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参照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理论,论述了儿童小提琴入门教育中教师应如何进行音准的训练,以及训练的重要性。
关键词: 儿童 小提琴 入门学习 音准
从入门的角度来看,小提琴入门学习的难度是大大超于钢琴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小提琴的音准问题。我们知道,钢琴是拥有固定音高的,如果演奏时音高不准确,那是琴本身的问题。但小提琴的音准是需要演奏者用听觉来断定的。演奏者奏出音符时,听觉感受到了,音符奏出后被听觉鉴定,不准的音准才能得到纠正。对于刚刚接触音乐的儿童来说,音的高低还没有形成概念,做到演奏时音准是十分困难的。
怎样进行音准的训练呢?
一、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音乐环境,培养儿童的听觉
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只要能给儿童创造出一种类似于祖国环境的优良音乐环境,让儿童每日沉浸于其中,任何儿童都可以轻易地掌握人类音乐文化的最优秀遗产。
如何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呢?
1.在生活中,让孩子多听音乐。
听音乐是有很多好处的。我们每个人必有这样的体验:当周围天天播放某一首曲子时,不用多长时间,我们必然会唱,并且在旋律、音准、节奏上相差不大。对于儿童来说也是一样的,当他们能够哼唱出平时听过曲子的旋律时,已经无形中接受了《视唱练耳》中模唱的训练了。
让孩子多听音乐,并不是什么音乐都听,在量上也要适度。让孩子听音乐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听觉,解决演奏小提琴的音准问题。所以应该让孩子听一些旋律性较强的音乐,或者让孩子听一些熟悉的儿歌,比如《一分钱》、《小叮当》等。小提琴是西洋乐器,为了让孩子拥有西洋乐的氛围,可以让孩子听一听古典音乐。而一些没有旋律的歌曲,就没有必要让孩子接触了。孩子在听音乐的量上也要安排适度。家长在鼓励孩子聆听音乐时要避免听得太多或太少,以免孩子产生厌烦的态度或造成没有印象的结果。
2.在课堂上,让孩子做到听与唱的结合。
铃木提出:儿童每天必须反复倾听正在学习的乐曲。在课堂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儿童听,还要他们唱出来。首先,听让音乐在儿童的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然后,唱出谱子来检验听的结果。只有唱得准确了,拉琴时才能做到音的准确。儿童不仅应学会听唱,还要学会通过听来发现并纠正自己演奏中的错误。
小提琴的乐谱是五线谱,用固定调的。我们知道,在视唱当中,首调唱法比固定调要简单很多。儿童在学习一些难度较大的曲子时,由于调性复杂、临时升降号多,记不住旋律,不会唱。这时不妨学习首调的唱法,它有助于儿童更好地把握音准,发现自己演奏的音准错误。
听与唱的结合不仅能训练儿童的音准、节奏、节拍等音乐语言,还能在儿童脑中形成初步的音准概念,有利于儿童进一步地学习。
二、演奏姿势对音准的影响与练习的重要性
我们在教儿童学习小提琴时,往往发现孩子拉琴时音不准并非是因为听不出来,而是听出来了但改不了。这必是演奏姿势或演奏方法出了问题。
单从初学者学习小提琴第一把位时的状况来看,孩子们只要稍有不慎就走音了。比如说,当孩子在E弦上练习指法时,谱子应是“mi,fa,sol,la,si,la,sol,fa,mi”。从mi到si时,音不准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从si到mi时,音就不容易准了。这是因为初学者手指僵硬,指与指之间拉不开距离。当儿童用三指按下la后,再用四指按下si时,三指已不知不觉滑动了位置,从si回到la,la就不准了,依次推下去,sol、fa、mi都不准了。指与指之间拉不开距离,往往是左手手掌贴近琴,手指平着按下而不是用指尖竖直按下等原因所造成的。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正确的演奏姿势也是做到音准的重要因素。
铃木在其著作和演讲中一再反复强调:坚持不懈地练习和尽可能多的练习时间,不但能使儿童在音乐上能形成快速直觉反应能力的必要条件,而且有利于儿童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持之以恒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提琴家左手在弦上飞快地运动,并且音准丝毫不差,这些都是他们平时刻苦学习的结果。
儿童由于年纪较小,自控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孩子们可能就有些坐不住了,到了课后,如果一切靠自觉,多数孩子是根本不练习的,几堂课下来,一点进步也没有。因此,教师必须和孩子很好地沟通,并请家长配合。家长一方面可以充当儿童课外练习的指导,避免孩子练习时错误的发音,另一方面可以以自己的权威身份督促儿童每日定时练琴,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练习时一定要注意方法。练习一首曲子,应该做到“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每一首曲子中必然会有一小段对于演奏者来说是难点。练习时,就应该将难点抽出来单独练习。对于重难点部分掌握了,还要统筹全局,看这首曲子能否连贯下来。
儿童练琴时,喜欢囫囵吞枣,没有难点、重点,只是从头拉到尾。音准有没有做到?节奏节拍对不对?他们往往没有考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儿童学习小提琴,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演奏方法,更要教练习方法。正确的练习方法有助于儿童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广义的音准和培养音准的作用
