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教学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始于质疑,没有质疑、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新,可以说创新的第一步都是开始于质疑、问题的。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问题教学法的研究,是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感悟语文知识规律,不断开拓学生语文学习创新空间,催生语文创新胚芽,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应重视几个教学环节:一是教学情境的创设;二是巧思妙设引入问题;三是启发诱导,解决问题;四是反馈矫正,激励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4-0142-02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人才是基础,而人才的培养、人才的素质重在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而创新始于质疑、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谈不上有创新,可以说创新的第一步都是开始于质疑和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对于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感悟语文学习的规律,不断开拓学生语文学习创新空间,催生语文创新胚芽,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多年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
  法应重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教学氛围的创设
  创设教学氛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展现课
  堂教学内容时,在建立一个新概念或总结新规律之前,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设计一些关键的问题,根据语文学科的规律和语文知
  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建立一定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主动思
  考,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只有在感人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中,才能让学生有如同身临其境地感知,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例如我在上《长城》这一课时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长城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一课有兴趣,对长城有所了解。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自己又提出问题理解课文。
  二、精心设计引入的问题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教师可利用语文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前后知识的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让学生质疑,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且难度适应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引导学生
  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还应当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要引导着新的问题,问题即要生动有趣,也要与新知识密切联系,要步步紧扣,造成悬念,要吸引学生,使学生能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就能够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到对于新知识的积极探
  索状态中,同时也就会显得在新课导入中新颖自然。例如,我在讲《长城》这一课时,开头是这样的,同学们:为了学好这一课,掌握中国长城的特点,请打开书本读一遍课文,然后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城模样。如书中所讲和你们在电视、抱刊杂志所了解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同学们想了一会儿后,有的同学说相同,有的说自己了解的与书本中列举的不尽相同。大家此时争论不休,那么有什么异同呢?等同学们学完了《长城》一课后,这个问题就不攻自破了,就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带着疑问和悬念积极进入新知识的探索状态。
  三、诱导启发,解决问题
  教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启发诱导上,不能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现在,更是不能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也不能让学生只会死记死背问题的答
  案,而只能通过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感悟新的知识,然后去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为学生在以后学习中积蓄更多更好的学习经验和体会。那么又如何去启发诱导学生呢?
  1.老师要运用适应现代语文素质教育的启发诱导方法方
  式。一般而言,启发诱导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有:指导学生去自学、让学生观察与实验相结合、比较分类与系统化知识、还有就是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化与具体化、联想与猜想等。具体表现形式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操作启发、类比启发、设问启发、比喻启发实验、对比等。
  2.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将一些相对较难的问题分解成许多个台阶式的小问题。在我课堂上常常就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究其根源,往往是我提出问题过于笼统,或是指向不明确,又或是问题难度大了等,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我就把较为笼统
  的,难度较大的那些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的问题,使这些小问题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一步步地
  台阶而上,最后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对问题的设计要使其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也就是说无关紧要的问题不要去问,这种问题很难激发学生的
  兴趣与注意力。要想把问题设计得好,就必须要精钻教材和摸透学生的情况。新的知识必须和原有知识很好的衔接起来,学生才能将新的知识融入他的知识体系当中去。因此,教师提问必须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不能主观认为这个问题学生应该能回
  答。提出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交接处,提到学生语文知识发展的临近部分,提到知识的转折处,学生学习的朦胧处、疑难处、关键处,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感悟问题、解决问题。
  (2)提问的形式要新奇、新鲜、变化、幽默。要在课堂上把正问与反问、直问与曲问、明问与暗问、实问与虚问、激问、引问和追问等形式灵活运用。例如我在讲《长城》这一课的时候,我问:所有的长城都是一样的吗?学生说不是。我就问:有哪些不一样呢?学生一时就不知如何回答。我马上就变换了问题接着问:长城的砖都是一样的吗?长城上的城垛都一样吗?长城上的碉堡都一样吗?……这样一来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记忆就更加深刻了。在讲《忆江南》这首词时提问:“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绿如蓝”是绿得像蓝色吗?还是又像绿色又像蓝色?这样问学生就会去思考“绿”和“蓝”的含义从而理解诗句意思。
  3.我们要善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好的课堂气氛,会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有助于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探索精神。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空间,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笑声,鼓励学生去议论、讨论、争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张扬学生的怀疑和批判个性,学生能否质疑是好的课堂气氛最重要的一个标志,疑问是创新的
  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但课堂教学也要注意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不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散乱和无序。
  四、问题的反馈矫正,对学生的激励评价
  1.对于问题的反馈矫正要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收集各种对于提出的问题的
  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必要的及时的修改和补充。同时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给予及时恰当的帮助,从而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2.使用激励评价的方法能够激发出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评价和反馈是相互促进的,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好的学生要适度的表扬,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
  那种求异思维要给予鼓励。而对学生出现语文学习上的困难,老师给予真诚安慰,谈话时要注意不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还要抓住学生微小进步和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教师应大力树立榜样来感染其他学生,这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他文献
这个冬天很冷,寒风呼呼地吹着,透过窗户吹进了我的心里.rn我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爷爷,病魔正在一点一点吞噬着他的生命.rn每次来到病房探望爷爷,他只能歪着头,眼睛一眨一眨地看
期刊
成长常常掺杂了很多选择,有人会选择放弃,我却常常选择了咬牙坚持。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太阳火辣辣的,树上的知了“吱—吱—”地叫着,好像在说:“好热呀!好热呀!”花儿也因为这高温垂着头丧着气。  我也不例外,因为接下来是一节体能训练课。  和以前一样,大家都到操场上集合,等待着体育老师下口令。可今天的气氛似乎有些不一样。体育老师下了“死令”:“每个同学都要跑五圈,中间不能停下来!”“哇,那么多!”
期刊
当前,对于小学数学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已经写进了数学新课程标准,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然而我们发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往往都被忽视,这样所导
期刊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把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落实到实处,把教材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现实情境,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便于理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