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展露伤痕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ying97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痕文学”是特殊历史时期持续不过一年的写作潮流。当时的那些作品,如今看来在文学上并不具有长远的审美价值,但它们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轨迹中可长期保存并供参考的资料
  
  刘心武和卢新华两人至今还都保存着一张黑白照片。那是一张三人合影:左边是卢新华,中间是刘心武,右边是王亚平。卢、刘二人身着深色中山装,王亚平戎装。他们是“伤痕文学”的三个代表人物。
  1979年春,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第一届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活动,刘心武的《班主任》获第一名,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获第二名,卢新华的《伤痕》等多篇“伤痕文学”作品同时获奖。卢新华的作品,使那股文学潮流获得了一个最恰当的符号——“伤痕文学”。
  据刘心武回忆,在参加颁奖活动的过程中,他和卢新华、王亚平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那时他们还都没有自己的照相机,就一起走到北京崇文门外一家照相馆,拍下了那张照片。
  
  “伤痕文学”始于《班主任》
  
  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中公开发表得最早的一篇,正如《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卷中所说的:“‘伤痕文学’的第一次表露,也是实际上的宣言,应推刘心武(1942年生)1977年11月发表的《班主任》。”
  《班主任》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此做了这样一番介绍:书中的那位中学教师所讲的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戏剧性,但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几个互成对照的青年形象。一个是“四人帮”时期遗留下来的失足者,那位老师不顾同事们的怀疑,为他恢复名誉。但这个失足者倒不成问题,问题出在那个团支书思想受到蒙蔽,甚至比那个小捣蛋都不开窍;但她热情很高,而且动不动就天真地把自己看也没看过的文学作品斥为淫秽读物。相比之下,第三个学生就是个被肯定的人物了,在整个动乱期间,她的家庭环境保护了她的心灵健全,因为她家书橱里还继续放着托尔斯泰、歌德、茅盾和罗广斌的作品。
  刘心武创作《班主任》时已是北京人民出版社(现北京出版社)的编辑,此前他在北京十三中当了15年教师。他说,中学的生命体验是《班主任》的素材来源,而出版社的工作则为他提供了更加開阔的政治与社会视野,能更“近水楼台”地摸清当时文学复苏的可能性与征兆。
  刘心武在《我是刘心武》一书中回忆道,那时他正在出版社编辑一部小说,是两位农民创作的《大路歌》,内容是写农民修路的故事。当时的形势是,虽然1976年10月打倒了“四人帮”,但1977年2月“两报一刊”提出了“两个凡是”,这就决定了还得以阶级斗争为纲,也不能否定文化大革命。按照这个标准,小说里必须有阶级敌人搞破坏,可稿子里没有这样的场面。于是,刘心武特地跑到那个村子,跟作者一起编造阶级敌人搞破坏的故事,但怎么也编不圆。结果,这部书稿到头来没能发表。
  “编《大路歌》的失败,使我产生出弃瞎编、写真实的求变革的想法。”刘心武在书中写道。
  就这年夏天,刘心武开始在家中10平方米的小屋里创作《班主任》。为什么写这篇小说,据他说,这是出于对文化大革命的“积存已久的腹诽,其中集中体现对‘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强烈不满”。
  
