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的观察与护理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200902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与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20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口腔病变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经综合护理干预的患儿的口腔疼痛缓解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以及恢复饮食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护理过程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口腔护理质量,缓解患儿口腔病变的程度,促进患儿的恢复,同时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护理 小儿
  手足口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好发。由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患儿手、足出现红色斑丘疹,口腔黏膜、咽部等部位出现各种疼痛性小水泡,病在短时间内发生口腔溃疡,疼痛明显,饮食困难[1]。因此,采用积极的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在手足口病口腔病变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口腔破溃症状,促进患儿的预后[2]。为进一步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根据我院收治的2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就不同护理干预模式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手足口病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后,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54例,女性患儿46例,年龄在3个月至8岁之间,平均年龄3.6±2.1岁,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中男性患儿53例,女性患儿47例,年龄在3个月至9岁之间,平均年龄2.9±2.6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针对患儿的治疗和预后状况,进行用药护理和口腔护理。进食前后,要求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进行漱口,要求家长协助病进行监督。不能漱口的患儿,则采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进行口腔的清洁,如患儿发生口腔溃疡,则蘸取3%NaHCO3清洁口腔,并用适当的锡类散在溃疡面涂抹,以促进口腔溃疡面的尽早愈合。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即在口腔护理保持患儿口腔清洁的基础上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护理,包括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指导。鼓励患儿多进食一些高热量、高蛋白以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尽量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饮水,减少刺激性食物的食用。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对家属的喂养方法进行指导,暂停使用奶瓶,从患儿的口角用小勺去少量奶粉喂养,保持食物温热适度。护理过程中,要求护士保持微笑,耐心体贴,鼓励患儿勇敢的面对疾病,为患儿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采用一定的奖励办法鼓励患儿配合治疗,对过于担心患儿的家长,注意缓解家长的紧张焦虑的情绪。加强对患儿和家长的宣传教育,引导患儿养成勤洗手和保持口腔卫生的习惯,告知其生活中一些注意事项和禁忌症,使患儿和家长对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和预防干预对策有更深的了解。
  1.3 观察指标
  1.3.1 根据两组患儿口腔疼痛缓解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以及恢复饮食时间,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
  1.3.2 根据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并计算总满意度。
  1.3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根据两组患儿口腔病变的改善时间,可以发现,观察组经综合护理干预的患儿的口腔疼痛缓解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以及恢复饮食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根据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结果,可以发现,观察组经综合护理干预的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在小儿手足口病的口腔护理过程中,常规护理干预对口腔疼痛以及溃疡愈合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缓解患儿的痛苦,定期的口腔清洁也有利于降低感染的风险,促进溃疡的愈合,使得患儿能够更好的恢复正常进食[3]。但常规口腔护理的局限性明显,不能从根本上达到预防手足口病发生发展的目的。因此,采用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加强对患儿的饮食护理,减少了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在保证患儿营养的基础上,也避免了对口腔病变部位的刺激,更好的促进了口腔的愈合[4]。而通过心理护理干预,使得患儿的情绪更加稳定,也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了患儿对护理工作的配合,有利于治疗的有效施行。
  综上所述,在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护理过程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口腔护理质量,缓解患儿口腔病变的程度,促进患儿的恢复,同时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较高,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丘秀华,陈艳清,肖灼珍,等.6 例小儿危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95.
  [2]李黎.康复新液治疗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给药途径的对比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9):835-836.
  [3]郭丽丽.手足口病患儿2种口腔护理方法的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2011,17(19):126-127.
  [4]陆兰芬,郑南红,周明琴.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77-378.
其他文献
通过对Dieulafoy病进展分析,研究Dieulafoy病的发病机制,明确Dieulafoy病的诊断、治疗方法, 减少误诊误治,提高诊疗水平,挽救病人生命.
【摘 要】 目的:观察施乐扣固定抗高压PICC导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5年1~9月置入抗高压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3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实验组(220例),对照组采用3M透明敷贴(10×12cm)固定抗高压PICC导管,实验组采用施乐扣联合3M透明敷贴固定抗高压PICC导管,常规维护后比较两组患者抗高压PICC导管的脱管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导管部分脱出和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管理中强化细节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抽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医治的患者(276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乙组(138例)、甲
【摘 要】 低体温是指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温低于36℃以下,如果不采取护理措施干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可达50%~70%,多发生在手术麻醉中。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率,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危害较大,我们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手术期 低体温 预防 护理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 环境因素  手术室环境温度通常控制在22℃~24℃,这对全身裸露接受
目的:探讨X线平片和CT扫描对胸部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0例胸部外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经X线平片和CT扫描检查.对X线平片
目的:探讨选择恰当的肠内营养支持对普通外科危重病人治疗和恢复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至2010年6月126例普通外科危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产科病区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7月我院产科收治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单双号予以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分别行常规
【摘 要】 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妇科手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探讨妇科手术后并发尿潴留的原因及尿潴留的护理对策。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定相应护理措施,通过循证护理策略,达到妇科手术后尿潴留的最佳护理目的。  【关键词】 妇科 尿潴留 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是指将来自临床专家的研究、患者的愿望和现在的研究资源整合成为最好的证据,是一种新的理念,力求摆脱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观念,向以最佳证据为基础的现
【摘 要】 目的:探讨对需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各种需通过腹腔镜进行手术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的疼痛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干预,两组疼痛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水平明显优于
目的:探讨家庭单位护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抽取本院2016年3月-2018年11月收治的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以1:1比例分为常规组40例、实验组40例.即常规组使用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