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西方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一样的学院教育
  
  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朋友问我在巴黎美院学什么,“学艺术”,我回答。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肯定是:“哪个系?油画?雕塑?版画?⋯⋯”我总会一遍遍的解释给他们听,而有时候也会无语以对。
  其实,在西方的高等美术学院里,学生仍然还是会学习一些传统技能,比如素描、色彩、雕塑、等传统基础造型手段,但其比重已经大不如从前,可以说少得“可怜”,基本上也就是大学一年级开始的一个月,甚至只是几个星期。在这同时也并行教授一些我们觉得稀奇的其它技术,例如暗房冲洗银盐照片、视频编辑软件、钢铁焊接、木材、陶瓷、翻模、腐蚀等等。在这段时间里,老师或技师会教授大家一些基本的技术与常识,但并不会强制性地要求你应该如何去做,只是让大家了解还有很多不同性质的材料和技术可以用来创作,以及教大家知道这些材料和手段目前的使用极限在哪里。所有的这些课程并无科系、年级等限制,而是对学院内的所有同学开放。这种基础课程的教育绝不再是一群学生站在架前画模特或静物,然后等着老师过来一一讲解。而是实践的自由度与自主度非常之大。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采用工作室制,并以导师的名字为其命名,这些导师都是活跃在当前艺术界成就非凡的国际著名艺术家。学生入学后,可以选择心仪的工作室,工作室的导师也同时选择中意的学生,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而且如果学生愿意并有足够的精力,他也可以同时选择几个工作室并行上课。学生在工作室里,一上来就被当作“艺术家”来看待,导师在那里只是协助他们实现他们的艺术计划,利用导师的经验和学识去指导学生做他们想做的事。同一导师工作室下的学生不分年级同在一起上课,学生们每周会与老师会面2次,共同谈论学生新的作品和创作计划。
  在学生的艺术创作中,除了使用传统的材料,还会使用任何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东西,比如钉子,牙膏,大街上捡来的垃圾,墓地捡来的零落的假花,猫头鹰的尸体等等,但导师给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所选择的材料必须是能够成就你创作目的的,除此之外绝无其它限制。
  学校只是负责传授已有的技巧和经验,即使学生选择了性格鲜明的导师工作室,至于学生以后具体的发展方向,他们的选择性仍然很大,他们可以选择作一名画家、摄影师或是雕塑家,或是什么都做的艺术家。也许他们的作品主题在大家看起来毫无意义,很可能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但他们会注意彼此之间绝不重复,他们被培养的重点在于: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方式和材料来表现他们所感兴趣传达的主题,和表达他们自己。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在于用什么材料,什么方式或手段,而在于为什么要用它们,目的是什么和最终艺术作品呈现出的准确性。
  在学校,艺术理论课当然被保留着,而且同时会有很多的教授、学者、艺术评论家,来讲解分析当前的新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还有画廊老板、策展人、美术馆负责人,会来介绍当前的艺术市场⋯⋯为的是让学生提前规划他们走出校门后的职业生活。
  这里的学习是极度自由的,但对于我们这些出身于传统艺术教育的学生来说,这种自由自在,在一开始却很难适应,可以说不知所措。因为在这里,唯一一条原则就是,你要干什么,而不是要你干什么。“仿佛活了这么多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听命令做事的,突然一下自己做决定,还真是有些为难。”这便是大部分出国学习艺术或其他学科的学生一开始时的学习状态了。通过和来自全世界各国的交换学生聊天得知:不仅在欧洲,在美洲,比如南美的巴西,亚洲的印度,韩国和日本等国,他们的美术院校也都是这样在教学,或正在朝着这方面转变。并不是说这样有多好,只是冥冥之中感觉这样也不赖。
  当然,遇到这样的教学,经历了这样的学院教育,当然会想问个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通常来讲,任何东西能够进入学校,变成一种体系,那它一定是在社会上经过了一定时期的验证,一定是当它被认为相对的保险了或稳定了,才会被学校归入那历史庞大而悠久的教育体系。还有,它也一定是为了顺应这个大社会对艺术的某种需要。这一点从活跃在现在艺术市场中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中可以很明显的体现出来。
  
