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后,重出江湖。
“西毒”马原在小说界隐退多年,神龙见首不见尾,一朝出手,中原文老文青,莫不闻风而动。
今年3月,《收获》杂志第二期刊载了他的最新长篇小说、也是他的第二部长篇《牛鬼蛇神》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将在第三期上连载)。事实上,这一期的《收获》还未上市之前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家似乎都有点好奇,这么多年没写小说的马原会写成什么样?还是当年那个写着《虚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神神鬼鬼的马原吗?还是那个直言“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让人激动的先锋小说家马原吗?
部分地区的《收获》一度卖到脱销,全文,则即将由磨铁旗下的铁葫芦公司出版单行本,首印10万册。在纯文学普遍遇冷的今天,马原,却似乎依然得到市场的追捧。
马原本人,在得意之余,也有点惊讶:“我这本书里,没有任何情欲,复仇、时尚之类的元素,小说的人物关系基本没有对手戏,也就是说是很平淡的,可是结果呢?反而现在有一点做成畅销书的路数了。这是不是也有点神奇?”
是有那么点神。
大病一场之后,马原不仅没有住进医院躺在病床上,反而东山再起。病后,他不治疗,躲到了海南,病情不仅没有恶化,他和80后的娇妻,还有了孩子;而且,20年没写小说的他,突然泉思如涌,一部26万字的长篇小说写了一年就完成了。这是不是有点神?
和记者11年前见到他时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在“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颁奖礼现场见到作为终审评委的马原,他显得神采奕奕话锋甚健,毫无重病缠身之态。
他相信,这是神迹
这种“神性”在马原的身上特别明显。
格非记得,1986年秋末的一天,在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开会或者接待外宾的小礼堂里,迎来了早已被中文系的青年学生们视作大师的马原。当他穿着一件绛红色的风衣走进会场时,格非看见,站在门边的几个学生激动得浑身颤抖,而一位社团联的副主席在给马原倒开水的时候,也许是紧张过度,一失手竟将茶杯盖到了热水瓶上。
更夸张的是马原本人。格非的印象是那一天的马原有些反常,他的口吃非常严重,甚至很难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在格非看来,这也许是马原的一种策略。因为在那天下午,他所讲的内容中,“通神”是一个使用频繁的词语。可是,马原对此矢口否认,只是一再重申,对于像格非这样的小说家,对他的“演义成分”要有时刻的警觉。
可是,这种演义可能并不全是虚构。为了证明西藏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地域,马原说了一个故事。“我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的口吻和写小说时没有什么区别,“有一天,我在西藏涉水渡河,预先将两只鞋子扔向对岸,当我涉水之后,我惊讶地发现,那双鞋整整齐齐地摆在那儿,就像搁在我的床边一样。”
他说自己的小说写作之所以停滞了相当长的时间是因为西藏。在他看来,每天清晨,西藏的太阳似乎都是新的。而1987年5月发表在《中外文学》上的小说《没住人的房子总归要住人》中,他预言自己的儿子马大湾钻出母亲肚皮时会有整整十斤,结果,当他的儿子真的出生时,他忽然发觉,他的预言成真了——整整十斤,一斤也不多,一斤也不少。
这也许是个偶然,但是马原并不认为这是偶然,他相信,这是神迹。
于是,相信着神迹的马原在充满神话的土地上写着神奇的小说,而当他从高原走下来,适应了所谓的“低原反应”,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兴起和文学热潮的退去,他突然丧失了写作的冲动,这一停就是20年。
中国作家梦:万里长征,记录时代
90年代,马原拍过纪录片,名字叫《中国作家梦》。
“1990年,我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对我说,开始于1979年的新时期文学,作为文学史的一个阶段,已经结束了,而你又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什么不趁着自己年富力强,又有人投资,把这些人和事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
他一听,心动了。
说干就干,也没有考虑前景怎样,他带着一个摄像师,历时八个多月(如果包括前期准备和后期制作的话,则有两年多的时间),行程两万余公里,原始的录像带有4000多分钟。“两万”这个数字让他马上想起长征,马原觉得,那真是一段艰苦而快乐的时光,从东北到广州,从西藏到上海,整个中国几乎都给他走遍了,当时的火车又慢,一坐就是十几、二十几个小时,如果不是凭着一腔热情,他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
从年纪最大的冰心、巴金、汪曾祺等老一辈作家,到1964年出生最年轻的格非和迟子建,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作家、编辑家和翻译家的重要代表几乎被他一网打尽。
马原开始这项工作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人们怀揣着80年代理想主义的尾巴,又彷徨于90年代市场化的浪潮,有的依旧壮怀激烈,有的却有些言不由衷,这一切,都在这124个访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谈着文学,谈着工资,谈着住房,谈身高和年龄,什么话题都有,就像拉家常,看似散漫,可是却在不经意中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它像日记,像随笔,似乎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只是记录,一切都在言中,也都在不言中。
比如,片中马原向余华强烈推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他说,去读读她的小说吧,就像在和她进行一场智力的搏斗,他说,她的小说太棒了,可是余华对此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的回答让马原有些失望:“我还是愿意去读爱伦坡。”
当马原终于将所有的计划访谈完成,并为中国文学留下了一份重要的第一手的资料之后,其播出要求却不知为何遭到了当时电视台的拒绝(也许在当时,对于文学的兴趣也已经越来越淡了吧)。现在那些录像带不知身在何处,只留下了一本文字记录的稿子,抚今追昔,遥想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真令人唏嘘感慨。
那个揚言要拿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原一度沉寂,现在,他重新拿起笔写小说,不论这部小说写得如何,这都是文学的胜利。
对得起人家叫我“马教授”
《新民周刊》:听说你准备住到西双版纳,在那儿买了房子?
