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合作学习实施中普遍存在对合作学习不以为然,只图形式,不讲效果,摆摆架子,走走过场等情形。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必要细细分析出现以上种种脱离新课改合作学习本质的症结究竟出在哪里。
反思一: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是什么
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要求中小学教师首先须真正理解、掌握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与基本理念,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才能逐步走向形神合一。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仅仅是一种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今天的社会早已越过“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合作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润滑剂,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教师有必要通过各科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与精神。
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习动机。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总结或领悟他人行为特征形成自己的行为规则,学生间的互相合作,必然使他们相互学习。只要我们真正理解了合作的真谛,合作意识就会体现在教学工作的任何环节,合作精神就随处可在。
反思二:合作学习追求怎樣的形式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的学习”。美国教育家杰克布斯曾明确指出:“一般而言,不论从教室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方面看。四人小组都有许多便利之处。”当然,大班额下四人以上的合作小组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但是,由于大面积人员流动而引起的“骚乱”,显然对教学效果来说是有弊无利的。教师最熟悉用得最广的还是小组合作学习,而对同伴(同座)互助合作学习、全员性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的重视与研究不够,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传统教学法的一种点缀,进而在实践中产生了对合作学习的误解与简单化处理的倾向。
反思三:合作学习需要我们教师做什么
真正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做的事情很多,笔者认为,关键如下:
(一)异质分组。异质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也是合作学习的显著特征之一。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本着“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不同且互补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在合作学习时便于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由于是异质分组,就使得小组间是同质的,为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基础,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
(二)把合作技能教给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不仅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还是一个交往与沟通的过程。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内容。①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通过模仿习得合作技能。②教师要象传授学科知识一样教会学生各种交往合作技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的重要性。如“学会倾听”就是让学生懂得,当有人发言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随意打断别人。再如“积极悦纳,善于表达”,教师可告诉学生,对他人的述说,合理精妙之处要用微笑、点头表示赞许;积极表达个人见解,没有表达就没有交流,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三)合作学习的内容、时机、过程要讲究。1、合作的内容要选择。合作学习方式的引入并不排斥教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尽快地获取知识。真正该合作交流的是教师在上课前经过深思熟虑后精心设计或在课堂上及时生成的那些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2、合作的时机要把握。小组讨论用在何时才是最合适的?第一,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题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第三,当遇到问题有多种结论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合作的过程要深入。新课程特别注重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课堂上要杜绝教师只重结果评价,而轻视学习过程的管理与评价的做法。教学中,老师在课堂的位置,不再是知识传授者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应在教室里、学生中流动起来,深入到学生活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往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与习惯。
反思四:合作学习该如何评价
课堂上,小组讨论结束后,首先学生要自评,教师的评价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合作动力与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还要鼓励有质量的合作过程;不仅肯定问题的正确答案,更要肯定问题的多解性;不仅表扬活跃分子,更要勉励合作小组。课堂外,不但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分析、研究与总结,还要引导学生对他们自身的合作学习、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反思评价,不断优化完善课堂学习。也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走向本真,教学相长也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肖川.中国教育报.2001-9-19,第4版.
[2]奚梅萍.这样的“合作学习”,不要也罢[J].江苏教育研究,2003,(3).
[3]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人民教育,2004,(1).
反思一: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是什么
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要求中小学教师首先须真正理解、掌握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与基本理念,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才能逐步走向形神合一。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仅仅是一种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今天的社会早已越过“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合作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润滑剂,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教师有必要通过各科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与精神。
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习动机。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总结或领悟他人行为特征形成自己的行为规则,学生间的互相合作,必然使他们相互学习。只要我们真正理解了合作的真谛,合作意识就会体现在教学工作的任何环节,合作精神就随处可在。
反思二:合作学习追求怎樣的形式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的学习”。美国教育家杰克布斯曾明确指出:“一般而言,不论从教室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方面看。四人小组都有许多便利之处。”当然,大班额下四人以上的合作小组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但是,由于大面积人员流动而引起的“骚乱”,显然对教学效果来说是有弊无利的。教师最熟悉用得最广的还是小组合作学习,而对同伴(同座)互助合作学习、全员性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的重视与研究不够,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传统教学法的一种点缀,进而在实践中产生了对合作学习的误解与简单化处理的倾向。
反思三:合作学习需要我们教师做什么
真正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做的事情很多,笔者认为,关键如下:
(一)异质分组。异质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也是合作学习的显著特征之一。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本着“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不同且互补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在合作学习时便于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由于是异质分组,就使得小组间是同质的,为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基础,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
(二)把合作技能教给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不仅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还是一个交往与沟通的过程。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内容。①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通过模仿习得合作技能。②教师要象传授学科知识一样教会学生各种交往合作技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的重要性。如“学会倾听”就是让学生懂得,当有人发言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随意打断别人。再如“积极悦纳,善于表达”,教师可告诉学生,对他人的述说,合理精妙之处要用微笑、点头表示赞许;积极表达个人见解,没有表达就没有交流,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三)合作学习的内容、时机、过程要讲究。1、合作的内容要选择。合作学习方式的引入并不排斥教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尽快地获取知识。真正该合作交流的是教师在上课前经过深思熟虑后精心设计或在课堂上及时生成的那些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2、合作的时机要把握。小组讨论用在何时才是最合适的?第一,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题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第三,当遇到问题有多种结论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合作的过程要深入。新课程特别注重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课堂上要杜绝教师只重结果评价,而轻视学习过程的管理与评价的做法。教学中,老师在课堂的位置,不再是知识传授者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应在教室里、学生中流动起来,深入到学生活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往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与习惯。
反思四:合作学习该如何评价
课堂上,小组讨论结束后,首先学生要自评,教师的评价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合作动力与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还要鼓励有质量的合作过程;不仅肯定问题的正确答案,更要肯定问题的多解性;不仅表扬活跃分子,更要勉励合作小组。课堂外,不但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分析、研究与总结,还要引导学生对他们自身的合作学习、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反思评价,不断优化完善课堂学习。也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走向本真,教学相长也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肖川.中国教育报.2001-9-19,第4版.
[2]奚梅萍.这样的“合作学习”,不要也罢[J].江苏教育研究,2003,(3).
[3]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人民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