  
  对当代艺术的“审美”失灵
  
  
  最初看展览,面对那些琳琅满目的当代艺术品,我们那些花费数年时间和心血积累起来的“专业”艺术修养和审美方式,突然失灵了。经常在面对一件被公认为杰作的近当代艺术品时,身边的外国同学都叫好,并在那里赞叹不已,而我们,就像是一个被朋友硬生生拉来的、对艺术一窍不通的外系学生。这么形容,并不夸张,因为那些面前的“所谓”艺术品,在我们看来毫无“美感”可言,甚至有些还很恶心,就更别提艺术品给人带来的精神和心灵的愉悦感了。我们当时的感觉就是一群疯子,吃饱了撑的,围着一堆“垃圾”啧啧称奇⋯⋯
  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件有些悲哀的感受。当你发现身边的所有人都是那样在欣赏作品,那样在看,那样在想,那样在做,而你,除了你固有的定式和传统审美以外别无它法时,你不禁会怀疑,怀疑自己,也怀疑周围,我错了吗?错在哪了?他们是正确的吗?正确在哪呢?区别又在哪儿呢?似乎自己在国内多年积累的艺术经验和审美被彻底瓦解。当然有人会说,你是艺术家,你不用去在乎别人。但,我想说,这事儿和艺术家坚持自己的理念完全是两回事儿。这和你完全清楚,然后做出了选择是大不一样的。你首先要搞清楚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这样,需要先了解,先理解—毕竟存在就有它的道理。然后搞清楚你的位置如何,和你想要怎样,再然后才是谈你选择的时候,并决定是否要坚持它和捍卫它。否则,任何决定都将是一种无知的自信和盲目的自大。
  中国在60到70年代只是在经历自己的历史,却没有经历那一时期世界的艺术史—那段重要的关于现在的异常活跃着的当代艺术是如何演变过来的历史。虽然可以通过书本或媒体来弥补一些,但缺失了就是缺失了。而且毕竟那些年国内这方面的书籍也少得可怜。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很大、很大一部分人不可能亲临现场去观看那些艺术品,而只能通过画册或网页上几张可怜的插图还有只言片语的注解来试着去分析、去理解。当然,我们在学习印象派和古典油画的时候,大多也都是从印刷质量低劣的画册上去试着窥探那些大师杰作的奥秘的,但还好,现在看来,我们学的也挺不错。但所带来的问题还是存在的,比如有一个朋友,当她参观完法国奥赛美术馆的印象派展厅后,不无遗憾的对我说:“原来德加的粉笔画那么灰。”是啊,好冷的笑话。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近当代艺术作品来到中国,但当观众面对那些作品,却不知“如何下手”,无法确定应该如何去“体验”他们,去感受他们,这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以致于大家以为看不懂的、不好理解的就是当代艺术了。
  在西方,关于当代艺术的审美,在学校期间是有一套完整训练体系的,这套体系并不亚于我们对于国、油、版、雕的训练体系。只是训练的方向不同罢了。某种程度上来讲,当代艺术是有章可循的,理解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并不是雾里看花。当然,我并不是想说,传统的艺术教育是差的,是落后的,我只是想说,对于当代艺术的了解、教育和继续学习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同时,传统教育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利益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就像学习古文诗词绝对不会拖一个当代作家的后腿一样。
  
  
  艺术家的视觉“语言”
  