儿童学习小提琴时,尤其是在入门的阶段,我们强调的音准是指音的高低是否准确。当儿童的学习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时,对于音准的要求就远远不止“音的高低”的准确性了。一位教师在某节课上就音准问题的讨论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说:“你的音不准,不是音高不准。你的音色不够纯净,表情记号你都没有做。你的音色不准,你对曲目的了解不准确,演奏出来的效果不准确……”音准,是指音的准确性,它囊括了如此多的内容,甚至包括了“审美意识”在内。因此,我们在教儿童学琴时,也应该让他们在做到狭义的音准的基础上,力争做到广义的音准。
我们一直在强调音准,培养音准,有什么目的与作用呢?培养音的准确性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小提琴,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更进一步。
对于音乐的学习是一个体系的学习。我们知道,对于学习声乐的人来说,音准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音准,则不成音乐。我们不难看出,许多学习小提琴的学生在转向声乐的学习后,在音准方面拥有相当大的优势。另外,在进入音乐学校后,学习小提琴的学生在《视唱练耳》这门课的学习上也相对轻松。当然,掌握好音准对于培养乐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都是表象的作用。音乐是什么?音乐是听觉上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学习小提琴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更丰富的内涵,培养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识。所以,掌握好音准,对于体会音乐的内心听觉,对于提高审美意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音准问题在儿童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演奏好小提琴的基础。培养儿童把握音准,学好小提琴,不仅能够让孩子学会一技之长,更可以陶冶他们的性情,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从音准开始来要求孩子,让他们打好基础,让他们在学习小提琴的进程中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晨曦编.铃木镇一教学法[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06.
[2]刘阿瑟.小提琴音准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3]麻西水.小提琴教学中音准综合能力的培养[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4).
[4]马宝艳.试论小提琴教学中音准能力的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7,(7).
[5]赵天.浅谈小提琴音准的几点问题[J].黄河之声,2008,(15).
关键词: 儿童 小提琴 入门学习 音准
从入门的角度来看,小提琴入门学习的难度是大大超于钢琴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小提琴的音准问题。我们知道,钢琴是拥有固定音高的,如果演奏时音高不准确,那是琴本身的问题。但小提琴的音准是需要演奏者用听觉来断定的。演奏者奏出音符时,听觉感受到了,音符奏出后被听觉鉴定,不准的音准才能得到纠正。对于刚刚接触音乐的儿童来说,音的高低还没有形成概念,做到演奏时音准是十分困难的。
怎样进行音准的训练呢?
一、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音乐环境,培养儿童的听觉
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只要能给儿童创造出一种类似于祖国环境的优良音乐环境,让儿童每日沉浸于其中,任何儿童都可以轻易地掌握人类音乐文化的最优秀遗产。
如何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呢?
1.在生活中,让孩子多听音乐。
听音乐是有很多好处的。我们每个人必有这样的体验:当周围天天播放某一首曲子时,不用多长时间,我们必然会唱,并且在旋律、音准、节奏上相差不大。对于儿童来说也是一样的,当他们能够哼唱出平时听过曲子的旋律时,已经无形中接受了《视唱练耳》中模唱的训练了。
让孩子多听音乐,并不是什么音乐都听,在量上也要适度。让孩子听音乐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听觉,解决演奏小提琴的音准问题。所以应该让孩子听一些旋律性较强的音乐,或者让孩子听一些熟悉的儿歌,比如《一分钱》、《小叮当》等。小提琴是西洋乐器,为了让孩子拥有西洋乐的氛围,可以让孩子听一听古典音乐。而一些没有旋律的歌曲,就没有必要让孩子接触了。孩子在听音乐的量上也要安排适度。家长在鼓励孩子聆听音乐时要避免听得太多或太少,以免孩子产生厌烦的态度或造成没有印象的结果。
2.在课堂上,让孩子做到听与唱的结合。
铃木提出:儿童每天必须反复倾听正在学习的乐曲。在课堂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儿童听,还要他们唱出来。首先,听让音乐在儿童的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然后,唱出谱子来检验听的结果。只有唱得准确了,拉琴时才能做到音的准确。儿童不仅应学会听唱,还要学会通过听来发现并纠正自己演奏中的错误。
小提琴的乐谱是五线谱,用固定调的。我们知道,在视唱当中,首调唱法比固定调要简单很多。儿童在学习一些难度较大的曲子时,由于调性复杂、临时升降号多,记不住旋律,不会唱。这时不妨学习首调的唱法,它有助于儿童更好地把握音准,发现自己演奏的音准错误。
听与唱的结合不仅能训练儿童的音准、节奏、节拍等音乐语言,还能在儿童脑中形成初步的音准概念,有利于儿童进一步地学习。
二、演奏姿势对音准的影响与练习的重要性
我们在教儿童学习小提琴时,往往发现孩子拉琴时音不准并非是因为听不出来,而是听出来了但改不了。这必是演奏姿势或演奏方法出了问题。
