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女:崇尚自然,呵护童心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20032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档案]
  湘女,本名陈约红。湖南长沙人。幼时随父母来到云南,在云南红河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多年。1983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现为云南昆明《滇池》文学月刊副编审,总编室主任。云南省作协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散文》《美文》等省内外刊物发表散文、小说、儿童文学、电视文学若干。曾获首届“冰心文学奖”散文奖,云南省政府文学、影视作品奖及全国电视节目奖等奖项。
  
  [作品选读]
  
  会飞的孩子
  湘 女
  怒江的“怒”果然名不虚传,只见那江水像是受不了两岸危崖的夹击,怒气冲冲从上游奔涌而来,在狭窄险峻的河道里横冲直撞,激起的波涛如风吼雷鸣,震得山谷轰轰作响。
  一条同样狭窄险峻的公路与咆哮的江流平行,颠颠簸簸通往峡谷深处。深邃逼仄的险峰陡崖,组成了一座巨大的、变幻无穷的宫殿,奇诡,壮美,因了冰雪的滋润而格外清新亮丽,又因了山花的点缀而芬芳浓郁。嵯峨山岩间,铺盖着浓厚的绿阴。高山深壑的立体地形,造就了怒江两岸明显的垂直气候。在你目光所及的垂直空间里,从海拔700余米的炎热江滩,到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竟然汇聚了北半球从南亚热带到高山苔原带的各种气候带的土壤和植被,红红绿绿,深深浅浅,将长长的峡谷装点得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不时碰到几个穿敞襟宽胸,长过膝盖的麻布长裳,打着绑腿,腰扎麻绳或藤条缠成的腰带,身背弩弓和箭袋的怒族男子,雄赳赳走在山路上,神情温良而又充满了戒备。
  与怒江同名的怒族,是怒江大峡谷最古老的少数民族。有史料记载他们为“弩人”或“怒人”,称他们“男子红藤勒首,披发,红帛为裤而跣足;妇人则结麻于腰,采黄连为生,茹毛饮血……”这些充满鄙夷的文字说的是过去的情形,这个温和的民族在并不遥远的年代,还处于很原始的生存状态。初始的文明之光,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才渐渐照耀到这里的。
  公路上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汽车如同在跳摇滚,颠得人无法坐稳。我下了车,沿着公路慢慢走去。这时看到江对岸有个孩子的淡灰色小身影,在蓬勃的树丛中时隐时现。开初并没怎么在意,后来发觉他一直在向我招手。因隔着怒江,加上江涛的喧哗,根本听不清他在喊什么,我也朝他友好地挥挥手,依旧走我的路。通的一声,一支竹箭飞来,就钉在我跟前一棵小树干上。那孩子拼命摇晃着手中的弩弓,示意我停下。
  我才站住脚,就听一阵稀里哗啦的滚动声,无数石块从天而降,几乎就贴着我的鼻尖飞落进大江,溅起大片大片的浪花。
  好险。这条路上,常常有悬石滚落,原来只是听说过,没想到真遇上了,我感激地望着对岸的孩子,却惊讶地发现他竟双脚离地,高悬在空中。他在飞?千真万确,他是在飞!
