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思考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hou5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不断回应社会发展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话语就是一种权力,本文提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区别于以往简单的意识形态说教,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在世界、国家、社会双向互动中的探索出立足中国立场,有效世界表达,回应时代诉求的创新思路和运作方法,实现理论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最后本文提出话语权与元理论阐释、民众理论自觉、对话与论战、精神文化共同体等四个理论命题,它们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构架,也是树立中国道路、制度和理论自信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话语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7-0028-0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已经达到相当高水平,在中国语境下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已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多次强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加强构建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开放融通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能够回应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精髓,是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形成价值共识,并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不断获得合法性的基础。当前社会中,一些国内外社会团体、媒体、个人出于各种原因,对当代中国的发展语境、内涵、目标和实质的认识片面、肤浅,甚至是曲解,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由、民主与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等同,把民主化手段当作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主观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时空语境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和现实发展的歪曲乃至虚无化的后果等等。这些亚社会思潮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价值观的构建具有深远的破坏性作用,需要高度关注的同时我们更要深刻的反思: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需要怎样的学术行动?
  一、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时代诉求
  任何一个意识形态都是一个权力关系表达、建构和实践方式的话语体系,它一方面,调控着社会政治空间,为政治体系提供合法性基础;另一方面,从功能上塑造了权力体系的权威性。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也要随着社会矛盾变化进行适应性调试。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对话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体系,从权力角度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我国政治体系中的主体性地位,从文化角度看,它承载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早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有效地发动广大工农群众为争取自身解放而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万分热情地支援国家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展开,从而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圆满完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际环境的改变和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展开,社会群体的利益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反映到社会意识层面上,我们看到,社会上各种形式的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日渐复兴,并相互间慢慢“化合”,随着中国政治生态的变化阵发性地演变为复合性社会运动,给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深刻地冲击。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工作需要迎难而上、直面挑战,更加认真地反思、研究时代变迁对于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新诉求。
  (一)转型期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回应当代社会现实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与社会高度一元化的结构体系逐步消解,国家与社会关系正在被重构。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制度、思想文化改革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国家与社会关系诸领域在改革和重建的过程中,不可能立即达到全方位的配套、协调。这就导致了在转型时期社会上传统与现代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勾连和激荡,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渐凸显。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会表现在思想意识层面上,于是我们看到,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始选择低层级的各种实用主义特质的社会思想来表达自己利益偏好。反观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一段时期以来,传统语境下生成的独白式精英话语的表达方式仍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要思维方式,这种单调而空洞的话语表达和工作方法难以吸引群众,无法充分了解社会群体真正关注的社会问题,非常明显的表现就是:领导干部讲官话、套话、空话、大道理,民众听不懂,涉及解决问题的时候又打“太极”,可信度低;在强势而空洞的权力话语面前,凸显出民众权利话语表达的弱势,上下交流渠道与平台的缺失引起官方和民众意识形态上的对抗,甚至爆发官民冲突。究其原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不深”“不透”“不足”“不多”,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没有真学真懂真信[1]。官方话语的建设性不足与民众话语的贫困正在蚕食着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正当性的基础。于是,我们看到,在其他社会思潮挑战面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开始表现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失语”化危机。在社会分化背景下,建构符合时代精神、具有强大整合能力的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对新时期的国家权力体系的生产与再生产有着更加突出的文化支撑作用。因此,我们要克服传统“独白式”的权力话语空洞表达,并拓展权力体系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包容性,在与社会权利对话中回应现实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一方面在于理论上的坚守,但坚守不是教条主义;另一方面还在于实践中的调试,调试也不是要本着狭隘的实用主义态度,而是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创造性地探索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各种重大、根本性问题的思想路径和工作方法,解决问题就是一种创新,一种发展。   (二)全球化时代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性表达
  经济全球化时代是多元化的时代。多元化时代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思想意识领域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基于不同经济基础而产生的各种社会思潮,在同一个时空方位内,相互之间围绕着合法性进行激烈争夺[2](P.102)。在思想意识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去占据这个阵地,就会有其他思想占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时代,本质上就是一个“话语霸权”的时代。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总是将自己特殊性的社会发展模式摆到世界发展模式的“高台”上,虚构“普世”性文化,通过建构西方中心主义的“发展”话语去假意帮助他国实现跨越,从而达到控制他国内政的目的,推行新殖民主义。近年来,无论在西方,还是在非西方;无论是学者,还是政治家都有一些人猛烈地批判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可是,世界话语权的争夺背后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抗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话语霸权应该构建一种以强大物质实力为支撑,具有强大的世界性表达能力和国际吸引力的文化体系。而我国在现阶段,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同样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我们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必须要立足于中国立场,并要善于世界表达,世界上任何强国的话语霸权都是在和其他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交锋中,确立起来自己的影响力。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在很多领域与西方乃至世界都面临着共同问题,在这样的平台上,中国更需要立足于中国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建立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与西方话语展开对话。正像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与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 “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吸引力,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文明的“彩虹桥”,为人类提供自身强大的精神指引[1]。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构四大命题
  意识形态都以价值表达为起点,以引起社会行动为特征,最终起到整合民众,取得民众对意识形态输出者的自愿认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构不能单纯放在单向的理论宣传和强行认同,要把话语体系建设当作重要的智力和文化资源,让这种集体文化的力量激发民众的理性认同情感,通过社会个体共同的思想体验和一致的行动打造文化和命运的共同体,形成充满活力的理性共同体。因此,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应该一个在世界、国家、社会三个层面双向互动的新话语体系,这要解决好以下四个命题:
