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战略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置身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随着广播改革的持续深入开展,如何发挥自身特色和固有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打破困局,实现突围,成为全国广播业界、学界共同关心和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2011年12月15日,第三届中国广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广播改革25周年高端论坛在广州举行。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等机构与媒体的近80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参会。
  研讨会主题为“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战略”,旨在探讨广播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战略,提高广播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广播事业的振兴和繁荣。
  
   广播的全能时代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白玲在致辞中回顾:1986年12月15日问世的“珠江模式”曾经推动了中国广播的全面改革。由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首创的“主持人直播、听众热线参与、大板块组合、全天滚动播出”的全新形式,在传播观念、节目形态、经营模式等方面做出的探索与创新,奇迹般地逆转了内地广播与港澳广播的竞争格局,从而开创了中国广播划时代的发展历程,并为广东广播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25年来,广东广播顺应改革开放大潮,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令国内同行瞩目的“新珠江模式”。白玲介绍说,2008年,广东电台率先创立全国首个多媒体实时互动平台“珠江网络电台”,为广播媒体的全媒体发展开创新路;2010年广州亚运期间,在广播和网络的跨媒体互动平台上开设“广州亚运直播室”,得到了广大听众的一致认可;2011年,广东电台继续整合资源,结合广播、网站、移动通信等多种平台,打造“珠江网络传媒”,加快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的进程,但在媒体融合及新媒体运营方面,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总编张振华作了题为《挖掘转型——创造广播新的春天》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广播的优势尚未被完全挖掘,广播人没有把广播做到极致。广播的未来既在传统广播自身优势的深度挖掘与释放,更在广播融合新媒体的战略转型。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有了从“单行运动员”变成“全能运动员”的可能。广播人在坚守、发扬传统广播的同时,更要开疆扩土,为广播增添新的传播方式、接收方式、节目样态及内容,从而实现广播的时代转型。但广播的全媒体之路必须找准切入点,否则,“全能运动员”也会变成一无所长的“全不能运动员”。
  
   广播的发展机遇
  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认为,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细分与整合加速,音频的载体和平台日益融通,广播不再被称为广播,而是音频(audio)媒介。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内生增长趋缓,对外整合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借助新媒体平台,深度挖掘广播的品牌价值,使“广播电台”向“广播网”发展,让广播的覆盖由“地方”向“全国”延伸应是未来广播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在其题为《移动化与平台化:后2.0时代的媒体策略》的演讲中指出,“移动化”是后2.0时代的媒体潮流,“媒介社区化”则是媒体社会化的潮流。她认为,“个人化、互动化、集体贡献内容”是后2.0时代新闻业的特征,广电媒体将由内容提供商转向聚合型媒介平台。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播电视系主任申启武认为,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先天性缺陷恰恰成就了它移动性和伴随性的优势。虽然现代社会人们对媒介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但是解放人们眼球的传统广播仍能在竞争激烈的媒介战场占有一席之地;而失去移动性和伴随性的网络广播并不为广大受众所热衷。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广播将会以传统广播为主,网络广播、手机广播为辅的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向前推进。
  
   广播的制胜策略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汪良在演讲中阐述了他的观点:融合性媒体取代单一媒体将成为今后大型媒介集团的主流。这种融合不仅是媒介形态的融合,而是技术、资本、资源的融合;这种融合会促进国内媒介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广播要打破地域性和行业性的限制,构建真正的媒介集团,从而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汪良认为,需求永远是推动媒体变革的重要力量;技术和政策是大力发展网络电台推动台网融合的助力;内容生产和组织方式的变革,接收终端的创新,广告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建设紧密的网友队伍是融合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广播媒体应依托互联网,与新媒体牵手,以音频、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提供内容,以及时高效的、互动的方式满足受众的参与热情。
  广东广播电台台长张云江介绍了“珠江网络传媒”的运营模式:珠江网络传媒具备传统媒体的发布权、节目线与供应链,可组织集团下各频道的音视频节目资源,并通过中心系统发送到不同终端播出使用;其面向特定商业领域开办专业类型平台,即针对商业价值高或者有着特定需求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化的信息服务。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HitFM频率总监黄永国介绍了HitFM的新媒体推广策略。鉴于HitFM频率的受众群体分布,选择与之活跃人群相对重合的新浪微博进行嫁接,由此推出的微博电台具备了新的传播特征:一是传播速度快,信息内容精炼,还能保持主持人神秘感;二是在微博中加载图片或视频,增加与听众的视觉沟通,还可发起讨论增加互动性。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覃信刚的发言,在对世界广播强国有所借鉴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广播强国建设的有利条件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广播强国建设的主要途径: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广播强国。
  他认为,广播改革发展有着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面对与新媒体的竞合,广播要做强,必须改革创新、科学发展。首先,要加快构建有利于广播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其次,应稳步放开频率资源,实施全国全覆盖。第三,要开办有中国特色的类型化电台。第四,要建立全国性的应急广播体系。最后,要立足本国,放眼全球,推进广播产业跨越式发展。
  本届研讨会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暨南大学、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广播电视台、珠江经济台、南方传媒研究院、广东广播电视协会和《传媒》、《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四家杂志协办。
  
