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刷粉师”自曝操作内幕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13_y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微博、屯粉丝,创造个人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粉丝数(听众人数)=影响力=人脉=人民币……”国内某知名购物网站上,“刷粉丝”广告铺天盖地。
  微博时代,男女老少都在发微博,分享信息。同事、同学、亲朋好友互相关注成为对方的“粉丝”,“粉丝”数量越多,似乎意味着影响力越大。这一背景下,一种另类职业“刷粉师”便应运而生。
  据一家营销公司调查显示,微博群体趋于高学历化、年轻化,有60%的微博用户承认减少了对博客访问的次数;有96%的用户表示会通过微博了解、发布对大事件、突发事件的观点。可见,微博已经成为舆论中心,对事件营销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刷粉”赚钱成为可能。
  
  “粉丝”靠软件刷出来
  “3元1000个粉丝,25元1万,刷1万还可赠送1000个粉丝。”记者从某网站看见,“代刷粉丝”的店铺数量庞大,“宝贝”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有的店铺甚至大张旗鼓地叫卖“刷粉机”,称买了“刷粉机”自己可以随便刷。刷出来的“粉丝”分为“僵尸粉”和“活粉”等大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卖家介绍,这些用来买卖的微博“粉丝”不少是靠软件刷出来的。借助“微博粉丝机”之类的软件,一般人也可以自己刷。这些粉丝的特点是没有头像、不会回复、无人关注,被称为“僵尸粉”。
  除了“僵尸粉”,店铺也会针对一些客户推出“高质量粉丝”,也称为“活粉”,是人工制作出来的,卖家通常进行人工注册,增加账号。由于账号并非当天注册当天就能卖,需要有一定积累,为了让手头的账号有一定经验值,卖家会找专人养着,每天更新微博。“每个粉丝自身都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博文、资料完备。”
  “当时有人发私信给我,称可以代刷粉丝,1角钱100个,100个起卖。”曾体验过“刷粉”过程的张女士告诉记者,“我让‘刷粉师’先给我刷100个,我再付钱,没想到一会儿时间,粉丝数量噌噌噌地往上长。”
  “不到10分钟,100个粉丝就刷好了。我让对方给我地址好汇款过去,对方非要用网银,我担心网络风险,便称要‘退货’。”张女士说,退货也很快,10分钟不到,100个粉丝又消失了。
  
  “刷粉师”自揭内幕:
  月赚5万
  日前,记者以“网络公司工作人员”身份探秘“刷粉”内幕。
  “刷粉师”称,他们是正规公司,粉丝质量是有保证的,保证不会掉,也不会被网站屏蔽。该人士还神秘地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公司在互联网公司“有人”,在微博更新的时候,他们会“透风”,所以粉丝不会掉。
  “刷粉师”向记者表示乐意合作,希望拉客户,他们返点提成。当记者提出希望购买刷粉技术时,该人士一口表示不愿意,并称刷粉技术很复杂,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软磨硬泡,刷粉师才坦白,原来号称很复杂的“刷粉技术”,只不过是10台以上的电脑,外加每台电脑配上独立IP和网线。“通过‘自制刷粉机’,10万粉丝大约7天时间能够‘搞定’!”
  该人士还说,他自己一个月能赚5万元人民币。
  “手下大概十几个人专职干这活儿,虽然没有工资,但是按销量给他们提成。”该人士表示,专职人员一个月收入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自制刷粉机需要定制,定制费用300元。”“刷粉师”称,如果买刷粉机,需要支付3000元,定制之前另加300元制作费用,总共3300元。当记者表示想看看“刷粉机”的照片时,对方以“客人太多没时间”推托了。
  据透露,目前越来越多网络公关公司也利用微博账号,从粉丝量和活跃度对广告客户进行针对性付费营销,且已形成了庞大的地下产业链。
  
