了《旧唐书》还捎了碑帖。十三年正月祥仁趾寄地图,三月章洪钧送来崇文书局《百子》,五月黄再同送和刻本《管子》,十月十二月张之洞从岭南寄来粤雅堂刻书数种。十四年正月吴兰石寄书九函;二月又有人从上海寄来石刻本《华山碑》。
  戍边日子不算清贫
  至于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那更不用多虑,因为有一个保障有力的大后方。
  先说住。初到塞上,张佩纶五月初六卜居不就,没隔五天,从天津来的王金荣都司为他在张家口下堡南门城根城隍庙街租房。二十四日家中寄银二百两,专用于房租。直到次年四月章洪钧赴任后,为他在官署专辟五间房,这才圆满解决。
  再说钱。细核日记,十一年十二月家中、陈启泰各寄百金。次年四月李鸿章赠银二百两;九月家中寄二百两,虽说“都中所存罄矣”,但为了让张佩纶头年过好,十一月初八又寄来三百两。张佩纶说:“是日到塞私蓄尽矣。读东坡‘自笑我贫天所赋,不因迁谪始囊空’之句,不觉失笑。”虽自嘲天生穷,但钱袋却不空。三天后,陈启泰听说张佩纶得病立马赠送百金。十三年二月张之洞寄来三百金;大概妻病子幼,寄回家中百金;五月陈启泰送张佩纶百金;六月廖寿丰寄银百两。十四年二月,李鸿章“以余将归,遣令自保定分俸千金以资归装”;三月陈启泰送来路费二百金。三年,张佩纶净得银2600两,每年约867两。揆诸当时行情,比一般中低级官员、书院山长的年俸还高。再说张佩纶废人一个,平时开销基本没有,经济上应算宽裕。
  就是吃的喝的,也有人寄来,特别在年关将至之际。赠送的品种繁多,有鸡鸭鱼肉、时令果蔬,还有酒米茶糖,甚至南北特产、奇珍异果,如张之洞从岭南寄来的海南香、广橘、荔枝、龙眼,王枫臣送来的苹果等。日用品、衣物也不缺,常师母寄棉衣,邓承修送洋罽,陈启泰送大同布,张上和送画扇,黄国瑾送羊毫笔,永峻峰送扇、衣履等。考虑到张佩纶体胖,李鸿章还特意送来一包暑药。耳朵偶然流汁,章洪钧立马送来药品,甚至连文人清玩雅赏的雁、菊花也送,无不周到细致!投桃报李的张佩纶偶尔也将蜜渍荔枝给章氏分享,寄给许玉璩牛乳饼,回赠黄国瑾高丽参。颇可玩味的是,有些交情较浅的人也时常馈赠。十一年十二月初八收到周馥自天津寄来的茶果时蔬,“余与玉山无深交,而玉山以余在译署,措置与其夙论合,故患难中礼意弥笃,记之以见古谊。”两人同过事,政见契合,送物还说得过去。但有的人根本没有交集,这让他摸不着头脑。十二年八月初七荣禄托人送来果饼,张佩纶写道:“余与荣无交,屡致殷勤,不解所以。”   远方亲人的馈赠是最温暖人心的。十一年十二月廿五日,夫人边粹玉从京城寄来冰糖山楂,顿时让张佩纶有了家的感觉:“内人病中尚复琐屑料量,乃知戍人赖有室家,始无迁谪之感。”谁料次年三月初八夫人病故,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流放塞外的张佩纶再次遭受了亡妻之痛。“亲友望我归,我归固无家。”两个幼子只好托人送来塞上。在旁人看来,这时无疑是张佩纶最黯淡的时光。果然,陈启泰误信传闻,又是写书安慰,又是送钱寄书。张佩纶在日记却说:“佩纶初无疾也。而时传鄙人悼亡成痗,咄咄书空。殆再同为流言所惑。艰难困苦半生,盖备尝之,杜门课子,未始非福,何至忧伤抑郁?愿故人勿以我为念。”第二任妻子病亡并没有击垮张佩纶。虽为废人,但有如同苏东坡的忠爱之怀。十三年十月初十慈禧寿诞,张佩纶“逋臣恋阙,依斗望京”,赋诗云:“九死孤臣亲啮雪,恩深未觉塞堧寒。”大体看来,张佩纶的戍边岁月并不十分艰苦。
  张佩纶的偶像:“真略似东坡”
  若问张佩纶平生最钦慕的对象,答案并不是李德裕、司马光,也不是陶澍,而是苏东坡。知音陈宝琛说张佩纶“生平希幕苏文忠,遭际颇相类”。两人都是早年飞黄腾达,30几岁折戟沉沙。行迹、风神的类似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戍边之前追慕东坡的文字难得一见。东坡第一次出现在日记中,是到达戍所近50天之后。十一年五月二十日,东坡认为韩愈《与大颠书》“其词凡鄙”,定是伪作。张佩纶力主苏说。此后,东坡便频登张佩纶日记的“大雅之堂”。