  (本文配图由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提供,摄影/区志镭)
  
其他文献
最近,我还一直在揣摩和重读已故的Jan Ekecrantz教授的著作。他的著作对我们今天关于全球媒介问题的讨论有重大贡献。我在这里以及今后将参加的会议中都将感念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今天我将尝试解决Jan在他最新的文章中提给自己的问题——“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如何进行媒介研究?”(Ekecrantz,2007: 169)。因此,我的评论不仅仅是针对Straubhaar教授的演讲或著作,而更多地针对从国际
期刊
本刊讯 2010年7月19日~25日,中国传媒领袖远东大讲堂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此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远东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传媒杂志社、人民网传媒频道、搜狐传媒、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协办。  据本次活动的总策划、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远东书院院长谢耘耕教授介绍,当前国内传媒新闻学院900多所,新闻专业学生达15万,毕业找不到工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看似饱
期刊
2010年3月5日,各报均报道了广州地质调查院工作人员罗锦华卖假报告牟利一案开庭审理的消息。这个消息涉及记者的行为是否合法,甚至因此牵扯到这个案件的当事人是否算犯罪的问题。  去年7月10日,两名广东电视台记者根据群众举报,对广州市地质调查院预警室主任刘永全出售虚假“广州市地质灾害应急点调查报告单”的事进行调查。不巧没找到刘永全,经人介绍,找到了“能办此事”的该院质量审核部副部长罗锦华。记者自称是
期刊
当中国报刊业刚刚迈进21世纪时,有一个现象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注意——报纸版面的模样越长越相似。有行家说了:这就是格式化的流行趋势。有读者说了:都长一样,拿报都拿错了。有位对此感到心理不平衡的总编辑说了:如此下去,集体无性格。有位摄影记者说了:每期都给我预留位置,照成啥样也不能空了这块地。有位美术编辑说了:好事,好事,我们再也不用每天动脑筋,一年或几年下来,我们就是个填空的机器……有舒服的,有不解的
期刊
近来,不少传媒似乎愈发浮躁起来,虚假失实报道高发,以致频频遭到权威部门指责。比如,先是有报道称,“电价改革拟规定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用电量每户每月87千瓦时,超额将提价”,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指出报道失实。紧接着,国土资源部表示,“将推广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调控房价”、“‘农地入市’解困高房价”之类的报道子虚乌有。  又比如,去年底一家报纸报道、诸多传媒纷纷跟进,称“中国证监会会同中国证券业协会
期刊
为找到期刊数字版权难题的破解之道,本刊设计了“中国媒体人版权素养调查”(以下简称调查)的问卷。以媒体人为调查对象,一方面在于媒体人是版权作品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版权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版权素养的高低常成为版权纠纷是否出现、出现频率有多高的直接诱因;另一方面,媒体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属于社会中版权素养最高的群体之一,他们的见解应相对更科学、更贴近实际。为使问卷更有针对性,我们既设计了反映期刊
期刊
三十岁左右会电脑的人,手头多多少少会留下几张软磁盘(口语称软盘)。假如您在五六年前U盘替代软盘换代之际没能及时存储软盘信息,那么遗憾来了,欲寻今日出产各式电脑软盘插口——没门儿。  事情远比这严重得多。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家庭添置的当时引领风潮的电子产品,如今基本已弃之不用。比如大1/2吋家用摄像机;8毫米模拟式掌中宝摄像机;更有几乎家家都有的磁带录放机、收录机。还记得“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
期刊
美国广电业主要由私营的商业广电系统和非营利的公共广电系统构成,此外还有官方广播电视台、宗教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广播电视台等等。私营的商业广电系统一直占主导,而非营利的公共广电系统是商业性广播电视的一个重要补充。  公共广电系统一般由独立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公共广播电视协会(CPB)依法进行自主管制。而私营的商业广电系统则主要由联邦通讯委员会依法进行监管。  数十年以来美国的商业性广电系统已经形成
期刊
《芝加哥论坛报》大楼坐落于芝加哥著名的密歇根大道、芝加哥河河边。这座大厦不仅仅是一个地标性建筑,更承载着一段具有160多年历史并且还在延续的关于新闻、关于媒介变迁的传奇。  创新是《芝加哥论坛报》最重要的传统,对媒介融合的实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电台和报纸对同一内容的传播是媒介融合的雏形,早在上世纪20年代,《芝加哥论坛报》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1847年,《芝加哥论坛报》创立,《芝加哥论坛报》下
期刊
在舆论引导格局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情况下,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正逐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基于此,作为党报主流媒体,要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上,创新思维,善谋善断,敢为善为,多管齐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能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开创媒体工作新局面。  善自为谋,把党的宣传任务化为新闻报道的选题。伴随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