  互联网公司:
  “刷粉丝”无法防止
  “对于这种恶意注册‘代刷的粉丝’,大家统称为‘僵尸粉’。”腾讯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刷粉丝”这种行为,公司没办法防止,只能从技术上防止恶意注册,发现“僵尸粉”后,会直接关闭这个账号。
  新浪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新浪微博公测以来,出现了一些“第三方产业”,他们利用软件漏洞,通过非法软件注册ID。这些微博仅用于增加粉丝数量,“为扩大影响力而购买的粉丝,往往在几分钟内就增加成千上万,一旦被网站确认将会被清除”。
  “短时间内新增成千上万个粉丝,主要是黑客软件和制造团队利用不同的网络代理、木马等黑客软件制造出的效果。这些虚拟粉丝可拥有不同IP地址和头像,在网络上表现活跃。”相关人士称。
  “买卖微博粉丝其实就是在买卖受众的注意力。”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注意力资源的货币化是一种现象,这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过程,买卖粉丝、买卖注意力的行为只能是短期的网络营销手段,不会长期存在,一旦形成趋势,将不利于微博这种新媒体的长久发展。”
  “其实最 ‘受伤’的是普通微博用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网络游民、买卖粉丝的双方、营销公司等都是这个利益链上的一环,但是微博用户经常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企业营销的对象,有被欺诈的风险。“国际上一些著名的社交网站,在这方面有相应制度来规范商业行为,而国内微博网站还比较混乱,无章可循。虽然法律上没有对买卖粉丝、有偿转发的行为的明文规定,但这是违背道德原则的。”(编辑/董非)
其他文献
国道走出的快餐大亨  生于“三来一补”盛行的东莞长安镇,蔡达标显得与众不同。他不关注李嘉诚的生意版图,中学时就深深地被“麦当劳的神话”所吸引。1994年,他创办了一家店面面积仅有70多平方米的“168蒸品快餐店”,那时他不过是个体户,但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把麦当劳视作竞争对手。  “我本人很喜欢吃,也很喜欢研究吃,闽南人很喜欢吃蒸的东西,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能够保持食物的营养不被破坏。”“好吃佬”蔡
期刊
截至2011年12月12日,人民币兑美元连续9跌停,为三年来首见。对于人民币汇率此番异动,外资出逃论等各种解读说法不一。  “肯定有人坐庄投机,肯定有大批热钱流出,也肯定不是趋势逆转的拐点。”与一般金融玩家模棱两可的说话方式不同,“热钱先生”陈健明(此处为化名)一开始就开宗明义,连用了三个肯定。  在深圳蛇口一家工业区改建的写字楼里,记者接触到这位传说中的“热钱先生”。陈健明的名片很简单:某某资产
期刊
10年前,郑亚旗被父亲郑渊洁毫不留情地“轰出家门”,自谋生路;10年后,郑亚旗成了郑渊洁的老板,包装郑渊洁、策划郑渊洁。虽然父子俩的地位颠倒了过来,但郑亚旗却很坦荡:“我人生最大的捷径,就是生在了郑渊洁家,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不同的是,我走了捷径,却又将捷径开辟成了阳关大道。”    老爸郑渊洁“靠不住”  10岁那年,郑亚旗从小学“肄业”后,被父亲郑渊洁带回家,上起了“私塾”。在家里,郑渊洁特许
期刊
他曾是全校倒数第一的“富二代”,今天影视、养鸡双丰收,实属罕见。除了跳跃的思、维和认定的痴迷,那场家庭的变故算是给刘波补上了重要的人生一课。    打小超级没正形  刘波,1983年出生在山东聊城市刘村。上世纪90年代初,他家就有千头猪场,资产过百万元,是典型的村中富二代。  这小子,打小就跟别人不一样。从他有记忆起,学习一直很稳定,一直倒数第一,连他的老师都说:“刘波,你是个旷世奇才,我再教十年
期刊
一个大雾的清晨,曹德旺坐在福耀玻璃总部的办公室里。办公室的巨大反衬得他人有些小,而且比照片上更显苍老,毕竟65岁了。但仍矍铄,有时平和的双目倏然张开,威严得有些慑人。这位享誉已久的“玻璃大王”如今再次黄袍加身。最近几年,在各大报章,“慈善大王”四字常被用以缀在曹德旺的名字之前。  “去年我捐了10个亿,他们都给我花出去了。”说这话时,曹德旺的表情颇为欣慰。2010年,曹德旺及其子曹晖的捐款高达10
期刊
薛荣,一个很普通的名字,普通得就像她的人一样。然而,在百度里输入“薛荣”两个字,关于她的信息便一下如潮水般涌现:“优雅手模”,发长一米五、接过多个洗发水广告、爱穿旗袍的“优雅女人”,无数孤儿和残疾人的“薛妈妈”,河南省十大女杰、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15年前,她白手起家创立了郑州第一家保洁公司。如今,她麾下公司的业务已经做到全国27个省市,成为业内规模最大的一家。薛荣的创业故事,已经成为一个传奇
期刊
三十年前,我刚到纽约的时候,治安很不好,朋友瞪大眼睛警告我:“如果你在巷子里被抢了,千万别喊‘救命’,更别喊‘有人抢劫啊’,因为你这么一喊,原先两边亮着灯的窗子,就会一下全黑了。相反地,如果你喊‘失火了!失火了’,原先黑的窗子,一下子全亮了,大家都会打开窗子或跑出来看哪里失火,你就得救了!”  “引起注意”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技巧。  戏曲演出便是个好例子。  为什么开演之前要敲打锣鼓点,一闹就闹上一
期刊
收集,是“地沟油”产业链的最上端,据行业内人士称,北京是“地沟油”最大的市场,也拥有“品质”最好的“地沟油”。  正因为如此,“地沟油”行业的“祖师爷”也起家于北京。国内淘得第一勺“地沟油”的“创业者”人称“大徐”,他在“地沟油”行业有着相当高的威望。    “地沟油”行业“创始人”  “大徐”的真名叫徐扣喜,是江苏泰州人。上世纪80年代,北京还没有什么淘“地沟油”的人。当时物质匮乏,肥肉都会被用
期刊
因为患有先天性脑瘫病,王明东动作有些不协调,干活很吃力,别人一个小时的活,他要干仨小时,为此他从小就被很多村民同情。  可是,在2008年,王明东20岁的时候,他却在当地建起了规模最大的生态养鸡场,还带动300多农户一起致富。    苦命男孩誓言活出尊严   王明东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出生时,因大脑缺氧造成脑瘫。直到6岁时,王明东才能够勉强自己走路。他很想上学,可是走路却成了他最大的障碍。王
期刊
“买家电到国美”,伴随着1991年这则《北京晚报》中缝广告,家电连锁店逐渐替代百货成为了人们买家电的新去处。家电连锁此后逐渐成为连锁业集中度最高的行业。     雏形初显  家电连锁崛起于家电供不应求,毛利奇高的时期。在当时那个卖方市场背景下,很多商家在抬高售价、以图厚利,而家电连锁却靠“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得以迅速壮大。   靠薄利多销起家的北京国美在1994年创新了供销模式,脱离中间商,与上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