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c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观察生活,精心选材,能够写出一篇触动心灵的记叙文。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重点、难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敏锐感受,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
  【先学指导】
  1.阅读教材,筛选重点,尝试完成一个描写同学的片段。
  2.下发资料,揣摩体会文章细节描写与整体构思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激趣导入
  如果有一天,我因生命衰竭而向上苍祈求一两年额外加签的岁月,其目的无非是让我回首再看一看这的山川和人世。能多看它们一眼,便能多用悲壮的,虽然失败却仍不肯放弃的努力再解释它们一次,并且也会欣喜地看到人如何用智慧,用弦管,用丹青,用静穆,用爱,对这世界作出圆融的解释。(张晓风)
  教师点拨:在人生的长河里,总会不断翻涌出一些可惊、可叹、可喜、可悲、可爱的浪花,让我们心动、留恋、感激、深省……但是,我们不必等待额外加签、留恋回首,我们要及时盘点人生、及时记下值得我们铭刻的瞬间。
  2.明确目标
  (1) 观察生活,精心选材,能够写出一篇触动心灵的记叙文。
  (2) 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重点、难点)
  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
  1.自主学习
  如何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筛选信息,获得基础认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
  (1)发掘感动点──抓住细节,形象展现
  (2)提炼素材──发掘主题,深化意蕴
  (3)整体构思──组织材料,精心构思
  2.教师点拨
  一是真实。做到有实感而发,惟真情而发。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读者,唤起共鸣。汤显祖写《牡丹亭》入了迷,废寝忘食。一次,甚至以为自己好像成了春香,睹物思人,情发于中,忍不住就哭出声来了。
  二是具体。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树、海中的一朵浪花。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并通过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将感情融合进去。
  三是独特。发掘事物独特性才能把事物真正的个性表现出来,才能使文学表现出独特隽永的魅力。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可以引得金主完颜亮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侵吞南宋之心。天地美物莫不以其独特的个性印刻在人们的脑海,诱惑着人们的心灵。
  四是深刻。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雨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爱情的寻觅,还想到理想的追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作品超越了个人境遇,更融入了对社会的思考,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成为传世名篇。
  3.课堂小结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
  “你自己要先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古罗马诗人贺拉斯)
  可见,万物兴衰,引起文思;情因物感,文以情生。
  三、片段训练,分享交流
  1.知识讲解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沒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离开了真实的细节描写,就会失去感人的艺术力量。
  2.典型范例
  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的一段话)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张爱玲《倾城之恋》)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 “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清·曹雪芹《红楼梦》)
  活动指导:媒体展示,学生自主品味内涵,然后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每个学生积极思考,运用积淀,展现能力,踊跃发言;思考切口要小,观点要明确,举例要具体;小组长组织,各自整理好问题的思路,向全班展示。
  小结:文学创作,“要紧的是使人物生动,使他们能够从纸上跃然而起,使我们能够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面部表情和动作体态的特征,嗅到他的气息……重要的是攫住那立即可以使人物生动的最最突出的精细部分”。
  3.当堂训练,写作交流
  进入高中,生活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军训生活的生龙活虎,开学生活的新鲜忙碌,生活的每一天都有新鲜的人和事出现,也一定给你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请描写一位进入高中后,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同学,不出现名字,但是,读后一定要让同学们能够立刻判断出是谁。(学生当堂写作,小组交流,推选出最佳片段,全班交流。)
  4.课堂小结   “艺术起于至微。”细节,看似平常,故而常常被忽略。细节,虽则平常,却又最能持久。做到娴熟的运用细节描写,需要炼就一双慧眼,于寻常点滴中发现美的存在;炼就一颗慧心,透过平常细节琢磨出不寻常的意义;炼就一双慧翅,调动联想与想象,细节就能幻化出无穷姿态。然后,勤谨而用心,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在写作中收获丰硕的成果,达到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艺术境界。
  四、整体构思,合作探究
  1.准备活动
  仅仅写好片段是不够的,写作最重要的还是整体构思。我们常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自己的作品大都仰仗于先前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们整体构思的方法还需要从阅读中获取。
  问题:如何整体构思写好记叙文?你从范文阅读、课内阅读或者课外阅读中得到怎样的写法启示?