马原:现在还不知道,他们做人才引进嘛,我也愿意把户口迁到乡下去。
《新民周刊》:为什么?是海口和西双版纳两边都住吗?
马原:现在户口还在上海,但是我已经放弃在上海了,只留着一套房子还没有卖掉。同济那边我也不去上班,我的年纪,离退休也没几年了。海南的水质比上海好很多,他们就说,最好的纯净水在海口。对我而言,水质好是第一位的。而西双版纳那边的水更好,当地每家都有蓄水池,喝的都是泉水,有水源从山上百年的古茶园流下来。
实际上洪峰被打的事差一点让我放弃田园梦。我跟洪峰一样都有这样的田园梦想,在海南想找没找到特别合适的地,这次去云南看洪峰的时候,就觉得云南特别好。想在那儿住。那边的地,不需要很多的钱,事实上,也和钱关系不大,他们县的宣传部长是我的粉丝,他对我说:“老师你要是能来,无论如何我都帮你,我觉得这也是为我们县的文化事业做点好事。”
《新民周刊》:计划离开上海,除了生病,是不是还有其它的失望?
马原:是。我写小说是很认真的,就像我讲课也很认真,如果我的学生不认真我就不肯讲,我不糊弄。我们有些同行,著名的教授,你问他:“备课不?”他会回答你:“备个屁,到课堂上再说”,我不会这样,我上两个课时要提前三天备课,因为我要重读一本书,还要做笔记,我这么备课学生还不认真,你说我什么感受?
我后来把同济《阅读大师》的课停了完全是因为这个原因,和我的病没有什么关系,是因为学生伤了我的心。好多学生考同济中文系是因为慕我的名而来,那时候我觉得我备课还有点意思,我当了12年的老师,我觉得我还挺对得起人家叫我马老师马教授的。
“西毒”马原在小说界隐退多年,神龙见首不见尾,一朝出手,中原文老文青,莫不闻风而动。
今年3月,《收获》杂志第二期刊载了他的最新长篇小说、也是他的第二部长篇《牛鬼蛇神》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将在第三期上连载)。事实上,这一期的《收获》还未上市之前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家似乎都有点好奇,这么多年没写小说的马原会写成什么样?还是当年那个写着《虚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神神鬼鬼的马原吗?还是那个直言“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让人激动的先锋小说家马原吗?
部分地区的《收获》一度卖到脱销,全文,则即将由磨铁旗下的铁葫芦公司出版单行本,首印10万册。在纯文学普遍遇冷的今天,马原,却似乎依然得到市场的追捧。
马原本人,在得意之余,也有点惊讶:“我这本书里,没有任何情欲,复仇、时尚之类的元素,小说的人物关系基本没有对手戏,也就是说是很平淡的,可是结果呢?反而现在有一点做成畅销书的路数了。这是不是也有点神奇?”
是有那么点神。
大病一场之后,马原不仅没有住进医院躺在病床上,反而东山再起。病后,他不治疗,躲到了海南,病情不仅没有恶化,他和80后的娇妻,还有了孩子;而且,20年没写小说的他,突然泉思如涌,一部26万字的长篇小说写了一年就完成了。这是不是有点神?
