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文素质是人的重要素质,在人的生命实践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较为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运用技能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基础。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终身发展,需要根据语文素质形成的特点,采用基础训练、针对训练、形成训练、发展训练和综合训练等有效形式进行系统训练。在本文中,我重点对语文素质的针对训练进行探讨。
语文素质是由相对独立的,可以区分的一些小类构成的,诸如阅读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这些过程又是可以分开来完成的。在不断强调人本教育和综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我们把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技能特别地提出来,分阶段有重点地训练,以促进语言素质的快速形成与发展。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为语文素质的针对训练。
针对训练主要用于语用技能培养。人本教育按照语文技能形成和发展得线性过程来安排训练环节,主要包括感知、体验、操练、运用等要项。
一、感知
教学中教师把涵盖某一技能的语言文字(词语、文句、文段、整篇文章)特别地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看、听、读等方式对技能的外部形式获得直接的、清晰地认识。例如,教高尔基的《海燕》,学习象征手法,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学生讲什么是象征手法,让学生明确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如用火炬象征光明。然后明确告诉学生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由此引出对课文的研读,找出象征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观察课文如何使用语言,达成象征效果。通过接触课文让学生感受象征手法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具体形式。感知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把技能及其语言形式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辨识。任何技能,都必须通过具体的形式来表现,反之要真正地掌握技能,又必须从技能的外部表现形式的认识入手。感知是语用技能学习的第一步,学生只有对技能的呈现形式获得清晰地形象,才能准确理解,摹仿运用,学习才有目标,行为才有样板,才知道应该怎样做。教学的关键是需要处理好技能形式的定格与呈现,局部的观察和整体的观照。
二、体验
创设特定的情境,复现语用中的运思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一遍,让他们获得直觉经验。例如,要让学生学习“捡”和“拣”两个动词的用法,教师可以先把课桌上杂乱地放一些白色和红色粉笔,然后对学生提问:“把红色粉笔拣起来,把全部粉笔捡起来分别用哪个词?”学生通过这种形式获取直接的语用经验就是体验。体验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一些方式:
1、拟境体验
《海燕》写了海燕在空中由飞翔到飞舞的变化。“飞翔”和“飞舞”到底有什么区别,剪辑两个视频画面一放,学生清楚无疑。范仲淹用“衔远山,吞长江”写洞庭湖,写得生动。教学中教师不妨画一幅简图把“洞庭湖”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如何把景物生动地写出来。让学生对“衔”、“吞”二字的用法获得深刻的印象。
2、临场体验
朱自清写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它好,究竟好在哪里?让学生到花园一看,唤起学生的同感,写作经验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
3、随机体验
早读布置学习任务,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讽读《岳阳楼记》”,学生不解其意,于是教师即时引导学生查阅字典,弄清“讽读”的意思是抑扬顿挫地读。马上咿咿呀呀的声音响了起来。学生对“讽读”一次的理解,来自亲身的感受。而这种体验形式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教学中自然到来的。
三、操练
联系学生的生活,以生动地形式设计一些技能运用的模仿练习,引导学生在反复地演练中形成稳定的技能智力结构。学习《食物从何而来》,感知食物的定义(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体验到下定义的一般方法(属加种差),但要把这种方法化成学生自己的本领,需要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平时的生活经验,给身边的汽车、自行车下定义。开始时学生可能操作不熟练,定义不准确,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讨论来修改,逐步完善。技能需要在反复演练中定格和巩固,因而上述模仿练习还应该进一步由课内走向课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生动地形式进行。课后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以方凳、圆凳、条椅、竹椅、藤椅、轮椅、沙发等家用坐具作词条,运用课中所学的下定义的方法编一部《家用坐具小词典》。让学生在编写词典的过程中反复操练下定义的方法。操练是技能形成的重要环节,素质教育非常重视这种训练。
四、运用
捕捉语用时机,放手让学生带着技能到实际生活中去创造性运用,促使技能自然发展。素质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技能,而且还要把学生推上运用的轨道,让他们自主运用,让技能在用中发展,在用中提高。
1、择机语用
元旦拟新年献词,春节作对联,母亲节写信慰问母亲,清明节作诗凭吊先烈,教师节写贺卡,国庆节创作戏剧小品,联欢活动撰写串词,每周撰写国旗下讲话稿,运动会撰写各种讲稿等。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时机,创设相应的语用情境,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中发展技能。择机语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还保留着“教学”的痕迹。
2、随机语用
