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师要在激励教学中让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研究语文教学的真谛,使语文课改取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 激励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98-02
作者简介:郑崇明(1970— ),男,贵州省正安县人,中学一级语文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外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建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发展,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在新课改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激励的效应呢?本文拟从几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目标激励
语文学习的目标就如同飞机上的操纵杆,航船上的方向盘,对语文学习活动起着不可或缺的定向、导航作用。学生只有确立了一定的学习目标,才能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为达标做出不懈的努力。而初中生正确学习目标的确立又有待于教师的激励和帮助。
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初中新生入学时,便根据“知识结构”的理论,巧妙地采用“画知识树”的形式,形象地为学生确立了初中语文知识远期学习目标。魏老师还根据学习目标层次性原理,要求学生标出已掌握的知识点,把尚未掌握的部分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无异于为每一个同学设计了一张因人而异的目标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而魏老师创立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课型课堂教学法中的第一步“定向”,则是在上课之始师生共同讨论拟定的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短期目标。诚然,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就越能发挥他的潜能,登上一个个新的台阶。因此,我们运用激励原理为学生确立目标时,应象魏老师一样,不越俎代庖,而是师生共同研讨,使目标既针对学生实际,又符合教学规律,避免目标过高或过低的负效应,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是他在语文教学上的重大创举,为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动机激励
动机有别于目标,目标是人们的行为结果,动机则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观原因。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与学生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成功又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起动器”。
动机激励中语文教师对学生内心的奋斗目标,要多使用信任性、期待性的激励语言,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对学生在语文方面取得的成功和进步,则多使用肯定性、赞美性的语言,使其内化为稳定的动力机制;对学生的某些过失或错误,则要使用谅解、引导性的语言,使其反省并树立进步的信心。语文教师的各种体态语言:赞许的点头、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都会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次真诚的鼓励,一次中肯的表扬,都会使学生内心兴奋不已,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需要激励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则是一切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引发维持和加强的动力源泉。需要愈强烈、愈迫切,由它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就越有力。语文教学中的需要激励,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必要性,激发学习语文的欲望,促使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坚持不懈的行为求得自身的满足,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需要激励的关键。自尊是学生对获得信心、能力、成就等方面的愿望的心理体验;马斯洛关于“需要的金字塔”形象地表明,只有实现了“尊重的需要”,才有可能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最高境界。一个学生如果失去了自尊心,也就丧失了自信力这个成功的第一要素,其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话一句,更不用说有什么成就了。
在实际教学中,要从激励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着手,它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尤其要主动地关心学困生,不时地对他们细小的进步表示赞赏,让他们看到希望和感受到老师、同学们对自己的期待。在他们低沉的时候,不断用朴实的道理、激情的话语、真诚的赞赏、及时的帮助来化解他们的困惑,点燃他们希望的火花,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让他们明白生活离不开语文,生活中又处处可以学到语文。而要享受学习语文的快慰,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等道理,进而下定排除一切困难学好语文的决心。语文教师应明白需要是随着人的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的,应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态,使激励常激常新,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入五光十色的语文学习殿堂。
四、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是指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过程中,给予受教育者一定的关爱、理解,使受教育者心理感动,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教师情感即师爱,它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师爱一般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尊重和信任、理解和同情、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师爱既是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手段,既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又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教师对学生情感激励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要注意情感激励不等于袒护、包庇和溺爱学生,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情感激励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制约着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若淡漠了师生关系这一重要因素,学生也就冷漠了对语文的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民主”,凡要求学生做的,都充分地与学生商讨,共同研定。他认为师生之间是“船工”和“过河人”的关系——服务和被服务。教学实践中,教师若能和学生建立起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任务,一起解决问题,则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若师生关系紧张,相互之间不信任,乃至于相互对立敌视,则会出现对抗心理,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阻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五、评价激励
评价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它对语文课程的实施起到直接的制约作用。传统的语文课程用一张试卷、按统一的“标准答案”对有差异的学生群体进行评价,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实施差异性评价。针对不同的个体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在一张试卷中设置有梯度的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评价满足不同个体发展的需要。还可以针对特殊个体采用特别的办法进行评价。如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擅长写字,有的擅长朗读,有的擅长演讲,还有的擅长书面作文。通过差异性评价,让学生都能受到激励,并获得成功的喜悦,促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一般的学生在每次考试、测验、作业乃至于课堂回答问题时都急于得到反馈,或得到满分,或超过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越过了从未越过的及格难关,抑或是得到教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誉,这些评价结果都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激励因素。初中的学生充满上进心和好胜心,即便面对不理想的成绩,只要能得到及时的激励,常常也会咬咬牙,奋起直追。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善于利用评价产生的正效应,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推波助澜;同时也要注重及时排除评价所引起的负效应:成功带来的骄傲自满,失败造成的悲观泄气,以及甘居中游,不求上进等多种心理趋势。可见,评价是教师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对学生施以激励的信息源、主渠道。否则,教师的激励便只能是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了。
语文学习之路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跑道,是一座没有顶点的峰峦,艰辛地跋涉其上的莘莘学子,企盼着师友们的激发鼓励。语文教学的同仁们,让我们把一根根激励的“柴火”不失时机地投掷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火盆中,使之燃成熊熊大火。
After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New Class Changes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Drive Teaching
ZHENG Chong-ming
Abstract: The unceasing advancement changes which along with the new class, The language teachers must let the students in the drive teaching like the language, deeply love the language, the feeling language study pleasure, for promotes the stud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lifelong study builds the solid foundation, needs us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language teaching true meaning unceasingly, causes the language class to change obtains the ideal effect.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Drives the teaching
