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还在于有效提问。
一、在初步时探问
教师给学生讲授新课和学习新概念时,应当把教学速度适当放慢,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难点处,教师可运用试探提问方式来吸引学生。如学习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解题的一道例题:中山小学有一花坛,长8米,扩建校园时,把花坛的长增加了3米,结果花坛的面积增大了18平方米,扩建校园前花坛的面积是多少?这道例题是学生第一次用画图方法解应用题,因此,作图时要按照题目中相关数据来标定所画线段的长度,这是学生画图的重点。怎样使学生重视这个问题呢?教师在引导画图时,应当把教学速度放慢一些,不妨试探地提问:“长增加了3米,应该画多长呢?”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观察和对比,得出结论:8米的一半是4米,那么就再短一点。如此可以培养学生先想后做、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二、在关键处提问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往往不能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教师要善于在这些地方进行提问,把关键问题突出出来。例如教学“数对”这一概念时,当学生第一次学会用数对来表达点的位置以后,可以对照坐标图进行提问:“数对(4,5)和(5,4),意义一样吗?”或者引导学生观察表达同一列或同一行的几个点的位置的数对,然后提问学生从中发现的问题,从而增强其对数对概念的领会。
三、在阻塞处引问
当学生的思维钻进牛角尖,思维阻塞而不能自拔时,此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会把学生从死胡同里解救出来。例如教学《送教下乡》一课时,教师给出两个数据:180本书,五(1)班和五(2)班的人数比是3∶2,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数据编写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结果学生们虽然编出了不少道题,但是都把180本书当做总量来编写。这时候教师幽默地问道:“除此之外,可否把180本书更换一个角色呢?”这一恰到好处的引问,当即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纷纷从不同角度思考,有的把180当做部分数来对待,有的把180当做差数去编写应用题。
四、在尝试后导问
在数学课堂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防止学生出现差错,往往会给予暗示,并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这种做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受挫深,方能得益丰。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大胆尝试,只有在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难点时再去进行指导、启发。比如学习《认识直角》一课时,学生练习画直角,教师在巡视时发觉学生画出的直角千篇一律,都是一条水平线与另外一条竖线垂直。如果此时教师启发一下:“直角只能用这一个姿势表示吗?”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立刻能画出各种各样“姿势”互不相同的直角来,而且对直角概念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迁安市蔡园中心校)
一、在初步时探问
教师给学生讲授新课和学习新概念时,应当把教学速度适当放慢,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难点处,教师可运用试探提问方式来吸引学生。如学习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解题的一道例题:中山小学有一花坛,长8米,扩建校园时,把花坛的长增加了3米,结果花坛的面积增大了18平方米,扩建校园前花坛的面积是多少?这道例题是学生第一次用画图方法解应用题,因此,作图时要按照题目中相关数据来标定所画线段的长度,这是学生画图的重点。怎样使学生重视这个问题呢?教师在引导画图时,应当把教学速度放慢一些,不妨试探地提问:“长增加了3米,应该画多长呢?”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观察和对比,得出结论:8米的一半是4米,那么就再短一点。如此可以培养学生先想后做、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二、在关键处提问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往往不能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教师要善于在这些地方进行提问,把关键问题突出出来。例如教学“数对”这一概念时,当学生第一次学会用数对来表达点的位置以后,可以对照坐标图进行提问:“数对(4,5)和(5,4),意义一样吗?”或者引导学生观察表达同一列或同一行的几个点的位置的数对,然后提问学生从中发现的问题,从而增强其对数对概念的领会。
三、在阻塞处引问
当学生的思维钻进牛角尖,思维阻塞而不能自拔时,此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会把学生从死胡同里解救出来。例如教学《送教下乡》一课时,教师给出两个数据:180本书,五(1)班和五(2)班的人数比是3∶2,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数据编写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结果学生们虽然编出了不少道题,但是都把180本书当做总量来编写。这时候教师幽默地问道:“除此之外,可否把180本书更换一个角色呢?”这一恰到好处的引问,当即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纷纷从不同角度思考,有的把180当做部分数来对待,有的把180当做差数去编写应用题。
四、在尝试后导问
在数学课堂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防止学生出现差错,往往会给予暗示,并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这种做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受挫深,方能得益丰。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大胆尝试,只有在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难点时再去进行指导、启发。比如学习《认识直角》一课时,学生练习画直角,教师在巡视时发觉学生画出的直角千篇一律,都是一条水平线与另外一条竖线垂直。如果此时教师启发一下:“直角只能用这一个姿势表示吗?”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立刻能画出各种各样“姿势”互不相同的直角来,而且对直角概念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迁安市蔡园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