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数学与生活之窗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把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落实到实处,把教材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现实情境,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便于理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开放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和拓宽的,完全陌生,缺乏相应知识准备的学习,学生难以把新知识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且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环境布置,平时谈话和游戏、小制作等,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熟悉将要学习的知识背景,为新的学习作准备。.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之前,可在教室前挂一只大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熟悉时钟,平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做5分钟作业,口算1分钟题,让学生3分钟拍球,让学生体会5分钟、 1分钟、3分钟时间的长短。.学习“24时记时法”前,有意识地告诉学生:8时上课,11时放午学等信息,这样安排,在新知识教学时,学生就会感到新知识既熟悉又新颖。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积极把数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在教学时,教师可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事先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把数学学习由课堂向课前开放,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趣。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大街上的斑马线、电影院里的灯、教学楼的瓷砖、衣服上的花纹等是怎样排列的。然后,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有所观察,有所思考,有所实践,既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做好课前准备,又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数学来源于生活,问题情境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有意识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要生活化
  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悟问题情景中的数学问题,使静态的内容成为动态的过程,让学生高高兴兴的进入数学世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人民币的换算”时,一上课,师生谈话:有一天,小麦和妈妈买完东西乘车回家,车票1元,可是妈妈的钱包里只有这些钱(出示大额人民币)没有1元,怎么办·生说可以换成1元的,师说谁可以帮助小麦换一下·生用学具人民币边摆边说。板书:一张5元可以换成()张1元,生回答,师又说,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出示小黑板:1、一张20元可以换()张10元。2、一张50元可以换( )张10元。3、一张100元可以换( )张10元。师又说,“如果要把100元换成50元,可以换几张·换成20元可以换几张·”
  有的问题情境不便于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对学生理解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时,教师可这样创设情景:今天,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一年级的“小玩具店”正式开业了,我们先来看一下都有哪些玩具,好吗·(教师出示标有价格的6种玩具:大赛车40元,小轿车2元,飞机6元,布娃娃30元,小狗熊3元,大花猫20元。)师说都有哪些玩具,价格是多少·(生回答,要说明礼物是多少以及它的价格。)师又说这些玩具都有自己的价格,你们要想得到它必须怎么办·(生:用钱买)在每个组的信封里还有一样东西,倒出来看看是什么·(生:人民币)师又说,数数看,有多少人民币·你们小组商量一下要买哪种玩具·你能根据玩具的价格和人民币的总数,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吗·小组讨论一下。·”……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数学问题,为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途径。.为此,根据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景,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的重要途径。
  三、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建构
  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为此,建构主义教学论把“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教学的“灵魂”。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新知识”,不少内容都是“旧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生数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数学经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 构建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鉴于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已有学习、生活经验使其主动构建。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可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购物时“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这样一道生活情境题:六一节,小明的妈妈带了136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了99元一套的《上下五千年》,作为送给小明的节日礼物,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钱·讨论该题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是先付100元,找回1元钱,加上留下的36元,而这样恰恰就是凑整简算的思想,原先不易被同学们所理解的数学思想,由于其生活经验的支撑得以主动建构。
  学习是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的学习则更为主动,也更富有意义。
  四、数学服务于生活,体现价值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所以,我们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在小学数学中,数学应用于现实的例子很多,如学习了长方形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计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总面积;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绘学校平面图等等。
  而对课本例题进行生活化处理,更是既经济又实用的好办法。如在教学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这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决方法后,可以这样设计(1)让一组学生自报体重,请学生算一算这一组学生的平均体重(2)出示一组学生的考试成绩,请学生算算平均成绩(3)最后让学生给老师或某个同学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打打分,这一项目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生的打分可不断加大难度,因为都是与自身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学生投入的学习积极性相当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奥秘,获得成功的体验。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但不能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把数学和生活有机的结合,使数学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这样才能将“数学课堂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并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打开数学与生活之门,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一年級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
  
其他文献
柳州市壶西实验中学自2013建校以来,就用心打造民族文化进校园品牌.近年来,在美术老师覃璐的带领下,美术非遗系列课程《古老的扎染》开展得红红火火.课程开发前期,老师们亲自
期刊
这个冬天很冷,寒风呼呼地吹着,透过窗户吹进了我的心里.rn我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爷爷,病魔正在一点一点吞噬着他的生命.rn每次来到病房探望爷爷,他只能歪着头,眼睛一眨一眨地看
期刊
成长常常掺杂了很多选择,有人会选择放弃,我却常常选择了咬牙坚持。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太阳火辣辣的,树上的知了“吱—吱—”地叫着,好像在说:“好热呀!好热呀!”花儿也因为这高温垂着头丧着气。  我也不例外,因为接下来是一节体能训练课。  和以前一样,大家都到操场上集合,等待着体育老师下口令。可今天的气氛似乎有些不一样。体育老师下了“死令”:“每个同学都要跑五圈,中间不能停下来!”“哇,那么多!”
期刊
当前,对于小学数学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已经写进了数学新课程标准,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然而我们发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往往都被忽视,这样所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