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学生作文训练方面的材料,总给人一种不太好操作的感觉,而且附在每个单元的后面,有一种附属感,显得不够重视。相关的知识短文,面孔太陈旧,缺少新鲜感,实用价值不高。语文教师偷懒时就用一把,有主见有思想的教师多数弃之不用或有选择地用,实用价值可以想见。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思考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改革了自己的作文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对作文教学的一些看法,并用具体做法来体现自己的想法,实验效果较好,现列举其中三招,阐述如下。
一、“三”字入门招
我的第一招是“三”字入门招。主要是针对初中新生或虽是初二、初三但是基础太差的这部分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害怕写作文,往往是搜肠刮肚也写不出几句话来,拿到一个作文题不知道如何构思,老虎吃天不知道怎么下嘴。
优秀的老师都知道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入门不难,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慢慢加深难度。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字入门招的核心就是围绕一个主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入手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以期调动各种手段来表现主题。
写人的文章,可以一人三事。比如写“母亲的辛劳”,可以从家务、打工、教育子女三个方面,可以写母亲三次不同的打工经历,也可以写些一天当中三个不同的时间里做家务的情况。对于写作未入门的学生,你让他一口气用600字写一件事,难度肯定不小。但是,你让他200字写一个生活片段,应该没有问题。用600字写三个片段是个量的叠加,只是个加法的问题,即使是初一新生稍加鼓励,也都能完成。如能用一些过渡段落将三个片段连缀起来,这样的文章起码也可以算是结构完整。
写事的文章,可以一事三人。比如写“母亲教育子女”,可以写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和记忆中母亲教育自己的一个有意义的事例,可以写奶奶对爸爸的教育、外婆对妈妈的教育和妈妈对我的教育,还可以写动物对后代的教育(老虎或者老鹰)、植物对种子的孕育(蒲公英或柳树)和人类母亲对子女的教育。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三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表现的都是同一个主题。
写事的文章还可以一波三折,即写同一件事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既体现事物进程的波折,也体现行文的跌宕起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比如写“发现”、“误会”之类的文章就很适合运用一波三折的写法。
运用拟人手法写物的文章可以一物三景。比如写赞美松树的文章,可以分别写山中、路旁和公园三处不同的松树,表现在不同的地点所表现出来的相同的美德。
写同一处景物的文章可以一景三时。比如写“美丽的校园”,可以写晨练、午休和月色,可以写春天、秋天和冬天三个不同季节的美景。
写话题作文时可以一题三画,即确定一个中心描绘三个画面。只要描绘的语言形象优美,这样的文章往往得到阅卷老师的喜爱。
“三”字入门招还有两个明显的好处,就是条理清晰和不会跑题。所以也可谓之是“三”字平安招。当然,这一招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模式呆板,容易形成新“八股”。好在我们只是入门时用它,并非唯一,更非终极。
二、桃花人面招
崔护写过一首让人赞不绝口的爱情诗,全诗只有四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巧妙的将桃花和美女写进诗中,意境优美但是浅显易懂,我在课堂上从引导学生赏析此诗写桃花的作用入手,介绍桃花人面招。诗的第二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中人面指的是什么样的人面?那么,粉红的桃花和美少女之间有何关系?为什么写的是美丽的桃花而不写“枯藤老树”呢?诗的结尾写道“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桃花为什么会笑呢?这里桃花的作用和第二句一样吗?“枯藤老树”适合写什么人,表达什么情感呢?推而广之,谁能说出文章中写景是为了什么?
通过以上的设问、引导,自然引出写景的作用以及如何写景。学生很容易接受。紧接着出示一系列训练题目,将理论的东西转换成学生的实际能力。
如:1.一位阳光少年,他参加比赛获得嘉奖,心情特别愉快,该为他设置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用我们的笔描绘一下吧。
2.一位打工仔,不但没有找到工作,而且身上所带的盘缠又被黑心的骗子给骗了,正饥肠辘辘,拖着疲惫的身体,有气无力的在街头边走边望。此时的打工仔周围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色才能表现出他的心境?展开我们的想象描绘一下吧。
很多关于写景作用的名词术语,我们大多耳熟能详。比如:借景生情、情景交融、借景写人、人景辉映、借景明理。但是要让学生从知道名词术语到理解内涵再到变成能力。这中间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和付出劳动,也需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智慧,通过训练来提升他们的能力。
这里还需强调的是师范的作用也很重要。如果教师的临场发挥的能力强,现场发挥好,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我们的教师自身不善即兴表演,课前事先多做准备,找些名家名篇的精彩段落,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还有吴承恩的《西游记》里,环境描写都相当精彩。
桃花人面着,就是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表现情感,表现主题,不是新着。但作用却经久不衰。
三、爆米花招
三年前,我曾经在作文课上引导学生,将中考满分作文中文学成分去掉,还原成生活中的普通事件。然后让他们去发现生活和文学的区别,再去发现将生活变成文学的方法。于是,竟然有一部分同学顿悟到由生活变成文学可以运用哪些方法,知道怎样运用文学手段来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
后来,我比较文学作品描绘的内容和原汁原味的生活的区别,忽然发现由原生态的生活转变成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的过程,很像由玉米炸成爆米花的过程。玉米是粮食也是种子,不会有人直接食用。但是一当爆炸成玉米花后,就变成外观漂亮、香味诱人的美食,如果再适量加入白糖和牛奶,那香甜的滋味就会更加诱人呢。生活中的你我,对身边的许多普通事件是熟视无睹的。不会有太多的兴趣,可是,作家将生活文学化后,变成故事,变成散文,我们往往愿意欣赏。
