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蛋白家族20A和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蛋白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we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驱动蛋白家族20A(KIF20A)和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EG-1)与原发性肝癌(PL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11年2月~2019年8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69例PLC、33例肝硬化和17例正常肝组织中KIF20A和AEG-1表达,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KIF20A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与P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8%(1/17)、33.33%(11/33)、73.91%(51/69),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635、26.407、15.422,P<0.05),KIF20A表达水平与PLC血管浸润和TNM分期明显相关(t=6.067、7.753,P<0.05);AEG-1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与P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76%(2/17)、42.42%(14/33)、72.46%(50/69),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847、21.022、8.618,P<0.05),AEG-1表达水平与PLC血管浸润、肿瘤大小、TNM分期明显相关(t= 4.804、6.355、6.355,P<0.05)。

结论

检测KIF20A和AEG-1有助于评估PLC患者病情。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888-3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表达及对细胞恶性表型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4月白求恩医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68例ESCC和癌旁组织,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ESCC和癌旁组织以及细胞中miR-888-3p表达,将抗miR-NC、抗miR-888-3p转入细胞,分别记为抑制miR-NC组、抑制miR-888-3p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221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8年9月期间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和相应的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R-221的表达水平。在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建立miR-221沉默细胞株(miR-221沉默组)和对照细胞株(
目的观察混合性谱系激酶-1(MLK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特点,探讨MLK1对胃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并分析其与患者基本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在Oncomine数据库中的376个分析中检索MLK1的分布,在20个涉及胃癌的分析中研究MLK1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差异性表达;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数据库中,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875例胃癌患者组织中的MLK1的mRNA
期刊
历经百余年的探索,胃外科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实验研究不断深入。胃癌、胃间质瘤作为胃外科实验研究的热点话题,围绕其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尤其近年来黏膜微生态、肿瘤干细胞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另外,随着微创外科的逐步开展,国际区域合作的大宗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为胃外科疾病的标准化手术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支持。同时在分子医学、精准医学的推动下,疾病分子分型的完善、新治疗靶点的探
目的探讨WW域结合蛋白2(WBP2)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015年6月到2018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集正常脑胶质和脑胶质瘤组织5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脑胶质和胶质瘤组织中WBP2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WBP2短发卡RNA(shRNA)和对照shRNA慢病毒感染U251脑胶质瘤细胞株,建立WBP2沉默和对照细胞株,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
目的探讨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和Krüppel样因子4(KLF4)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NSCLC临床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9年9月金华市中心医院磐安分院和金华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归档病历中资料完整的94例NSCLC组织标本,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化疗或靶向免疫治疗,同时另取距离癌组织边缘5 cm非肿瘤组织石蜡标本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损伤(PNI)后再生和修复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体重为200~22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64只(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采购:维通利华),制备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电刺激治疗12周,对照组不予治疗;采用坐骨神经电生理、神经行为学和透射电镜等评估电刺激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和功能恢复情况。两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结果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
目的探讨FOS样抗原1(FOSL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Ⅲ科292例(观察组)新诊断胃癌患者和215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资料,外周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FOSL1不同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FOSL1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使用χ2检验
目的观察马来酸噻吗洛尔对体外培养的血管瘤内皮细胞(HemEC)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来源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6月6例患儿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血管瘤组织标本,其中女4例,男2例,年龄范围为1.5~6.0个月,体重3.2~7.4 kg。分离并培养HemEC。实验分为实验组(HemEC组)、空白对照组。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相关抗原因子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D31在Hem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