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写、听、说中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hu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职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最丰富的阶段,也是对人生充满幻想的时候,他将一点一点地自觉地意识到人性的力量、人性的内容和做人的价值。因而如何教育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必将成为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而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懂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崇高的人,什么叫现代的健全的人格,因此职业学校语文教育对于健全学生的人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听说读写 健全人格培养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格的教育。语文课不只是教学生学语言,学知识,还有情感的熏陶、人格的陶冶、人文精神的提升,不仅要有字词句章、谋篇布局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还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生命世界来感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展开生命的对话。在感悟、交流、对话中获得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健全学生的人格。
  职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最丰富的阶段,也是对人生充满幻想的时候,他们(她们)将一点一点地自觉地意识到人性的力量、人性的内容和做人的价值。因而如何教育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如何培养学生有健全的人格,都需要在这一阶段完成。
  而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本身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读、写、听、说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是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渠道。因而语文教学能将生活中作为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手段的读写听说与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活动合二为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中实现成长,获得健全人格。
  
  一、从教材、经典出发,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1、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丰富的思想内容,用范例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美好人格的不断追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的冰心;“坚持真理,明辨是非”的玛丽•居里等,他们人格高尚,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材中众多古圣先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名言警句,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应随着教学进程,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文学课中的有关内容发掘出来,充分发挥,深入阐述,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从而受用终身。
  2、在丰富的人文经典读物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学生可通过对内涵丰富的人文经典的阅读欣赏来激发与作者、与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在阅读、感悟、联想、贯通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如阅读《中国上下五千年》、《论语》、《孟子》、《离骚》等,学习孟子强调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丈夫气节;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学习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情操。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人格是写作者做人作文的基础,人格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建构的核心,因而要作文先学做人,这是古今中外写作理论传统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如何在激扬文字中塑造学生的人格呢?
  1、要让学生走向生活,努力使作文过程成为学生到生活中求得真、善、美的过程。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割断了生活的脉博,隔膜了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他们思考生活思维的触角,作文回归生活,不仅使学生有了写作文采,同时学生也有了人格自我完善的泉源。
  2、确立“真诚”为作文的第一标准。作为语文教师,应建构学生求真立诚的人格观。正如叶圣陶所言:“德行方面的修养,其目的不在于写作,要在于做一个健全的人。” ①所以“以我手写我口”,心口如一,人文协和,这是一条返璞归真之路。纵容学生毫无热情地编造假话,就会造成学生的“假面人格”,所以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②不说诚实之言,何立真人人格?真诚,既是做人之本,又是作文之本。作文立意无所谓高低,只要发自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宣泄的是源于生活的喜、怒、哀、乐。“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就应该得到教师的宽容的首肯和热情的鼓励。即使有一些在我们看来不那么健康、积极的东西,那也是正常的,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就行。若盲目地强调立意高,必然失去真诚。长此以往,将造成学生良知的泯灭和人格的扭曲。作为语文教师,应建构学生求真立诚的人格观。特别在指导职校生写作求职信、应聘信时更应如此。
  3、写作过程是学生心理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因而要培养学生欣赏自我,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如在一年级的第一个作文单元,要求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以实现师生、生生相互沟通,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可先安排口头介绍交流,规定介绍个人基本档案,如姓名、出生年月、出生地、父母及家庭基本情况,然后突出个人特征如个性、爱好、性格、特长等,要求真诚,实话实说。教师首先自我介绍,鼓励大家与自己交朋友,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发言热烈。然后按口头介绍的要求成文。在讲评中点评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这样既增加了师生、生生的沟通,也培养学生欣赏自我,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作文是人际交往和生命感受的过程,要让学生懂得自我欣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自我要能够为他人为集体所接纳,要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谊。 “良好的个人素质,美好的人性、人格,只有在与人相处和交友的过程中,才能得以熔铸锤炼和淬火。要使每个人从少年和青年时期起就对人的高尚精神深怀赞美、产生敬爱之心。这实际上决定着对人、对人性美的信任,如果缺少这种信任,人的内心将是空虚的。” ③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本能。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发和张扬学生身上美丽的亮点。从这个角度看,作文教学的人格培养实在是责无旁贷。
  三、借口语训练来教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养成健康人格。教学生怎么说话也就是教学生怎么做人——怎么感知、怎么思考、怎么待人、怎么待己。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人格健全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剂。由于职校生大多自卑,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因而我们可以借口语训练来教导学生认识到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并从中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这样设计:
  教学方式:A、班组游戏方式;B、短剧表演;C、讲述与讨论
  教学准备:
  A、教师事先针对本班的同学关系的实际编制同学和睦相处与吵架争斗的短剧。(或组织学生一起编写)
