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分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着重阐述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并根据实践经验对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了探讨。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
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关的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学习。
许多学生由于课业繁重,父母的期望值过高,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学生由于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形成恶性循环,出现了厌学、懒惰、说谎、作弊等问题,进而出现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常常顶撞教师,与同学打架,与社会无业人员联系,入帮入派等。
(二)人际关系。
由于独生子女的专宠心理,许多学生不能适应自己是学生中普通一员的状况,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感觉老师与同学冷落了自己,自己没地位,没价值,没友情。
(三)情感的困惑。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学生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家长三个方面:社会变革引起的生活和思想变革,使我国学校教育和青少年发展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家长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作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尺度。
三、我的班主任工作
(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1.针对不同学生对症下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比如我班的张扬,父母的离异,亲情的缺失,使得这个孩子“出口成脏”,打架是家常便饭,厌学、逃学,课堂顶撞教师,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考试作弊……针对这种情况,我把他的父母一起请到学校,分析了孩子的现状,给他的父母做了思想工作。此后,他的父母经常和他一同出游、游戏,教育他、开导他。渐渐的,他成了同学们的好朋友,班级的优秀团员。
2.要求家长与学校和教师配合教育学生,强调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进行影响,比如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批评等,这是一种显性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之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布置家庭环境等。长期的家庭教育熏陶能使子女自然而然地把家庭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即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成也父母,败也父母”,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配合学校与教师的工作。
(二)培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肥沃土壤——良好的班风。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的时候,良好性格才能培养起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象地表达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塑造人”理论深刻地表述了环境对人的作用。从教育角度来讲,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最大、最深刻的就是班级体的建设。因此,我非常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尤其是班风的建设。
1.建立班集体目标,形成班级凝聚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在班集体的初创期,我与班干部一起商量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包括长期的年度目标、短期的月目标及部分学生的长期和短期目标等。要求我班在第一学期至少要在级部第十名以上的位置(全年级共十六个班),要求班级在初中三年的开始阶段就不能落后。十六个班中的第十名对学生来说不是多难的事,所以,大家很快就接受了我的建议。然后,慢慢的,我调整班级名次,因为目标调整幅度不大,所以每次学生都接受了。就这样,慢慢的,我们班级的名次在级部中就名列前茅了,短期的目标也成了长期的了。好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的自信心也大大提高。进步成了大家的话题,知识成了大家的追求,能力成了大家的愿望。而且我在适当的时机鼓励宣传班级的优势、正气,有效地抑制班级的劣势影响和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切实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因为在这个集体中才迅速健康成长,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因为在这个集体里大有前途,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班集体在不断进步、不断前进。因而,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愿意为班集体的荣辱而努力。这样,良好的班风就渐渐形成了,学生就有了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培养一批优秀班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的助长剂。
培养优秀的班干部,首先要抓好班干部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意识到班级同自身工作的关系,以及带领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明确共同的思想准则,即班兴我荣、班衰我耻。
其次,要让班干部摆正自己和同学的关系,使他们意识到不论是自己还是其他同学,大家都处于平等的地位;还要让他们懂得:做好班级工作,不能只靠几个班干部,应采纳同学们的合理建议,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三)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心理健康教育的种子。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体现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是一个人看待自己行为和评价他人行为的基本准则。古人云:不知荣辱无以为人。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懂羞耻才能在行为上做到有选择、有取舍,才能不懒惰,勇于承担责任。因此,每位青少年都要明确地知道:“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时代的变换始终与青年的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新时代的青少年只有在正确的荣辱观指导下才能健康成长。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我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青少年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学校心理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总之,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支持与督促。就像李吉林老师说的:“我不是一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祝愿每一位学生能快乐地在知识的殿堂里徜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
[2]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父母必读.2007年第3期.
[4]麦志强,潘海燕主编.班主任培训工作读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邹尚智.素质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2009年2月6日.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
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关的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学习。
许多学生由于课业繁重,父母的期望值过高,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学生由于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形成恶性循环,出现了厌学、懒惰、说谎、作弊等问题,进而出现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常常顶撞教师,与同学打架,与社会无业人员联系,入帮入派等。
(二)人际关系。
由于独生子女的专宠心理,许多学生不能适应自己是学生中普通一员的状况,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感觉老师与同学冷落了自己,自己没地位,没价值,没友情。
(三)情感的困惑。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学生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家长三个方面:社会变革引起的生活和思想变革,使我国学校教育和青少年发展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家长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作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尺度。
三、我的班主任工作
(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1.针对不同学生对症下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比如我班的张扬,父母的离异,亲情的缺失,使得这个孩子“出口成脏”,打架是家常便饭,厌学、逃学,课堂顶撞教师,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考试作弊……针对这种情况,我把他的父母一起请到学校,分析了孩子的现状,给他的父母做了思想工作。此后,他的父母经常和他一同出游、游戏,教育他、开导他。渐渐的,他成了同学们的好朋友,班级的优秀团员。
2.要求家长与学校和教师配合教育学生,强调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进行影响,比如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批评等,这是一种显性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之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布置家庭环境等。长期的家庭教育熏陶能使子女自然而然地把家庭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即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成也父母,败也父母”,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配合学校与教师的工作。
(二)培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肥沃土壤——良好的班风。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的时候,良好性格才能培养起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象地表达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塑造人”理论深刻地表述了环境对人的作用。从教育角度来讲,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最大、最深刻的就是班级体的建设。因此,我非常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尤其是班风的建设。
1.建立班集体目标,形成班级凝聚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在班集体的初创期,我与班干部一起商量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包括长期的年度目标、短期的月目标及部分学生的长期和短期目标等。要求我班在第一学期至少要在级部第十名以上的位置(全年级共十六个班),要求班级在初中三年的开始阶段就不能落后。十六个班中的第十名对学生来说不是多难的事,所以,大家很快就接受了我的建议。然后,慢慢的,我调整班级名次,因为目标调整幅度不大,所以每次学生都接受了。就这样,慢慢的,我们班级的名次在级部中就名列前茅了,短期的目标也成了长期的了。好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的自信心也大大提高。进步成了大家的话题,知识成了大家的追求,能力成了大家的愿望。而且我在适当的时机鼓励宣传班级的优势、正气,有效地抑制班级的劣势影响和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切实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因为在这个集体中才迅速健康成长,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因为在这个集体里大有前途,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班集体在不断进步、不断前进。因而,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愿意为班集体的荣辱而努力。这样,良好的班风就渐渐形成了,学生就有了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培养一批优秀班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的助长剂。
培养优秀的班干部,首先要抓好班干部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意识到班级同自身工作的关系,以及带领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明确共同的思想准则,即班兴我荣、班衰我耻。
其次,要让班干部摆正自己和同学的关系,使他们意识到不论是自己还是其他同学,大家都处于平等的地位;还要让他们懂得:做好班级工作,不能只靠几个班干部,应采纳同学们的合理建议,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三)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心理健康教育的种子。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体现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是一个人看待自己行为和评价他人行为的基本准则。古人云:不知荣辱无以为人。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懂羞耻才能在行为上做到有选择、有取舍,才能不懒惰,勇于承担责任。因此,每位青少年都要明确地知道:“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时代的变换始终与青年的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新时代的青少年只有在正确的荣辱观指导下才能健康成长。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我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青少年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学校心理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总之,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支持与督促。就像李吉林老师说的:“我不是一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祝愿每一位学生能快乐地在知识的殿堂里徜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
[2]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父母必读.2007年第3期.
[4]麦志强,潘海燕主编.班主任培训工作读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邹尚智.素质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2009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