  提前一周下发范文:朱成玉《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刘兆亮《青岛啊,青岛》、周伟《大地清明》、肖融《给“书虫”当夫人》。让学生阅读品味,揣摩文章写作的妙处,选择自己最
  喜欢的一篇文章,谈谈阅读范文在整体构思方面带给他的启发。
  2.探究交流
  活动指导: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每个学生积极思考,运用积淀,展现能力,踊跃发言;思考切口要小,观点要明确,举例要具体;小组长组织,各自整理好问题的思路,向全班展示。
  3.教師点拨
  (1)摄取生活中的人、事、景,景具体、人形象、事典型、情真挚。
  (2)精心构思,层次分明,结构精巧。
  (3)提炼艺术形象,运用多种手法精细描写人物。
  (4)内容要有立体感,以小见大,主题突出,蕴涵深厚。
  4.课堂小结。
  四位作者用他们纤细的生活触角敏锐感知了身边的亲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表现出亲情的真纯、人性的善良、社会的美好。我们的同学如果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感知生活的丰富源泉,那么,动人的文思也必将成为丰盈的溪流,昼夜不息地淙淙流淌。
  五、倾诉真情,尝试创作
  生命是一路的花开,之中有许多动人的细节,那样璀璨明艳,那样芬芳馥郁。让我们提起笔来,把这一个个美丽的瞬间定格,让它们成为生命中的永恒花开。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展示的亮点是聚焦了一种具体的写作方法——细节描写。为了达成目标,展开了知识讲授、典例示范、尝试写作、合作交流、精讲点拨等活动环节,也取得了极佳的效果。知识讲授从基本概念开始,点拨时结合刚刚所学的课文,学生感受到似曾相识的亲切,兴趣盎然,印象深刻;典例示范从名篇选取,考虑了内容的生动活泼性,学生津津乐道,读后跃跃欲试;尝试写作的对象是新同学,学生的写作渐入佳境;课堂交流时又让学生不出现姓名,让班内其他同学来猜,使得学生情绪比较激动,激发出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学生的才情得到很好的展现。
其他文献
白居易是中唐诗坛最为璀璨的一颗星。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黑暗的现实主义诗篇,《琵琶行》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叙事诗。在当时,“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诗主要叙述了一位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段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因为有众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而精妙绝伦。《琵琶行》虽然是一首叙事诗,但它在抒情艺术上的高超技艺同样不容忽视。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身
期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当学生又一次诵读起《春江花月夜》这首“孤篇盖全唐”的绝世名篇时,这首诗中所渗透的美便让我浮想联翩,不能自持。记不清是第几次教这首诗,也不知道多少次吟诵它,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美感享受,我会把我的这些体验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和我一起涵泳,一起感動。《春江花月夜》就像一颗硕大的夜明珠,璀璨的光芒散发出的美让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一、
期刊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的确,读书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生活经验越丰富,读书的欣赏和理解力也就越深广,也就越能领略书中的真味。然而,这些年,中学生阅读能力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阅读普遍存在着这些问题:一是阅读量太小,阅读时间明显不足,大部分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有些学生平时几乎不看课外书。二是阅读面狭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久以来,传统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并未从根本上得以变革。普遍存在的现状是,语文教师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反倒成为被动接受的客体。阅读课上,教师往往会根据考点,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分解成一道道练习题。学生做完习题后,教师会将参考书或答案上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从字、词、句的理解到文本结构特点、内容要素、语言风格等——转授给学生,学生根据答案记笔记或更正练习。阅读
期刊
《长江三峡》中有丰富的描写内容,作者抓住三峡特点,引经据典,生动描绘,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伟力”。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景色描写赏析,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特色时,能够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接受更深刻的教育,提升语言赏析品位,这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理清写景方向,初步感知文本意境  《长江三峡》第一段是标准的总领,具有设悬用意,“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给读者带来遐想,跟随
期刊
《直面苦难》是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其特点当然是哲理性、思辨性、逻辑性。但高中生思维较为欠缺、能力较为薄弱,甚至因为其艰深、晦涩的语言而对阅读兴趣不大。笔者认为,学习哲理散文当然应该理解作者的哲思,但思想是通过语言体现的,哲理散文要上出语文味。我们必须带领学生进入语言的内核,在对语言的辨析中领会思想。  一、以形象的事例理解抽象的哲理  记叙类的文章大多形象鲜明,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件、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
期刊
文艺有文艺的土壤,教学有教学的根基。如今,网络文学、网络语言、网游文化土壤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语文知识形态。当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在品读诵咏美文散文中培养学生对待母语的思维态度,在古诗文中契合时代而培养健全的人格,从文艺作品中审视祖国语言似乎缺少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变革。语文工作者应以怎样的情怀去坚守语文教育的真谛、延续母语生命的责任意识,下面笔者从以下三点进行阐释。  一、语文教育离不开政治情怀  
期刊
费孝通在谈论中西文明交流摄取时说:“美人之美,美己之美;美美互美,世界大同。”大致意思是说:“以他人的文化为美,以自己的文化为美,两种美相互交流融合,世界就会融合。”我们姑且把它套用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古典诗词本体是美的,而教学方式也有一万种美的可能,两种美相互融合,整个古典诗词教学课堂才会类似美的大花园,真正熏陶学生,实现美育价值。  关于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师可以使其与古典诗词蕴含的美相对应。例
期刊
时至今日,在新课改大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明白教学不再是一厢情愿之事,教者心目中要有学生。对于莘莘学子而言,这无疑是期待已久的一大福音。但是,怎样使福音变成现实版的福利,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持续努力了。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见闻和实践,以李密的《陈情表》为例,谈谈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策略。  《陈情表》是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爱亲情”话题的第一篇,它文质兼美,可以说是“言”之典范,“文”之精品。
期刊
文本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是进行阅读教学的载体和凭借。而对于文本的深度挖掘,却常常是广大一线教师的“软肋”。对文本进行社会学阅读、正确切入文本、巧妙组织内容,是深入研读文本的重要策略。下面笔者以两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课为例,谈谈如何将文本阅读推向深入。  一、对文本进行社会学阅读  社会学阅读是阅读理论的范畴。从社会学阅读来看,对文本的研读一方面要强调阅读主体的社会学认知;另一方面,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