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 外一首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bird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道拉多雷斯
  在北纬28°54'
  搭建小木屋,28.12美元就够了
  扶起失去重心的玉米
  像岡波斯扶起欧菲莉亚
  像白纸扶起黑夜
  我是夭折的文字
  是说客、佞臣、谏士、王妃
  自己的王,自己的俘虏
  大殿坐南朝北,风水不调
  每一天,提着自己的首级
  在浴室镜子前
  或死去,或重生
  天空有鸟滑过
  那也是我
  只留下风,一遍遍擦除
  愈走愈远的鸣声和足印
  杉木柄
  父亲已不足百斤
  他身体里的水分
  被一茬茬的番薯、包谷
  一茬茬的水稻、油菜
  取走了
  他越来越像墙角的锄头柄
  轻,脆,散发出杉木的光泽
  轻轻磕掉锄铁上的泥巴时
  他身体内的咳嗽
  会簌簌落下来
  父亲喜欢用节节草
  一遍遍擦洗木柄
  那些发黄的日子
  果然越擦越亮
  越擦越饿
其他文献
西夏日記  一  河流向东,因为大海在那里  落日绯红,因为西山在那里  我准备了一千四百公里的奔波之苦  因为,贺兰山在那里  二  西夏国不在了,千年前的夕阳  还挂在天边  抵达的时候,大片的晚霞正在燃烧  透过时空,一直燃到我身上  三  希望摇橹船的晃动更大一些  希望渡口的距离更远一些  两只天鹅在湖面上嬉戏  你刻意地,扭过了头  四  在大漠的最高处  我看到绿洲如天一般湛蓝  风
期刊
有一场雨正经过我的生命  门外密雨斜织,香椿叶啪嗒作响,未知的活物从麦田跑来,在油菜花叢中窸窣。  多突兀的雨,于四月孤独底下。  这场雨正经过我的生命,淋湿胸腔里的感情,慢慢聚积,涌上干涸已久的脑袋。  我全身雀跃起来,听雨珠打在水泥地一刹而逝的气泡,洞穴里虫豸们低呼。  都来吧!随时间在我身体汹涌,碾碎一些,塑造一些。  都如六岁的小河,古灵精怪地翻腾。  我的田野在夜风中瘦削着  白雪纷纷扬
期刊
几年前我写过一本书1,部分地谈到英国人在印度陷入的困境。美国人感到自己在印度不会有困难,于是坦然地阅读那本书。他们愈读愈感到舒畅,结果给作者寄来一张支票。我用这张支票买下一处林园,不是一片大的林园——树木稀少,更倒霉的是,还被一条公共小道穿过。但无论怎样说,它究竟是我拥有的第一份产业,这下也该别人分担我的耻辱,以程度不同的惊骇口气向他们自己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财产对人的品格会产生什么影响?咱们别
期刊
对荒凉的拒绝,始从一幅画中生长出来。演变为一种本能。  灯光背处,我看不清的眼睑低垂,笼罩著倾塌的苍穹,又如下坠的骨壳,小巧精致,却是点睛的一笔。同时被唤醒的,还有牧野的草、恒河上空的星、慵懒的爵士乐和一捧落日风情的刺玫。此刻,我只有视觉活着。  我再也找不到,这样一块可以凝霜的土地,它冻住黄沙、流水和草皮,还有纯洁的眼神。卑躬下脊背,时刻乞求一场献祭的雨。倾听这白噪音的所为,用佝偻的色彩,化解水
期刊
赋圣宋玉  隔着两千多年的距离  踏着深秋的落叶,我去看你  你住腊树园东,我住腊树园西  仅仅几步之遥,我却走了两千多年  墓祠不是很大,可以用古音韵  诵读,“悲哉,秋之为气也!”  声音穿过长亭,和短亭  传染给苍松翠竹,午后的阳光  将你委屈的衣冠,涂抹得格外肃穆  一枚红叶,被我放在你的墓前  我的身体,因一再向你鞠躬  而成为一粒笃定的尘埃  注:“悲哉,秋之为气也!”为宋玉《九辩》中
期刊
语 言  我窥探世间的骨架子。在黑夜的任何一个角落,窥探  乞讨、语言都不需隐藏。人性显露、赤裸,有人把这叫艺术,用一些虚词  构造艺术家一样的手  “虚无是一片辽阔的孤独,满世界虚掩真实的源头  所有的真必经母乳期,才学会语言的暴力”  我用一双眼睛,窥探头顶的天空,发现天空也在窥探我  在人群中行走,需要极大的勇气  那是无数双眼睛,看或不看都让我心头一怔  我十指完整,一言不发地穿行。语言是
期刊
流水匆忙,带走了一渠星辉  和不慎落水的鸟啼  却带不走堤岸和岁月里的荒芜  风吹落了夕阳,张华沟的月亮也摇摇欲坠  却吹不走,某年某月的忧伤和诺言  关于一生中的错误和命运  你我只字不提  我的跋涉,从草原,从大海  开始。我把远方夹在日记本里  却无法寄给你  记得那年揮手作别  你送我千万遍阳关,阳关之外  再无斜阳  如同寓言,如同苦歌  雨后,我将独自走进远山  和白云深处,去看一株桃
期刊
三来南方,已经不再是为了寻梦。我这样的年龄,离寻梦的季节远了。  多年前的初夏,我在南方闯荡三年后回了故乡。那时候东奔西突的激情澎湃,常常会碰痛身心的某个地方,也能洒脱地揉揉痛处继续找寻不被碰痛抑或再被碰痛的物事。直到有一天,南方的草长莺飞在初夏里开始堵塞我的思绪,行囊干瘪得只剩下几篇没有立体感的“豆腐块”,突然才大梦初醒。回到故乡,初夏的田园映入眼帘,我怔怔地感到突兀,田里的稻子郁郁葱葱,地里的
期刊
薄 荷  最早接触薄荷,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少年时。那时,我常和小伙伴们在小河里“狗刨”,“狗刨”玩累了,就薅几片遍布小河边的薄荷的叶子,或贴在上眼皮,或贴在太阳穴,或贴在脑门,瞬间便感到了一丝清凉,同时,这丝清凉也扑鼻而来,直入肺腑,心里顿时也清凉起来。  后来,随着上山下乡、当兵、工作,薄荷不知不觉间就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了。几年前,从网上看到,说薄荷能驱蚊,鉴于小院蚊子较多,我当即跑到野外的河沟边
期刊
一生都在走水路,漂流瓶,浮浮  沉沉,闷葫芦,三缄其口,为确保  一路安全,任人评说,一语成谶,開口  必被吐沫、鱼目混珠的人淹没,或陷进泥沼  不能自拔  漂流的,是瓶,不是我  尽管我守口如瓶,玻璃的外衣,纸的心  有字的忧伤,无字的等待  我,是过程,抛物线的  绘画者,即捡拾者,一个个瓶,捡起来  又扔掉,俯仰之间画弧线  反反复复的人,不等开口,就被淹没  在语言的河流中  悬 棺  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