班级、学校各种臨时活动,家庭、社会各种庆典纪念活动,都涉及语言运用,让学生随遇随用,成为自然。随机语用,有一个技能的自然选择问题,严格地说,任何技能只有经过这种选择融入到自然语用之中,才能最终完成内化。随机语用,完全融于生活,没有丝毫教学的痕迹,在这一过程中,知识能力内化成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素质是由相对独立的,可以区分的一些小类构成的,诸如阅读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这些过程又是可以分开来完成的。在不断强调人本教育和综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我们把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技能特别地提出来,分阶段有重点地训练,以促进语言素质的快速形成与发展。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为语文素质的针对训练。
针对训练主要用于语用技能培养。人本教育按照语文技能形成和发展得线性过程来安排训练环节,主要包括感知、体验、操练、运用等要项。
一、感知
教学中教师把涵盖某一技能的语言文字(词语、文句、文段、整篇文章)特别地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看、听、读等方式对技能的外部形式获得直接的、清晰地认识。例如,教高尔基的《海燕》,学习象征手法,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学生讲什么是象征手法,让学生明确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如用火炬象征光明。然后明确告诉学生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由此引出对课文的研读,找出象征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观察课文如何使用语言,达成象征效果。通过接触课文让学生感受象征手法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具体形式。感知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把技能及其语言形式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辨识。任何技能,都必须通过具体的形式来表现,反之要真正地掌握技能,又必须从技能的外部表现形式的认识入手。感知是语用技能学习的第一步,学生只有对技能的呈现形式获得清晰地形象,才能准确理解,摹仿运用,学习才有目标,行为才有样板,才知道应该怎样做。教学的关键是需要处理好技能形式的定格与呈现,局部的观察和整体的观照。
二、体验
创设特定的情境,复现语用中的运思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一遍,让他们获得直觉经验。例如,要让学生学习“捡”和“拣”两个动词的用法,教师可以先把课桌上杂乱地放一些白色和红色粉笔,然后对学生提问:“把红色粉笔拣起来,把全部粉笔捡起来分别用哪个词?”学生通过这种形式获取直接的语用经验就是体验。体验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一些方式:
1、拟境体验
《海燕》写了海燕在空中由飞翔到飞舞的变化。“飞翔”和“飞舞”到底有什么区别,剪辑两个视频画面一放,学生清楚无疑。范仲淹用“衔远山,吞长江”写洞庭湖,写得生动。教学中教师不妨画一幅简图把“洞庭湖”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如何把景物生动地写出来。让学生对“衔”、“吞”二字的用法获得深刻的印象。
2、临场体验
朱自清写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它好,究竟好在哪里?让学生到花园一看,唤起学生的同感,写作经验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
3、随机体验
早读布置学习任务,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讽读《岳阳楼记》”,学生不解其意,于是教师即时引导学生查阅字典,弄清“讽读”的意思是抑扬顿挫地读。马上咿咿呀呀的声音响了起来。学生对“讽读”一次的理解,来自亲身的感受。而这种体验形式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教学中自然到来的。
三、操练
联系学生的生活,以生动地形式设计一些技能运用的模仿练习,引导学生在反复地演练中形成稳定的技能智力结构。学习《食物从何而来》,感知食物的定义(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体验到下定义的一般方法(属加种差),但要把这种方法化成学生自己的本领,需要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平时的生活经验,给身边的汽车、自行车下定义。开始时学生可能操作不熟练,定义不准确,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讨论来修改,逐步完善。技能需要在反复演练中定格和巩固,因而上述模仿练习还应该进一步由课内走向课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生动地形式进行。课后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以方凳、圆凳、条椅、竹椅、藤椅、轮椅、沙发等家用坐具作词条,运用课中所学的下定义的方法编一部《家用坐具小词典》。让学生在编写词典的过程中反复操练下定义的方法。操练是技能形成的重要环节,素质教育非常重视这种训练。
四、运用
捕捉语用时机,放手让学生带着技能到实际生活中去创造性运用,促使技能自然发展。素质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技能,而且还要把学生推上运用的轨道,让他们自主运用,让技能在用中发展,在用中提高。
1、择机语用
元旦拟新年献词,春节作对联,母亲节写信慰问母亲,清明节作诗凭吊先烈,教师节写贺卡,国庆节创作戏剧小品,联欢活动撰写串词,每周撰写国旗下讲话稿,运动会撰写各种讲稿等。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时机,创设相应的语用情境,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中发展技能。择机语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还保留着“教学”的痕迹。
2、随机语用
班级、学校各种臨时活动,家庭、社会各种庆典纪念活动,都涉及语言运用,让学生随遇随用,成为自然。随机语用,有一个技能的自然选择问题,严格地说,任何技能只有经过这种选择融入到自然语用之中,才能最终完成内化。随机语用,完全融于生活,没有丝毫教学的痕迹,在这一过程中,知识能力内化成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