  
  当代西方的艺术就是这样。对于一个艺术家重要的是,是否用他的视觉“语言”,证实了那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有时在这些艺术品里,有些东西比“美”更重要。光靠视觉来评判已经完全不够用了。当今的艺术家扮演的其实是哲学家的角色,而他们的作品就变成了一种视觉思想,而思想是看不见的。这好像有些矛盾,但这些艺术家所做的就是在对抗着这个矛盾。也正是这个矛盾催生了艺术批评家,他们是艺术品和观众间的灵媒,起着沟通和传达的作用,帮助观众理解艺术家力图表现的东西,但是他们的所说所写也并不能完全代表艺术家本人。是他们和艺术家一起帮助人类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那为什么不叫艺术家自己来阐释呢?他阐释了—用他的作品。
  在以前,那些哲学家该做的工作,现在都在由艺术家来完成。人们会问为什么艺术家要参与到哲学问题中来?我想,也许是因为艺术家本身就是哲学家,也许是艺术家发现哲学家们的文字太过晦涩难懂了⋯⋯工具的区别—视觉和语言文字,毕竟人们接收事物的方法不同,而视觉的表达无疑会强烈很多。当代艺术和哲学一样,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毕竟没有人敢说它可以完全解决什么问题,他们能做的只是提出一个观点,一个角度,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面对和思考这些问题,因为那不是艺术家或哲学家自己的问题,而是大家都在共同面对的问题。艺术不再置身事外,你会发现,当代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如此的紧密。
其他文献
黎薇是近年来很活跃的一名年轻艺术家。自2009年9月北京798世纪翰墨画廊的个展《空心人》后,时隔两年,在今日美术馆,黎薇迎来了她的第二个个展《英雄》。展览由貌似没有关联
古代的山水在这里已转化为某种抽象的存在,仿佛经历了一场劫难性的洪荒,大潮退去之后的山川只剩下了骨架般的轮廓,攀爬着延绵的藤蔓……在这一系列的语言转化中,“蛛网意象”由于准确地对应了现代人的文化心理,而变得意味深长。        纤细、粘连、看似柔弱无骨却又危机四伏,蜘蛛网常被用来比喻人际关系和人类情感中最微妙的一面,它的网罗、纠结、善于攀附的物理特征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男女,并不具有明确的性别
蜘蛛网的意象似乎一直贯穿在你的创作中,比如较早的《放大》,现在的“山水系列”,以及在这期间的《蔓延—生长》等作品事实上都带有蛛网的特征。为什么会选择这一意向作为自己的表达?    我的第一张作品 《放大》是在2008年初画的,也是我第一次画蜘蛛网。当时的初衷是将微小的、不起眼的事物放大,从而改变视觉的观看角度。在作品完成之后,这个想法也确实达到了它的目的,放大后的蜘蛛网在人们的眼中已经改变了它的外
对话爷爷  石头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孩子游戏的工具,还形成了一种文化。爷爷对这种石文化应该也很好奇吧,说不定还颇有心得呢。今天是祖孙日,爷爷就来跟宝宝分享一下石文化,让爱玩石头的孩子也能了解石头背后的大讲究。  重点领域  语言  主角  宝宝和爷爷  场地建议  户外、客厅  目标  通过对石头的欣赏,了解中国传统的石文化,激发宝宝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任务卡  A.美石共欣赏  爷爷和宝宝一
日前,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传出佳讯,其最新研究成果——大庆油气成藏分析测试技术研究已形成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储层分析技术及盖层分析技术三大系列22项技术,并建立
蒡蒡,我儿子王彦斐的小名,是我给起的。  任何一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我也不例外。蒡蒡,寓意有三:一是我出生在徐州,徐州出产的牛蒡享誉海内外。我15岁离开徐州,外出求学
一个成熟收藏家的指标包括哪些部分?我想,他应该是艺术品市场的终极消费者,可以作为某类艺术价值取向的代表,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艺术品位,至少要具备这三点,我们才可以将之视为
(东汉拓片)麻浩一号崖墓座落于四川乐山,始凿于东汉前期,为一坐东朝西、共用前室的多室崖墓。1940年前后,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中国文化研究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商
期刊
对话家长  当我们翻转杯子时,杯中的水会立刻倾倒出来。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不让水流出来呢?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开动脑筋,动动小手,寻找不让水流出来的方法吧。  重点领域  科学  主角  宝宝、妈妈或其他家庭成员  场地建议  厨房或洗手间  目标  A.了解水的流动性。  B.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边想边做,手脑并用。  C.激发孩子探索身边各种现象的兴趣。  任务卡  准 备  卡纸,透明玻璃杯,剪刀
针对区域经济和能源产业之间发展的协调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刻画经济系统和能源系统的发展现状,用夹角余弦相似性度量方式来刻画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构建了基于多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