和记者11年前见到他时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在“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颁奖礼现场见到作为终审评委的马原,他显得神采奕奕话锋甚健,毫无重病缠身之态。
他相信,这是神迹
这种“神性”在马原的身上特别明显。
格非记得,1986年秋末的一天,在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开会或者接待外宾的小礼堂里,迎来了早已被中文系的青年学生们视作大师的马原。当他穿着一件绛红色的风衣走进会场时,格非看见,站在门边的几个学生激动得浑身颤抖,而一位社团联的副主席在给马原倒开水的时候,也许是紧张过度,一失手竟将茶杯盖到了热水瓶上。
更夸张的是马原本人。格非的印象是那一天的马原有些反常,他的口吃非常严重,甚至很难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在格非看来,这也许是马原的一种策略。因为在那天下午,他所讲的内容中,“通神”是一个使用频繁的词语。可是,马原对此矢口否认,只是一再重申,对于像格非这样的小说家,对他的“演义成分”要有时刻的警觉。
可是,这种演义可能并不全是虚构。为了证明西藏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地域,马原说了一个故事。“我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的口吻和写小说时没有什么区别,“有一天,我在西藏涉水渡河,预先将两只鞋子扔向对岸,当我涉水之后,我惊讶地发现,那双鞋整整齐齐地摆在那儿,就像搁在我的床边一样。”
他说自己的小说写作之所以停滞了相当长的时间是因为西藏。在他看来,每天清晨,西藏的太阳似乎都是新的。而1987年5月发表在《中外文学》上的小说《没住人的房子总归要住人》中,他预言自己的儿子马大湾钻出母亲肚皮时会有整整十斤,结果,当他的儿子真的出生时,他忽然发觉,他的预言成真了——整整十斤,一斤也不多,一斤也不少。
这也许是个偶然,但是马原并不认为这是偶然,他相信,这是神迹。
于是,相信着神迹的马原在充满神话的土地上写着神奇的小说,而当他从高原走下来,适应了所谓的“低原反应”,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兴起和文学热潮的退去,他突然丧失了写作的冲动,这一停就是20年。
中国作家梦:万里长征,记录时代
90年代,马原拍过纪录片,名字叫《中国作家梦》。
“1990年,我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对我说,开始于1979年的新时期文学,作为文学史的一个阶段,已经结束了,而你又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什么不趁着自己年富力强,又有人投资,把这些人和事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
他一听,心动了。
说干就干,也没有考虑前景怎样,他带着一个摄像师,历时八个多月(如果包括前期准备和后期制作的话,则有两年多的时间),行程两万余公里,原始的录像带有4000多分钟。“两万”这个数字让他马上想起长征,马原觉得,那真是一段艰苦而快乐的时光,从东北到广州,从西藏到上海,整个中国几乎都给他走遍了,当时的火车又慢,一坐就是十几、二十几个小时,如果不是凭着一腔热情,他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
从年纪最大的冰心、巴金、汪曾祺等老一辈作家,到1964年出生最年轻的格非和迟子建,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作家、编辑家和翻译家的重要代表几乎被他一网打尽。
马原开始这项工作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人们怀揣着80年代理想主义的尾巴,又彷徨于90年代市场化的浪潮,有的依旧壮怀激烈,有的却有些言不由衷,这一切,都在这124个访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谈着文学,谈着工资,谈着住房,谈身高和年龄,什么话题都有,就像拉家常,看似散漫,可是却在不经意中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它像日记,像随笔,似乎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只是记录,一切都在言中,也都在不言中。
比如,片中马原向余华强烈推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他说,去读读她的小说吧,就像在和她进行一场智力的搏斗,他说,她的小说太棒了,可是余华对此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的回答让马原有些失望:“我还是愿意去读爱伦坡。”
当马原终于将所有的计划访谈完成,并为中国文学留下了一份重要的第一手的资料之后,其播出要求却不知为何遭到了当时电视台的拒绝(也许在当时,对于文学的兴趣也已经越来越淡了吧)。现在那些录像带不知身在何处,只留下了一本文字记录的稿子,抚今追昔,遥想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真令人唏嘘感慨。
那个揚言要拿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原一度沉寂,现在,他重新拿起笔写小说,不论这部小说写得如何,这都是文学的胜利。
对得起人家叫我“马教授”
《新民周刊》:听说你准备住到西双版纳,在那儿买了房子?
马原:现在还不知道,他们做人才引进嘛,我也愿意把户口迁到乡下去。
《新民周刊》:为什么?是海口和西双版纳两边都住吗?
马原:现在户口还在上海,但是我已经放弃在上海了,只留着一套房子还没有卖掉。同济那边我也不去上班,我的年纪,离退休也没几年了。海南的水质比上海好很多,他们就说,最好的纯净水在海口。对我而言,水质好是第一位的。而西双版纳那边的水更好,当地每家都有蓄水池,喝的都是泉水,有水源从山上百年的古茶园流下来。
实际上洪峰被打的事差一点让我放弃田园梦。我跟洪峰一样都有这样的田园梦想,在海南想找没找到特别合适的地,这次去云南看洪峰的时候,就觉得云南特别好。想在那儿住。那边的地,不需要很多的钱,事实上,也和钱关系不大,他们县的宣传部长是我的粉丝,他对我说:“老师你要是能来,无论如何我都帮你,我觉得这也是为我们县的文化事业做点好事。”
《新民周刊》:计划离开上海,除了生病,是不是还有其它的失望?
马原:是。我写小说是很认真的,就像我讲课也很认真,如果我的学生不认真我就不肯讲,我不糊弄。我们有些同行,著名的教授,你问他:“备课不?”他会回答你:“备个屁,到课堂上再说”,我不会这样,我上两个课时要提前三天备课,因为我要重读一本书,还要做笔记,我这么备课学生还不认真,你说我什么感受?
我后来把同济《阅读大师》的课停了完全是因为这个原因,和我的病没有什么关系,是因为学生伤了我的心。好多学生考同济中文系是因为慕我的名而来,那时候我觉得我备课还有点意思,我当了12年的老师,我觉得我还挺对得起人家叫我马老师马教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