  《班主任》是作者投稿,还是编辑部约稿
  
  这里存在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作为“伤痕文学”发端的《班主任》,到底是《人民文学》杂志社向刘心武约的稿,还是刘主动向杂志社投的稿?
  刘心武在《我是刘心武》一书的相关章节里对此没有做出直接说明,但他明确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编辑部从未向他约过这篇稿。“那是1977年,还在讲‘两个凡是’,真理标准大讨论还没开始,杂志社怎么可能向我约这样的稿呢?”他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反问道。
  他在书中回忆了当时他向编辑部投稿前的思想斗争:小说写完后,夜深人静时自己一读,心里直打鼓——这不是否定文化大革命嘛。他犹豫,这样的稿子能不能公开拿出去。在发表欲的支配下,刘心武鼓起勇气,一天下班后,他到东单邮局,打算把稿子寄给《人民文学》杂志。但工作人员查了信封里的东西后说,稿子不能夹寄信函,否则一律按信函收费。一气之下,刘心武没寄。从邮局出来,他骑车到中山公园,在偏僻的水榭的一角,取出稿子细读,竟被自己所写的文字感动,最后决定还是把它投出去。几天后,刘心武到另一家邮局把稿子寄了出去。
  和刘心武的说法不同,当时担任《人民文学》小说组负责人的涂光群说,“《班主任》这篇小说是编辑部向刘心武约的稿。”这位在文学界享有很高声望的老编辑,身着一身黑色中山装在家中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回忆: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7月21日、8月8日、9月19日,他几次讲话提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教育战线要拨乱反正。作为处在“潮头”刊物位置的《人民文学》,“闻风而动”。
  涂光群说,他们很想通过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反映科学、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要写这样的题材,首先得物色合适的作者。这时他们想到了刘心武。此前,刘心武给《人民文学》投过两次稿,虽都被退了稿,但编辑对他的写作潜能留下印象。考虑到刘心武比较熟悉学校生活,因此编辑部决定向他约一篇稿子。此后,一位编辑把编辑部的意图同刘心武说了。个把月后,刘心武就寄来了《班主任》。
  当事人说法不一,一时让人无从辨别。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班主任》发表时复杂和不明朗的政治环境。
  
  编辑部内的争论
  
  涂光群介绍,当时《人民文学》是三级审稿制度:责任编辑、小说组负责人、编辑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稿件最后在编辑部负责人那里定夺。个别重点稿件或把握不准的稿件送主编定夺。
  很快,编辑部内部对《班主任》这篇小说形成了两种意见。《班主任》的责任编辑崔道怡认为,小说暴露社会真实问题、社会阴暗面太尖锐,恐怕属于暴露文学,因此估计不太好发表。但作为小说组负责人的涂光群则认为,小说提出的问题深刻,而且很合时宜,应该发表。
  涂光群在当时《班主任》的稿签上写明自己的意见:第一,小说并不全是暴露社会阴暗面,而是通过那位张老师的形象写了生活的积极因素。张老师采取热情、正确的态度,治疗、帮助受“四人帮”毒害的孩子。第二,这是深一层地揭批“四人帮”,暴露他们的罪恶。这没有什么不可以,是正确、必要的。总之,它符合当前文教战线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优良传统的总精神,可以发表。
  涂光群回忆说,面对不同意见,当时编辑部的负责人刘剑青“没有把握”,于是把小说送给主编张光年定夺。
  张光年看完稿后,在一天下午,把编辑部三级审稿人一齐约到自己家中。涂光群现在仍清楚地记得张光年当时说的一句话:“不要怕尖锐,但是要准确。”就这样,小说顺利地发表在《人民文学》1977年11月期小说的头条位置。
  