很多东西,运用理论叙述时往往很简单。爆米花的含义就是运用细节描写,运用修辞手法,将能突出主题的地方加以渲染,发酵感情。但是由理论转变成能力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师运用现实智慧,展示才华的过程。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三种做法。窃以为实用,大家可以使用。
一、“三”字入门招
我的第一招是“三”字入门招。主要是针对初中新生或虽是初二、初三但是基础太差的这部分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害怕写作文,往往是搜肠刮肚也写不出几句话来,拿到一个作文题不知道如何构思,老虎吃天不知道怎么下嘴。
优秀的老师都知道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入门不难,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慢慢加深难度。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字入门招的核心就是围绕一个主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入手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以期调动各种手段来表现主题。
写人的文章,可以一人三事。比如写“母亲的辛劳”,可以从家务、打工、教育子女三个方面,可以写母亲三次不同的打工经历,也可以写些一天当中三个不同的时间里做家务的情况。对于写作未入门的学生,你让他一口气用600字写一件事,难度肯定不小。但是,你让他200字写一个生活片段,应该没有问题。用600字写三个片段是个量的叠加,只是个加法的问题,即使是初一新生稍加鼓励,也都能完成。如能用一些过渡段落将三个片段连缀起来,这样的文章起码也可以算是结构完整。
写事的文章,可以一事三人。比如写“母亲教育子女”,可以写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和记忆中母亲教育自己的一个有意义的事例,可以写奶奶对爸爸的教育、外婆对妈妈的教育和妈妈对我的教育,还可以写动物对后代的教育(老虎或者老鹰)、植物对种子的孕育(蒲公英或柳树)和人类母亲对子女的教育。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三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表现的都是同一个主题。
写事的文章还可以一波三折,即写同一件事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既体现事物进程的波折,也体现行文的跌宕起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比如写“发现”、“误会”之类的文章就很适合运用一波三折的写法。
运用拟人手法写物的文章可以一物三景。比如写赞美松树的文章,可以分别写山中、路旁和公园三处不同的松树,表现在不同的地点所表现出来的相同的美德。
写同一处景物的文章可以一景三时。比如写“美丽的校园”,可以写晨练、午休和月色,可以写春天、秋天和冬天三个不同季节的美景。
写话题作文时可以一题三画,即确定一个中心描绘三个画面。只要描绘的语言形象优美,这样的文章往往得到阅卷老师的喜爱。
“三”字入门招还有两个明显的好处,就是条理清晰和不会跑题。所以也可谓之是“三”字平安招。当然,这一招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模式呆板,容易形成新“八股”。好在我们只是入门时用它,并非唯一,更非终极。
二、桃花人面招
崔护写过一首让人赞不绝口的爱情诗,全诗只有四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巧妙的将桃花和美女写进诗中,意境优美但是浅显易懂,我在课堂上从引导学生赏析此诗写桃花的作用入手,介绍桃花人面招。诗的第二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中人面指的是什么样的人面?那么,粉红的桃花和美少女之间有何关系?为什么写的是美丽的桃花而不写“枯藤老树”呢?诗的结尾写道“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桃花为什么会笑呢?这里桃花的作用和第二句一样吗?“枯藤老树”适合写什么人,表达什么情感呢?推而广之,谁能说出文章中写景是为了什么?
通过以上的设问、引导,自然引出写景的作用以及如何写景。学生很容易接受。紧接着出示一系列训练题目,将理论的东西转换成学生的实际能力。
如:1.一位阳光少年,他参加比赛获得嘉奖,心情特别愉快,该为他设置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用我们的笔描绘一下吧。
2.一位打工仔,不但没有找到工作,而且身上所带的盘缠又被黑心的骗子给骗了,正饥肠辘辘,拖着疲惫的身体,有气无力的在街头边走边望。此时的打工仔周围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色才能表现出他的心境?展开我们的想象描绘一下吧。
很多关于写景作用的名词术语,我们大多耳熟能详。比如:借景生情、情景交融、借景写人、人景辉映、借景明理。但是要让学生从知道名词术语到理解内涵再到变成能力。这中间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和付出劳动,也需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智慧,通过训练来提升他们的能力。
这里还需强调的是师范的作用也很重要。如果教师的临场发挥的能力强,现场发挥好,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我们的教师自身不善即兴表演,课前事先多做准备,找些名家名篇的精彩段落,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还有吴承恩的《西游记》里,环境描写都相当精彩。
桃花人面着,就是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表现情感,表现主题,不是新着。但作用却经久不衰。
三、爆米花招
三年前,我曾经在作文课上引导学生,将中考满分作文中文学成分去掉,还原成生活中的普通事件。然后让他们去发现生活和文学的区别,再去发现将生活变成文学的方法。于是,竟然有一部分同学顿悟到由生活变成文学可以运用哪些方法,知道怎样运用文学手段来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
后来,我比较文学作品描绘的内容和原汁原味的生活的区别,忽然发现由原生态的生活转变成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的过程,很像由玉米炸成爆米花的过程。玉米是粮食也是种子,不会有人直接食用。但是一当爆炸成玉米花后,就变成外观漂亮、香味诱人的美食,如果再适量加入白糖和牛奶,那香甜的滋味就会更加诱人呢。生活中的你我,对身边的许多普通事件是熟视无睹的。不会有太多的兴趣,可是,作家将生活文学化后,变成故事,变成散文,我们往往愿意欣赏。
很多东西,运用理论叙述时往往很简单。爆米花的含义就是运用细节描写,运用修辞手法,将能突出主题的地方加以渲染,发酵感情。但是由理论转变成能力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师运用现实智慧,展示才华的过程。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三种做法。窃以为实用,大家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