单从初学者学习小提琴第一把位时的状况来看,孩子们只要稍有不慎就走音了。比如说,当孩子在E弦上练习指法时,谱子应是“mi,fa,sol,la,si,la,sol,fa,mi”。从mi到si时,音不准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从si到mi时,音就不容易准了。这是因为初学者手指僵硬,指与指之间拉不开距离。当儿童用三指按下la后,再用四指按下si时,三指已不知不觉滑动了位置,从si回到la,la就不准了,依次推下去,sol、fa、mi都不准了。指与指之间拉不开距离,往往是左手手掌贴近琴,手指平着按下而不是用指尖竖直按下等原因所造成的。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正确的演奏姿势也是做到音准的重要因素。
铃木在其著作和演讲中一再反复强调:坚持不懈地练习和尽可能多的练习时间,不但能使儿童在音乐上能形成快速直觉反应能力的必要条件,而且有利于儿童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持之以恒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提琴家左手在弦上飞快地运动,并且音准丝毫不差,这些都是他们平时刻苦学习的结果。
儿童由于年纪较小,自控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孩子们可能就有些坐不住了,到了课后,如果一切靠自觉,多数孩子是根本不练习的,几堂课下来,一点进步也没有。因此,教师必须和孩子很好地沟通,并请家长配合。家长一方面可以充当儿童课外练习的指导,避免孩子练习时错误的发音,另一方面可以以自己的权威身份督促儿童每日定时练琴,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练习时一定要注意方法。练习一首曲子,应该做到“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每一首曲子中必然会有一小段对于演奏者来说是难点。练习时,就应该将难点抽出来单独练习。对于重难点部分掌握了,还要统筹全局,看这首曲子能否连贯下来。
儿童练琴时,喜欢囫囵吞枣,没有难点、重点,只是从头拉到尾。音准有没有做到?节奏节拍对不对?他们往往没有考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儿童学习小提琴,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演奏方法,更要教练习方法。正确的练习方法有助于儿童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广义的音准和培养音准的作用
儿童学习小提琴时,尤其是在入门的阶段,我们强调的音准是指音的高低是否准确。当儿童的学习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时,对于音准的要求就远远不止“音的高低”的准确性了。一位教师在某节课上就音准问题的讨论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说:“你的音不准,不是音高不准。你的音色不够纯净,表情记号你都没有做。你的音色不准,你对曲目的了解不准确,演奏出来的效果不准确……”音准,是指音的准确性,它囊括了如此多的内容,甚至包括了“审美意识”在内。因此,我们在教儿童学琴时,也应该让他们在做到狭义的音准的基础上,力争做到广义的音准。
我们一直在强调音准,培养音准,有什么目的与作用呢?培养音的准确性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小提琴,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更进一步。
对于音乐的学习是一个体系的学习。我们知道,对于学习声乐的人来说,音准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音准,则不成音乐。我们不难看出,许多学习小提琴的学生在转向声乐的学习后,在音准方面拥有相当大的优势。另外,在进入音乐学校后,学习小提琴的学生在《视唱练耳》这门课的学习上也相对轻松。当然,掌握好音准对于培养乐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都是表象的作用。音乐是什么?音乐是听觉上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学习小提琴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更丰富的内涵,培养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识。所以,掌握好音准,对于体会音乐的内心听觉,对于提高审美意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音准问题在儿童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演奏好小提琴的基础。培养儿童把握音准,学好小提琴,不仅能够让孩子学会一技之长,更可以陶冶他们的性情,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从音准开始来要求孩子,让他们打好基础,让他们在学习小提琴的进程中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晨曦编.铃木镇一教学法[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06.
[2]刘阿瑟.小提琴音准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3]麻西水.小提琴教学中音准综合能力的培养[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4).
[4]马宝艳.试论小提琴教学中音准能力的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7,(7).
[5]赵天.浅谈小提琴音准的几点问题[J].黄河之声,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