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形象媒介建构与东北刻板印象的历时传播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che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对地域建构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介形象建构将地域转化为一种“媒介现实”.群体凭借媒介取舍、加工、放大后的“实在世界”确立的地域形象认知图式常存在偏差.媒介技术演进与媒介建构方式的更迭标示了东北刻板印象的发展理路,文章通过媒介演进考察东北地域形象建构过程.早期东北印象经历了口头交流、群体互动到文学传播的建构过程;大众传播时代,决定东北印象的综合要素经由新闻报道、影视艺术塑造沉淀为东北刻板印象;“后传播”社会,社交媒体将东北置于“大众自我”建构的模式中,众媒将东北元素推至“立体传播”架构,东北地域形象的多维呈现改变了群体的单一认知,东北“刻板化”印象有所改变,但更趋复杂化.
其他文献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书写的红色篇章.当前,革命文化的传承遭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蚀、教育与日常生活二分的影响、代际践行弱化倾向的挑战等多维困境.新时代,传承革命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有着独特的价值意蕴.立足于新时代,推进革命文化传承,要以消解现实困境为导向,遵循理论话语强化思想认知、生活教育构筑情感认同、实践参与培育行为自觉的规律和路向展开.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从四个维度即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能力以及劳动习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进行了说明."以劳促全"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劳育"在"五育"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较高的价值.从实践策略角度分析,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以四个维度作为着力点进行思考和探索.
为推进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自我国出台鼓励宗教界兴办养老院和康复院的政策以来,各地已有50多家佛教寺院开设了老年居士安养院.本文关注的是此类安养院的临终关怀实践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