  命题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关键要解决话语权问题。回顾世界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如果没有启蒙思想的理论创造,就不会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如果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指引,社会主义不会由空想变为现实,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想稳固的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追求理论创新[3](P.15);同时还要加强理论创新并向新的实践飞跃。理论的根本指向就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理论无法回应问题,那么社会的进步就要中止,我们的前途也是暗淡的,理论的不成熟必然导致一个民族经济依附、政治的依赖,文化的弱势,这样的例子,在当今世界上不胜枚举。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思想阵地牢牢把握住话语权,就必须坚持用中国化理论话语体系解答中国实践问题,用理论的实践说服力,唤起民众强烈的聚合心理,使民众体会到个人与党和国家与民族的休戚与共的共生关系,从而上升为共同信念和奋斗方向。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早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的概念、范畴、术语、命题及其构成的元话语体系,已为各国马克思主义者所接受、所熟知,必须加以维护和坚持。但我们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要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4],以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过程中的新进展。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前后一脉相承的内在学理基础,并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元话语体系建设核心就是要围绕如何正确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问题而展开的,阐释的质量与元话语体系中主体性自觉程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要获得合法性就必须阐释清楚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
  命题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构建需要民众文化自觉的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成败,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新形势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的辩证统一与双向互动,首先也要让中国人民解决中国的问题。所谓“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就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不断开放的美丽建设的主流文化,真正形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大众对话式的话语交流体系,从民众实践出发,用民众话语表达中国智慧,解读中国现实发展问题,进一步关注人民大众自身生存、发展和完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民众的文化自觉,让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心理之间保持持续、良性、稳定的关系,不断反映时代精神和时代规律,面向中国新的实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化和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中国话语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这需要深入群众,真正了解群众关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从客位的角度探索社会群体交往过程中的自身文化生成逻辑[5](P.7-9)。总而言之,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必须要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化”“说实话”“说新话”。
  命题三,在中国语境下与各种社会思潮展开对话与论战。理论自信,绝不是把理论放在自我立场上的自我表达,拒绝和一切思潮进行交流。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6]。经济全球化时代,其他的社会思潮也是别国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理论探索,其中,很多思潮深刻的影响力人类的实践和思想进程,只有和这些思潮对话中,才能吸收别人有益的东西。但是,对话交流是有底线的,对话交流过程中,也是话语权争夺的过程。所以在与西方各种思潮对话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批判的继承古今中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提升中国实力,通过中西交流学习,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质量和影响。要坚定科学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持继承与创新、理论和实践、科学和价值相统一的原则。   命题四,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发展的“精神家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不是简单的学术行动,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行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构需要完成国家权力与理性公民双向塑造,最终目标还是要通过国家主导话语体系的有效建构,培育积极的、自反性的社会公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发展到今天,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更多的去再现、重塑和激发历史记忆空间。通过理性地恢复这些被淹没的历史记忆,能够有效激发群众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认同,并在共融性的历史空间中体验到一种强大的集体力量。正如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要紧密的结合中国的实践,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下,做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总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建立在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如果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自己一套自足完备的论证,话语体系建设就成了无本之木,无鱼之水。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拥有坚实的根基和充分的论证,才能实现全、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因此,只有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看做是理论性、实践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才能在世界话语权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年5月17日)[EB/OL].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html.
  [2]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3]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学科自觉张雷声 [J].思 想理论教育, 2012,(17).
  [4]学者谈践行“中国梦”:用中国理论话语体系解读实 践[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3-29/ 4689135.shtml.
  [5]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 在要求仇小敏[J].南方论刊,2010,(2).
  [6]习近平.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 依靠学习和实践走 向未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3-03/01/c_114856977.htm.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其他文献
1936年9月,陈翰章指挥东北抗联第二军第五师与日伪军在吉东地区作战。由四团长侯国忠率领第五师一部,与抗联第五军一部组成联合部队,在穆棱县代马沟,对日本关东军第十二师团
本研究通过RT-PCR扩增了猪流感病毒A/Swine/Inner Mongolia/547/01(H3N2)的NP基因,并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重组pMD18-T经SalI和EcoR I酶切后得到的NP基因插入pMelBacB载体的
以荔枝新品种贵妃红为试材,观测果实、种核、果肉的生长全过程,测定果实成熟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贵妃红荔枝从雌花盛开到果实完全成熟历经88 d左
采用兔出血症病毒贵州分离株人工感染家兔,观察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临床表现:体温升高、被毛蓬乱、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肝,心、脾、肾等实质性器官出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指导下积极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基层民情社意。浙江省是我国协商民
“迷航”作为网络环境下特有的一种学习问题,对于网络学习与认知活动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通过对部分青少年和大学生迷航现象的个案调查,揭示目前网络学习过程中的迷航
摘要:现阶段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在加强高校党建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的选拔任用机制,夯实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教育培养机制,完善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的考核任免机制,构建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等是加强新时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
平民出身的墨翟,从“兼相爱、交相利”“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出发。提出通过教育培养“兼士”“贤士”.达到“兴利除害”的目的;提出了“素丝说”的人性假设;明确了“厚乎德
摘要:党的领导干部离退休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内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本文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内领导干部人事制度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党内领导干部离退休制度的迫切性,邓小平采取了在中央设置顾问和顾问委员会解决领导干部职务的新老交替,并选拔大批中青年干部充实到党的各级领导岗位,对党内离退休制度的建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邓小平;离退休制度;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
炭素阳极残极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严重影响阳极炭的质量。本文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炭素阳极残极中的Na、Ca、Fe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为抑制其它元素对测定产生干扰,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