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精神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呈现

来源 :吉林画报·新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nao35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展的国家,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发展上,都有着它本民族的特色。《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哈克游历于大河之上,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最终慢慢地成长了起来,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并且在帮助吉姆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哈克“流浪”的过程中,他经历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在他身上有着明显的“美国精神”的呈现。本文将详细阐释美国精神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呈现。
  [关键词]《合克贝利·芬历险记》;美国精神;成长小说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128-1.5
  
  一个民族,无论历史长短都有着属于本民族的信仰和精神寄托,正如中国人推崇“德”,而希腊人崇尚“力”一样。这一点,对美国这个历史不算久远的民族来说也是一样的,也一样有着支撑整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核心。
  有关美国精神的阐述,最早应该是起源于惠特曼的《自我之歌》。惠特曼在这首长诗中,第一次展现了美利坚民族的核心精神和特质——自我肯定、歌颂与认同的自我意识,以及永无止境的垦拓新大陆的精神。除此之外,我们在梭罗的《瓦尔登湖》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都能看到美国精神在文学中有所呈现。
  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将美国精神落实到文本上来谈论的时候,将赋予美国精神以更多的内容。这些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将有更精准的凸显。
  美国人身上有着独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国式幽默,这一点在哈克的身上有着很好的体现,从他的身上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美国精神自惠特曼《自由之歌》后有什么样的发展。
  哈克在大河之上进行着历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遇到各种困难,但哈克从来没有放弃过,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面对,并且是乐观积极地面对,每一次遇到困难,哈克都是笑对人生,满怀生机地去解决,即便是面对“国王”和“公爵”这一对骗子。在吉姆被骗子卖到岸上以后,哈克想尽一切办法去营救吉姆。在这个过程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哈克也从未放弃过,始终乐观积极地面对,因为在他的心里有着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将他那个“黑人朋友”拯救出来。正是凭借这份信念,哈克才能在大河之上穿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曾放弃过,始终乐观地面对。这就是美国精神的一种体现。
  在美国人身上都有着他们国家的烙印,他们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具有那种美国式的自信。青少年处于成长期,都有着那个年龄的敏感性,我们从哈克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叙述主体意识高扬,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典型的“自我意识”的存在。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小说的最后,哈克作为叙述者只一句“就此搁笔”就把他那种主体意识以及自我意识的观念表现了出来。在哈克看来,“我”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有这个权利决定写到哪里,这是一种自信的体现,是镌刻在美国人骨子里的。此时,话语霸权在哈克的叙述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美国无论是从经济、科技等的发展上都是处于世界前列的,这也就决定着他在话语权上有着绝对的主动性,美国人的自信更深一层地得到了呈现。
  这一时期的美国,处于一种“确立”的状态,而哈克所走过的流浪历程应该也蕴含着美国精神的发展历程。哈克在经过一次游历过程之后,无论是精神还是心理上都有了成长。哈克整个的历险过程都发生在密西西比河之上,作为大河之子,在大河之上流浪,顺流而下一往无前。在游历的过程中,哈克有着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矛盾与困惑,但是在他身上,美国精神却也真实地体现着。正如前文说的一样,美国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冲破束缚,追求民主自由。哈克代表着美国初期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大河之上的哈克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他从未放弃过,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最终都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冲破束缚,解决艰难险阻。这正是美国精神的一种体现。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哈克的外表,而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哈克的内心,看到了一个成长起来的哈克。在书的结尾处,哈克问汤姆当初出奔的时候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面对汤姆的小把戏,哈克已经成长为一个清醒的、自觉的少年,而不再是在像汤姆那样的一个孩子。在经过了大河游历之后,哈克已经有了变化,他的行为更多地像是在陪着孩子玩乐,看着汤姆的幼稚行为,他只是给予包容。与汤姆相比,哈克日日夜夜暴露在风雨之中,对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可以说是尽收眼底,牢记心里。这一点对吉姆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不可能看见,也写不出对暴风雨那样细致的描写。