  张佩纶说:“谪居问何学,所愿则东坡。”说到“居”,张佩纶一旦谋到住所便效仿东坡。十一年五月十一日,王金荣为他租的房“地僻屋洁”,“甚惬意,不必如坡公之营雪堂矣”。这是第一次。次年二月十一日:“西斋甫成,是日适雪,因仿坡老黄州意,名之曰‘向西雪堂’,取‘此邦台馆一时西,南堂更有西南向’句。”此其二。第三次,七月初十将书斋取名为“藤阴馆”,虽说名字是见窗外有野藤而临时起意,但却有深意。日记有《藤阴馆记》,其云:“以藤阴名吾居,亦犹黄冈之竹楼,儋耳之桄榔庵,自适其适云尔。”说到底还是追慕东坡。第四次,十月初七章洪钧在宣化官署东边特辟五间房,“专为鄙人设榻”。其子颂民也上阵帮忙,砌上云母窗,贴好素纸。张佩纶美其名曰“北海轩”,取东坡“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榼饷春耕”之意。为了不负章氏父子的盛情厚意,18天之后张佩纶夜作《北海轩》诗十首,还打算绘制包括苏东坡在内的七贤图,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非所及矣”。张佩纶雅慕东坡已是乐此不疲了。
  “为东坡寿”是清代士人雅集的传统节目。它源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十二月十九东坡生日这天,恰值邵长蘅刊补《施注苏诗》完工,江宁巡抚宋荦悬东坡笠屐像,率同道诗友大举祭祀。此后,经乾嘉时期翁方纲、李彦章等师徒的发扬,寿东坡流风不坠,直到民初。光绪十二年当天,张佩纶摆酒设宴,邀了何如璋,挂起苏诗笺注名家王文诰所绘的东坡像,供上张之洞特意寄来的海南香、广橘和蜜酒。本来还请了赵州举人李景纲,可惜生病未赴约。虽然规模没有前贤搞得那么大,但还聊可告慰。次年当天,张佩纶把祭祀地点移到了道台吉顺的斋中,带上了两个儿子,可谓满门父子齐上阵,敢慰东坡在天灵。寿东坡并没有因为谪戍的结束而中断。三年之后的光绪十六年,寄居在岳父李鸿章天津总理衙门的张佩纶并未忘记东坡生日,拿出东坡酒和岭南土特产,焚上海南香,好生祭拜。内人李菊耦把陆治、张奇的前后《赤壁图》以及文彭《赤壁赋》拿来助兴,真是羡煞旁人!次年这天,在寓所的书斋兰骈馆,张佩纶又悬挂东坡笠屐图祭拜了一回。
  可以说,张佩纶崇拜东坡已到了一种着火入魔的地步,不但魂牵梦绕的是东坡,还常以东坡化身自居。这远比南宋状元王十朋做梦和东坡对谈来得更痛快!十三年五月初三日三兄、八弟来塞,同宿北海轩,“余则有飘泊彭城之感”,即化用东坡任徐州太守事。有趣的是,同年六月初五章洪钧的官厅有蝴蝶翩翩而来,“绕余衣袂间,似太常仙蝶,塞上不恒见也。余以为点缀入诗,便似东坡儋耳五色雀之祥”。六月十九日,张佩纶穷搜旁罗已佚的东坡《论语说》数十条,可谓东坡学术的功臣。此外,还“尝取诸家苏诗注本,有所纠补”,作诗也倾心学习东坡。陈宝琛说他的诗“闳壮忠恻,亦似玉局中年之作”。二十年七月初六先父忌日,李经方来谈,闹得不愉快。张佩纶“读苏诗一册,心绪甚烦”,发牢骚说:“余平生不合时宜,真略似坡公也。”
  张佩纶仿效更多的是东坡的委任顺化。回津第一年即光绪十五年的元宵节,张佩纶携眷观灯,想起东坡《上元夜诗》,百感交集,忆及自己谪所三年“意味亦不甚同”,对两个儿子说:“尔等但省得坡公诗及余日记中诸上元琐事,庶几他日稍知古人委心任运之理,不至极其乐,纵其欲矣。”只有经历宦海沉浮的人,才能说出如此意味深长的话来。值得玩味的是,《张佩纶日记》最后的一句话也以读东坡诗结尾:“是日舟中略理书箧,与内人共读坡诗,稍释行役之劳矣。”二十年八月十二日,因干预公事,张佩纶被著令回籍。尽管李鸿章上折剖辨,还是一个月后不准在译署逗留。三年前就打算偕隐江南的张佩纶没多久便买舟南下,途中读苏诗自然成了夫妻解闷释乏的上上之选。
其他文献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歌德的人格魅力。  可以先从歌德与席勒的交往谈起。歌德比席勒年长10岁,而且两人的性格并不相同,席勒重理念、性情偏激、容易冲动,歌德则重感性、性情宽和、行为沉稳。但由于在文学上的志向一致,两人走到了一起。两人在订交的10年里一共通信2000多封。歌德说:“他给我的一些信是我所保存的最珍贵的纪念品……我把他给我的最后一封信当作我宝库中一件神圣遗迹珍藏起来。”尽管如此,歌德仍不
话说小编曾因狂爱吃玉米,而被朋友冠以“玉米虫”的美誉。当然,对美食很博爱的小编还拥有诸如“水果虫”、“板栗虫”之类的雅号^_^。不过,目前网络上盛行的“玉米虫”,和小编可不是一类“虫”。  所谓“玉米”其实就是“域名”的谐音,抢注域名的行为被称为“煮玉米”,而“玉米虫”自然就是那些抢注域名的人啦。在楼市和股市都不景气的情况,啃啃“玉米”,风险小,味道也好,看来还是不错的。    名词解释    域