  《人民文学》放过的和抓住的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发表于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笔会》版的《伤痕》,也曾把稿子投给《人民文学》,但被退稿了。
  据卢新华撰文回忆,《伤痕》最初问世的园地,是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墙报。当时,卢新华刚刚进校才个把月。班委会要出一期墙报,要求每人准备一份墙报稿。《伤痕》就是卢新华为墙报“应差”而做的。
  卢新华说,小说写完后,他感觉很好,但个别老师和少数同学看过后却不以为然,向他提出了一大堆理论质疑。卢新华十分灰心,将稿子锁进了抽屉。这时,墙报主编来催稿。卢新华本想重写一篇,但就是写不下去,最后还是把《伤痕》交了出去。
其他文献
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人民日报社时,特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在线与网友进行交流时说:“平时我上网,一是想看一看国内外新闻;二是想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关心些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这是以权威的身份肯定了网络对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手段的进步通常会对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产生较大影响。比如,印刷术在欧洲的普及对现代民
东方航空云南分公司机长集体“罢飞”事件,折射出“飞人”们的诉求难以实现——比如,希望自由跳槽时遭遇的天价赔偿。但在共性背后,云南分公司飞行员的个人境遇也暴露出来:他们自嘲为“云南猪”,在恶劣的天气和强紫外线照射下飞行。与同行相比,这些飞行员的待遇有较大差距,而公司间的“并购后遗症”也在影响他们的生活    这次真的是“狼来了”,但乘客们不再信任曾经说谎的人。  2008年4月14日,乘坐东航“MU
陈水扁是台湾第一个被收押的前领导人,或许也将是第一个被判刑的前领导人。因之而来的兴奋或失落,都预示台湾民主与法治已经有了改变的契机。    编号2630,这是陈水扁的新代号。在台北看守所内108小时的绝食,让他整整瘦了4公斤。11月17日上午,在台湾板桥县立医院,面对医护人员的询问,躺在病榻上的他稍微犹豫了一下,随即同意让生理盐水、葡萄糖先后注入他的体内。接下来,他将在外设铁栅栏和门锁的戒护病房内
专访北京奥运开闭幕式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师  “现代艺术也可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东西”    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招标期间,蔡国强夹在张艺谋、陈凯歌、李安等众多大牌导演之间,陈述自己的设计方案。与其他人的导演身份不同,参与奥运会之前,蔡国强的身份是一位旅居海外多年的独立艺术家。  他的作品以火药爆破闻名,曾为上海APEC会议等许多世界级大型活动设计焰火,作品还被众多顶级博物馆收藏,拍卖创千万高价。  
直立行走让我们节省了更多的能量,但也给我们带来了背痛、膝关节痛和分娩痛苦等等麻烦  人类的祖先为什么放弃四肢着地,而选择直立行走?研究人员最新给出的答案是节省能量。这样的解释似乎过于简单,不过你可不要小看省下来的那点力气,科学家们说,在当时的自然环境下,那很可能就意味着谁能够生存,谁将被淘汰。  不仅如此,为了“站起来”,我们的祖先可以说是“不惜代价”,以至今天我们还不得不为此埋单——饱尝足痛膝伤
回首2008年,可谓大事不断:一方面,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了6月底的瓮安事件、8月的三聚氰胺事件、10月以来的各地出租车罢运潮。当然,更大的事件是中国经济出现明显衰退迹象,自11月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劲措施,试图刺激经济增长。  在所有這些事件中,政府都是主角。政府做了很多事情,政府享受了荣耀,同时也面临考验。但如果稍加分析就会看出,这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传统中国,在
为了在油耗、罚款和过路费挤占的利润空间中争取15块钱,纪振峰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时间挂了倒档。收费员刘爱民之死只是一个偶然,但司机、收费站与交通执法部门之间微妙  的权力关系,却是典型的中国式公路故事    加速,左拐,减速。永馆路沾化收费站三车道。  原本打算高速通过四车道的鲁M27772终于停下来,车头对齐第三收费亭。3月17日7点46分,收费站四中队队长刘爱民,从四号安全岛走到鲁M27772车后
中医又一次面临考验。    从最初鲁迅批判它为“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开始(更远还可以追溯到1879年浙江儒学保守派人士俞樾先生发表《废医论》),一个世纪以来,中医接受了数次大批判。但这一次与前数次大不同:它发生在西医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中医全面萎缩的大背景之下;并且由于张公耀等人在网络上征求签名,要求中医彻底退出医疗体系,因而在普通大众中掀起了空前激烈的争论。而前几次,争论基本上只限于思想界、医学界和
“在人口问题上,任何失误都将给中国带来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已经成为基本国策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再一次成为焦点。一个月以来,关于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讨论和争议,变得越发激烈。  2月28日,路透社报道,“中国将渐进式地改变独生子女政策”,并正进行“认真而负责任的研究”。29日,包括《纽约时报》和《卫报》在内的美英多家主流媒体都报道了这一说法。  3月2日,中国官方否认废除“一胎政
第二次朝鲜半岛南北峰会必须是一次“解决问题”的会晤,才能担待起人们对它的期望。    10月2日,将是朝鲜半岛的一个大日子。时隔7年以后,朝鲜和韩国首脑将再次聚首平壤。这一次峰会的两位主角,北边仍是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而南边已经换成任期只剩下三个月的韩国总统卢武铉。  与金大中访问平壤时乘坐总统专机直达平壤不一样,卢武铉这次将乘坐汽车穿越“三八线”,从陆路进入朝鲜。他将成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