参考文献:
[1]郭根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 激励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98-02
作者简介:郑崇明(1970— ),男,贵州省正安县人,中学一级语文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外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建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发展,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在新课改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激励的效应呢?本文拟从几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目标激励
语文学习的目标就如同飞机上的操纵杆,航船上的方向盘,对语文学习活动起着不可或缺的定向、导航作用。学生只有确立了一定的学习目标,才能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为达标做出不懈的努力。而初中生正确学习目标的确立又有待于教师的激励和帮助。
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初中新生入学时,便根据“知识结构”的理论,巧妙地采用“画知识树”的形式,形象地为学生确立了初中语文知识远期学习目标。魏老师还根据学习目标层次性原理,要求学生标出已掌握的知识点,把尚未掌握的部分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无异于为每一个同学设计了一张因人而异的目标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而魏老师创立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课型课堂教学法中的第一步“定向”,则是在上课之始师生共同讨论拟定的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短期目标。诚然,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就越能发挥他的潜能,登上一个个新的台阶。因此,我们运用激励原理为学生确立目标时,应象魏老师一样,不越俎代庖,而是师生共同研讨,使目标既针对学生实际,又符合教学规律,避免目标过高或过低的负效应,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是他在语文教学上的重大创举,为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动机激励
动机有别于目标,目标是人们的行为结果,动机则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观原因。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与学生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成功又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起动器”。
动机激励中语文教师对学生内心的奋斗目标,要多使用信任性、期待性的激励语言,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对学生在语文方面取得的成功和进步,则多使用肯定性、赞美性的语言,使其内化为稳定的动力机制;对学生的某些过失或错误,则要使用谅解、引导性的语言,使其反省并树立进步的信心。语文教师的各种体态语言:赞许的点头、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都会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次真诚的鼓励,一次中肯的表扬,都会使学生内心兴奋不已,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需要激励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则是一切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引发维持和加强的动力源泉。需要愈强烈、愈迫切,由它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就越有力。语文教学中的需要激励,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必要性,激发学习语文的欲望,促使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坚持不懈的行为求得自身的满足,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需要激励的关键。自尊是学生对获得信心、能力、成就等方面的愿望的心理体验;马斯洛关于“需要的金字塔”形象地表明,只有实现了“尊重的需要”,才有可能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最高境界。一个学生如果失去了自尊心,也就丧失了自信力这个成功的第一要素,其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话一句,更不用说有什么成就了。
在实际教学中,要从激励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着手,它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尤其要主动地关心学困生,不时地对他们细小的进步表示赞赏,让他们看到希望和感受到老师、同学们对自己的期待。在他们低沉的时候,不断用朴实的道理、激情的话语、真诚的赞赏、及时的帮助来化解他们的困惑,点燃他们希望的火花,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让他们明白生活离不开语文,生活中又处处可以学到语文。而要享受学习语文的快慰,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等道理,进而下定排除一切困难学好语文的决心。语文教师应明白需要是随着人的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的,应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态,使激励常激常新,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入五光十色的语文学习殿堂。
四、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是指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过程中,给予受教育者一定的关爱、理解,使受教育者心理感动,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教师情感即师爱,它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师爱一般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尊重和信任、理解和同情、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师爱既是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手段,既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又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教师对学生情感激励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要注意情感激励不等于袒护、包庇和溺爱学生,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情感激励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制约着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若淡漠了师生关系这一重要因素,学生也就冷漠了对语文的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民主”,凡要求学生做的,都充分地与学生商讨,共同研定。他认为师生之间是“船工”和“过河人”的关系——服务和被服务。教学实践中,教师若能和学生建立起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任务,一起解决问题,则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若师生关系紧张,相互之间不信任,乃至于相互对立敌视,则会出现对抗心理,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阻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五、评价激励
评价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它对语文课程的实施起到直接的制约作用。传统的语文课程用一张试卷、按统一的“标准答案”对有差异的学生群体进行评价,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实施差异性评价。针对不同的个体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在一张试卷中设置有梯度的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评价满足不同个体发展的需要。还可以针对特殊个体采用特别的办法进行评价。如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擅长写字,有的擅长朗读,有的擅长演讲,还有的擅长书面作文。通过差异性评价,让学生都能受到激励,并获得成功的喜悦,促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一般的学生在每次考试、测验、作业乃至于课堂回答问题时都急于得到反馈,或得到满分,或超过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越过了从未越过的及格难关,抑或是得到教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誉,这些评价结果都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激励因素。初中的学生充满上进心和好胜心,即便面对不理想的成绩,只要能得到及时的激励,常常也会咬咬牙,奋起直追。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善于利用评价产生的正效应,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推波助澜;同时也要注重及时排除评价所引起的负效应:成功带来的骄傲自满,失败造成的悲观泄气,以及甘居中游,不求上进等多种心理趋势。可见,评价是教师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对学生施以激励的信息源、主渠道。否则,教师的激励便只能是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了。
语文学习之路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跑道,是一座没有顶点的峰峦,艰辛地跋涉其上的莘莘学子,企盼着师友们的激发鼓励。语文教学的同仁们,让我们把一根根激励的“柴火”不失时机地投掷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火盆中,使之燃成熊熊大火。
After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New Class Changes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Drive Teaching
ZHENG Chong-ming
Abstract: The unceasing advancement changes which along with the new class, The language teachers must let the students in the drive teaching like the language, deeply love the language, the feeling language study pleasure, for promotes the stud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lifelong study builds the solid foundation, needs us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language teaching true meaning unceasingly, causes the language class to change obtains the ideal effect.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Drives the teaching
参考文献:
[1]郭根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