【摘要】微课能够很好地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英语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微课具有内容短小精简、教学资源丰富、灵活便捷等特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微课在课堂教学环节和自主学习的功能,教师要认真设计微课的教学内容,突出微课教学的重难点,开发各种形式的微课资源,让微课教学有效融入整体教学。  【关键词】微课;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对2478点乃至于2500点的攻坚,沪指再次以失败告终。这一次多方的败退,是沪指攻击2500点的第五次,力度一次不如一次。弱势之下,后市又该如演绎?   本栏上期曾指出沪指攻击2500点的同时,本周将是变盘窗口,突破走高当然皆大欢喜,但投资必然要考虑不利的一面,也提醒沪指在头肩底颈线附近出现中长阴线砸盘。很遗憾,中长阴线尽管没有出现,但下跳空缺口的中实体阴线,一点也不亚于此前中长阴线在2500点
刘锦云的话剧《狗儿爷涅槃》发表于《剧本》1986年第6期,署名锦云。首演于1986年10月12日,导演:刁光覃、林兆华,主演:林连昆、谭宗尧、王领、梁冠华、王姬。该剧一经演出便引起轰动。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剧坛,兴起了“探索戏剧”的热潮,创作者(包括编剧、导演、演员及舞台美术设计)打破传统话剧的艺术形式,大量借鉴外国戏剧及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戏剧作品,如《屋外有热流》(马中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孟子·告子上》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教学中。网络所带来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学理念,给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下,理性分析的学习方法改为感性实践的活动方式,知识传授从“灌输”转变为“渗透”,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事中人”,教师由授人以“鱼”转而授人以“渔”。信息时代要求教师掌握网络技
“余早栖心释梵”的白居易,留下了大量涉佛文字,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文学、信仰等不同层面所受到的佛教因素影响。这其中与佛教直接相关的,便是佛教交游诗文。包括游览佛寺、酬唱僧侣之作,为寺院、僧人创作的众多碑记赞颂,以及以寺院为背景,写给其他士大夫的诗文等。这些文字,不只是通常所认为的作者避祸全身等消极心态的反映,也同时蕴含着重要文化内涵,从中可以探寻白居易曲折复杂的心灵轨迹,以及在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士大
Role, refers to the actor in the drama stage according to the script as a particular character. In 1934, the G.H.Mead first used the concept of the role to explain the identity and behavior of individ
十几年前,笔者的一个表哥花三千多元买回了一台新科VCD。哔,那叫一个新潮,那叫一个高科技呀!  数年后,更高级的DVD机成了各家客厅必备的家电。  又过了几年,网络上无穷无尽的免费高清影视资源,让大家发现光盘那玩意儿实在不划算。于是有人想,何不把电脑搬到电视旁边呢?  如今,客厅电脑尚未把自己的位子坐热乎,新的“终结者”也已经到来。它就是咱们这篇文章的主角——HTNB。    高清用户新宠HTNB
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消费者想要什么?》一文中说:“如果提供给消费者两个不同的组合,他将选择最适合他爱好的组合。如果两种组合同等程度适合他的爱好,我们说,消费者在这两种组合之间是无差异的。”如果我们让曼昆来解读《红楼梦》,或者用曼昆的这一学术观点来解释《红楼梦》中贾府的消费,理解贾府中执行“消费任务”的人们,很多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会不会迎刃而解呢?贾府消费有一条“无差异曲线”  譬如贾母的消费,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