  B、课前组织学生将课桌排列成圆圈。
  教学步骤:
  A、进行“相互访问”活动,全班同学围成圆圈坐,两人一组,互相介绍自己,自我介绍的内容视具体情况而定,包括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访问活动结束后,每个同学介绍被他访问的同学,再由被介绍者补充。教师让其他同学认真听,记住每个同学的特征,进行认人比赛。
  B、短剧表演:同学和睦相处或同学吵架争斗。通过实例知道学生化解冲突,鼓励学生不管谁对谁错,在整个事件中应主动负起责任,想办法和解,双方可以借着学习,纠正自己所犯错误。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许多美德,如谦逊、宽怒以及自我牺牲等。这样将同学关系延伸到人际关系。
  C、当然还可分组,抽一张事先拟好的师生交往情境的纸条,讨论在此情境下该怎么做,然后让学生扮演老师角色。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师生关系的性质,帮助学生处理师生关系。
  总之,通过口语训练能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其实,人格教育的任务不只是语文教育的专利,其他学科教育中也存在着人格教育的因素,因此,要将语文学科的人格教育和其他学科的人格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如各专业大量的实验训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良好时机。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主要目标,因此每一个专业的课程计划都有安排一定的见习、实习和毕业前的综合实习活动。所以在实验实习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技术工人艰辛的劳动和对工作应具有的认真细致的态度,这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劳动观,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坚强的意志品格、不怕吃苦的精神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知道,文学能熏陶人生内蕴,深化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历史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及社会责任感;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学问,能锻炼辩证全面的理性思维,促使学生思想性格的发展。我们还主张文理相通,科学家、发明家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质疑解难时的认真态度,探索未知领域的进取意志等等,也可以作为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很好的补充。
  【参考书目】
  ①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②吕正元:《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③梁晓明:《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人格概念》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问题提出:  每次上《荷塘月色》的时候,学生都反映:老师,这篇课文没意思,你不觉得作者的生活离我们很远吗?什么大革命失败,知识分子的苦闷!……我总是表现出很悲哀的样子,感叹了一声:现在的学生啊……但,静下来想想,也许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教学构想:  从语言入手,寻找突破。以文章的第四、五、六三段为载体,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营造语言涵泳品味的情境,调动学生情绪体验,感受语
期刊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诗歌历史。从《诗经》到《楚辞》,从魏晋风度到唐诗宋词元曲,名家辈出,精彩纷呈。诗人们或寄情山水举酒邀月,或俯仰天地纵论古今,或豪放洒脱风流不羁,或沉郁厚重心忧苍生,或缠绵婉约柔情似水,或纵横激越誓死报国;或醉或醒,或梦或狂,或凝郁或飘逸,或浓烈或淡远,千古流芳,万世余韵。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吸收这些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乃至重铸民族精神都具有其
期刊
摘要:孟浩然是唐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以其五律成就较高,《过故人庄》则是五律中的佳作,能很好地反映诗人的一贯风格——“淡”。本文试图通过简单介绍孟浩然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细析《过故人庄》的层次,最后达到对从“孟浩然的诗”到“诗的孟浩然”的一个较为全面性的理解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孟浩然 《过故人庄》 淡    孟浩然是唐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王士源曾评价孟浩然“五言
期刊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53年)李清照在浙江金华避难时所作。当年她是53岁。那时,她处于金兵南下,国破家亡之中,所珍藏的书籍文物大多被焚毁,丈夫赵明诚病故。李清照为避难兵乱只身流荡无依,处境凄惨,境遇孤苦。所作词,情调极其感伤、悲苦。  这一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低沉忧
期刊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导论》)然而,正是这种“歪曲知觉”,或者叫做“歪打正着”的文学表现,为文学作品开拓出一种独特的想象与感悟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错觉出名句”的文学现象。在我国的古典诗文中就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句,像一束束美丽的花朵一样绽开在错觉里,令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怦然心动,心醉神往。  情绪产生的错觉:当人沉浸在一种感情之中
期刊
“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郭沫若《满江红·读毛主席诗词》)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日理万机的和平时期,他都不忘写诗填词。他的诗词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让人意气风发,胸襟开阔,斗志昂扬,精神焕发,堪称“泰山北斗”!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西清涧,正欲率红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一场大雪笼罩了秦晋高原。毛泽东极目
期刊
俗语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其实,在中国古典诗词里,“落花”和“流水”都是很有“意”的,它们往往成为诗人创造意境、抒发情意的意象。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及其含义,是有助于提高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本文就想结合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的古诗词,浅析“落花”和“流水”这两个常见的意象。    一、初识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鉴
期刊
先锋诗人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历来多被人解读为爱情诗,不光因为诗中多次出现情爱意象,而且甚至连最了解海子的密友诗人西川也认为如此。但笔者认为,该诗是一首生命哲理诗似乎更为贴切。  生命哲理诗必然要探讨人类灵魂的三种基本精神状态:生、死、梦。所谓生就是你为什么要活着,所谓死是如何面对死亡,所谓梦就是生和死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只能做梦,借梦浇心中块垒。换句话说,它所探讨的基本人生哲学命题是:你
期刊
高考古诗文阅读中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现代散文以写景、叙事和抒情散文为主,虽然文体不同,古今各异,但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诗歌散文阅读和答题方法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果把相关概念理解透彻,可达到一通百通之效。    一、感情基调要找准    根据考纲要求,出题者总是围绕内容、主旨和表达技巧来命题。其实,这也正是我们通常阅读时必须要把握的,即诗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这三个问
期刊
现代科技的影响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日益相关的电脑科技更是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纷纷借助电脑迅速提高生产效率,以至于日渐离不开电脑。相比较,我们教育行业作为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首要行业,在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步上差距日益明显,原因众多。但可喜的是,我们也认识到并已开始利用电脑为教学服务,制作多媒体课件,取代以前简单粗糙的教具,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润物细无声”,我们刻意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