  哈克此时的成长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少年的成长,而是作为一个个体在成长起来,这种成长所体现出来的正是美国民族精神的成长。哈克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孩子,在经过大河洗礼之后,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智慧和勇气的少年。如同美国民族精神一样,从独立到建立美利坚民族,美国这个民族一路成长为一个世界大国,靠的就是其精神中核心的部分:冲破束缚,追求民主自由。
  在哈克的内心深处是一颗“赤子之心”。他拥有着身为美国民族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拥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越感,同时在其内心深处有着美国民族初期的自信。所以当哈克在密西西比河上或者河岸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依然坚信自己能够解决所有的困难,骨子里的自信和不服输的个性在哈克的身上有着很好的体现。
  语言是精神的承载者和表达者,在小说中马克·吐温使用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通过小说主人公的视角来讲述他看到的,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并且运用了大量的俚语和口语,甚至一些粗俗的口语在小说里也随处可见。这种语言形式的运用对美国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样的,这种创新的语言运用也是美国精神的呈现,只是它通过语言将其表达了出来。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在美国文学史上被看做是成长小说的“经典之作”。事实上,成长小说更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学的发展历程,而文学又是文化的承载,所以,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成长小说能更好地体现文化的发展。正如本文提及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作为一部成长小说,它很好地诠释了美国文化精神的精髓——追求自由、冲破束缚、民主平等。事实上,在美国文学史上的成长小说中,不只这一部作品,在表现美国精神方面,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也一样精准地体现着美国精神,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赘述。但是,两部作品,一个是“历险”,一个是“守望”,正好代表着美国的两种不同时代精神,于是,当经历了历险和守望之后,美国民族精神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新特点,这一点值得我们去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青少年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已经失去了目标,情感迟钝,缺乏理想和道德。这一时期的主人公形象大多呈现的是反文化倾向,同时后现代社会对传统道德和价值体系的颠覆,造成了当代社会的道德缺失和混乱,这些也是当下美国青少年成长遭遇的普遍困境。这种环境下,如何引领美国青少年走出困境,不但需要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同时还需要美国精神的复苏,来引导青少年的成长。
其他文献
摘 要:免责条款是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事先约定的,旨在限制或免除其未来责任的条款,它是适应现代高风险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合同制度。通过对合同当事人未来违约责任的限定,使合同履行中的可预见性增强,从而促进合同的订立。但是对责任的限制不恰当地运用,极易因合同当事人的地位的不平等而造成合同权利义务在当事人之间分配的不均衡。  关键词:免责条款 无效  一、案例:麦卡琴诉联合霍姆斯公司案  (一)案由  原告是
1.不断从薪水中拿出一部分存起来,5%、10%、25%都可,反正一定要存。2.搞清楚你的钱每天、每周、每月流向哪里,也就是要详细列出预算与支出。3.检查、核对所有的收据,看看商家
期刊
期刊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租赁是大型企业尤其是企业集团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然而考虑到融资租赁一般具有交易范围广、额度大、时间长等特点,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集团带来严峻的经营风险。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我国航空业为例,探寻新形势下我国企业集团融资租赁风险控制的意义和思路,系统设计我国企业集团融资租赁风险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集团;融资租赁风险;控制  一、企业集团
据公司最新产销快报显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自3月起已连续五个月实现单月销售过万,连续多月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7月公司本部汽车销售11787辆,同比增长63%;1-7月本部汽车销
期刊
期刊
期刊
日本对华认知反映的是一种日本民族群体意识中的中国形象,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2008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的日本“暖春之旅”开启了中日关系的新起点.在目前中日关系的
当前,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费时长,效率低”的弊端还未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作文教学现状更令人担忧,“苦读十年书,作文不成篇”的现象并非罕见。作文教学效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症结在于学生缺乏一种写作的热情,他们的写作纯粹是被动的,应付式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改变学生怕写作文的状况呢?我从以下几方面作了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感知生活,激发写作的热情  
弱势群体总是容易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其权利体系往往呈现出明显的“真空化”特征.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使得他们的权利无法得到法律有效而全面的保护时国家宪政体制不完善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