  只见他张开双臂,像鸟儿扑扇翅膀一样向我飞来,眨眼功夫,他就飞过了惊涛滚滚的江面,飘然落地,脸红红地站在了我面前。
  他的飞翔其实很简单,那宽阔粗犷的江面上,悬着一座“桥”,那是一根钢丝溜索,纤细得很容易被忽略。他在腰间系了一道绳,整个人悬空,难怪我感觉他是“飞”过来的了。
  这是个怒族孩子,叫阿江,才12岁。他要去上学,小学校就在河对面的石崖上。
  滚石,溜索,阿江让我见识了大峡谷的惊险。看着那还在微微颤动的,比大拇指粗不了多少的溜索,我称赞他的勇敢,他天真地笑笑,说,不会过溜的人,算不上怒江人。
  怒江峡谷两岸壁立,水流湍急,雨季河水猛涨,船和竹筏都难以渡江。于是,各式各样的索桥就成了这里特有的渡江工具。村寨较集中,江面较宽阔的地方,有铁链、藤条铺的索桥,有的可以长数十、上百米,窄一点的江面或箐沟上也有“桥”。弯下一棵竹子,是颤悠悠的竹桥;搭上一截树干,是陡立立的独木桥;甚至一根游荡的藤条,也能将人送过深汊沟壑。
  怒江的各类桥中,最简单的就是溜索。
  阿江在一支竹箭上拴了一根细藤条,端起木弩,瞄了瞄对岸,嘣地射出去,那竹箭带着细藤,飞到了对岸,一条细线就连接起了怒江两岸。阿江说,只要在那细藤尾端拴上结实的粗藤绳,慢慢拖过对岸,然后将两头固定在两岸牢固的木溜柱上,再用木棍绞紧藤绳,就成溜索了。
  过溜时,用一根同样结实的绳子,一头兜住过溜人的臀和腰,另一头拴在已先安放好的滑轮钩上,然后双脚一点,整个人就悬空而起,仅靠着腰间那点牵挂,就可以从翻滚怒吼的江面上空飞掠而过。
  怒江的男女老少都敢在江面上溜来飞去,八九岁的孩子就会过溜。妇女们还能带上孩子,或背着山羊、肥猪过河。牛、马也习惯乖乖地让人拴好,从空中溜过。
  逢年过节,溜索成了游戏的工具,你溜过来,我溜过去,欢声笑语飘荡江面,别有风趣。
  阿江说,过去的溜索是藤条或竹篾做的,一块普通的栎木或竹片做溜板,过溜时,人们带上一筒水,一边溜,一边往溜索上洒水增加滑润,溜起来更顺利。
  阿江要我过江去看看他的学校。看着那晃荡的溜索,我心里就直发怵。实在没胆量将自己拴挂到那根孤悬颤抖的溜索上去。
  阿江揪着溜索使劲摇晃着说,不怕,这钢丝索很牢,不会掉下去的。
  对岸一群孩子也在鼓动我,喊叫声盖过了波涛声。我鼓起勇气抓住溜索,闭上了眼睛。
  一只小手紧紧地拉住了我,睁眼一看,原来阿江用结实的绳子将我同他捆在一起,要带着我一起过江呢!他试了试绳子,双脚用力一点,笑嘻嘻地叫了一声:“飞喽——”
  身子倏地悬空,耳畔一阵风声飕飕,哇,真的飞起来啦!汹涌的江水在脚下奔腾,高旷的蓝天在头上旋转,吊在半空中的感觉一点也不可怕。我学着阿江,大胆地张开双臂,在一刹那变成了一只飞越怒江的大鸟。
  嗨,飞翔,原来这么容易,这么爽快啊!
  飘飘悠悠就落了地,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竟是从那根细细的溜索上“飞”过来的。
  孩子们并不在意我的惊叹,他们嬉闹着,好玩地攀上溜索,像一只只小燕子,在江面上飞来飞去,毫无惧色。
  学校背靠险峰,临江而筑,两幢小木屋悬乎乎耸立在一座山崖上。没有校园,一块巨石耀武扬威地嵌在两幢木屋中央。将仅有的一点儿空地塞得满满当当。那是飞来石,一个孩子告诉我。一个雨夜,在电闪雷鸣中,这块巨石从三千多米高的悬崖上“飞”下来,恰好就落在两屋当中。当时屋里还睡着老师呢,以为发生了地震,忙打开门一个神气活现的庞然大物就紧堵在门旁,老师们惊出了一身冷汗:倘若这家伙稍落偏一点,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谁也无法撼动这块巨石,只好任由它霸占、挤兑着孩子们活动的空间。于是,孩子们唯一的乐趣,就只有在空中飞来飞去了。
  站在学校就能看到江对岸山坡上的怒族村子,零零星星散落在山坡上的木板房或竹篱笆房,每一间都用几十根木柱撑起,离地面好几米高,人称“千脚竹楼”。
  阿江和他的小伙伴们,每天一早就要飞过江来,上课做作业,自己做饭吃。傍晚再飞回去,伴着火塘,枕着江涛入梦。我想,会飞的孩子,做的一定尽是飞翔的梦,在梦中,他们一定都飞得更高更高,更远更远……
  (选自《大峡谷撷趣》)
  
  背箩里的老虎
  湘 女
  一个人已经采了好多菌子了,可还舍不得下山。
  他看着前面还有一片菌子闪烁着,忙跑了过去,它们又出现在更远的地方,他又跑,可它们又在前面,就像在沙漠里看到海市蜃楼一样,怎么也走不到跟前。
  山风很凉,这个人一点也不感觉冷,只是盯着那片菌子往林子深处走。
  走着走着,菌子不见了,他看见地上摆着许多小金杯,每一只杯子里都盛着亮晶晶的汁液,弥漫着一股浓烈的酒香。
  “谁在这里摆了那么多酒啊?”
  他四下里看看,没有一个人影。
  这么多美酒,逗引得他心痒痒的。他端起一杯喝下去,喉咙里像滚下一块火炭,浑身烘烘烘地燃烧起来。他又喝了一杯,眼前冒出了朵朵金花,再喝,脑袋就晕乎乎的了。
  他记不清自己喝了多少杯,只觉得嘴里流淌过杜鹃花香,鸡蛋果香,猕猴桃香,还有各种菌子香……好像有个粗枝大叶的人,把这山上的菌子呀,山花野果呀,草根树叶呀,一股脑儿酿在一起,酿出了一锅异香扑鼻的酒。
  他喝着喝着,嘴里开始有些苦涩,眼睛也模糊起来,周围五光十色,红红白白的菌子成堆成簇,比蚂蚁还多,揭开一片苔藓,翻动一块石头,也有许多菌子在挤来挤去。
  他不停地捡,又不停地往背箩里扔,只觉得背上越来越沉,似乎装得很满很满。
  这时,有个什么东西在他肩头拍了一下,他顺手一摸,顿时魂飞魄散,那分明是一只野兽爪子,毛茸茸,肉乎乎。眼睛一斜,他便看到了黄黄的长毛,厚厚的脚垫,弯钩似的爪爪……
  老虎?
  他身后有一只老虎,而且就在他的背箩里,难怪那背箩死沉死沉,原来钻进那么个大家伙啊!
  他像被雷打了似的,直挺挺地站着。身子僵得像一块石头。
  四周静得可怕。
  背箩似乎动了一下,他不敢回头,因为他听说过,老虎啊豹子啊狼啊熊啊这样的野兽,总是先把爪子搭在你的肩膀上,等你一回头,它就趁机咬住你的喉咙,使劲一甩,将猎物甩在背上,驮回窝里慢慢吃掉。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自己被老虎撕碎的惨状,那眼泪就一串串顺着脸颊流。
  好半天过去了,老虎毫无动静,那支爪子始终没有缩回去。
  他绝望地站着,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他听到一阵说笑声,那是一群采菌子的人,
  他喊着:“救命……”
  那声音卡在嗓子眼里,成了一种奇怪的嘶嘶啦啦声。
  他试着战战兢兢挪了挪脚,那脚却像石头做的,纹丝不动。这时那只爪子抖了抖,唰地抽了回去,他的肩头轻松了些。
  人却还是僵硬地站立着。
  那几个采菌子的人看到他了,惊讶地走拢来。喊他,他不回答,推他,他一动不动。
  只是一双大眼瞪得滚圆,眼里尽是泪。
  那些人有些慌了,不知他中了什么邪,忙七手八脚将他放平在地上,捏的捏手,搓的搓脚,掐的掐人中,拍的拍胸膛,好容易那硬邦邦的身体软和了,人也才缓过气来,嘴里像含了个核桃,呜噜呜噜说:“虎……虎……”
  人们从他的背箩里,倒出一堆堆土坷垃和小石块,地上,还有一大支虎掌菌,金黄金黄,毛茸茸的,就像一只真的老虎爪子。
  (选自《神秘的菌子山》)
  
  [超级链接]
  湘女的创作感悟
  我爱孩子,也爱文学,我爱自然,更爱美,这些爱的元素组合,促成了我的儿童文学创作。我力图用这样的创作,来表达我对儿童,对生活,对生命,对这个世界的种种感悟和思索。
  我从小就有着强烈的漂泊感,在湖南人眼里,我是云南人,曾有人称我“蛮子”,还好奇地问我来自云南的哪个少数民族部落;在云南人眼里,我是湖南人,许多人喜欢叫我“湘女”还认为我应该懂得湘绣和湘菜。
  湘江在我的记忆里模糊而遥远,我乐意做云南人。这片神奇美丽的高原在我心里播撒了求真爱美的种子,我为她的古老神秘而震撼,为她的壮美旖旎而陶醉,更为生活在她怀抱里那些勇敢质朴,目光干净的边地孩子而感动……
  崇尚自然,勇对苦难,呵护童心,是我创作儿童文学的基点。
  但愿所有的美丽与真诚,能够温暖儿童的心灵世界,传递生命意识和爱的情怀。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可恢复功能的装配式钢结构梁柱节点,该节点由带悬臂梁段的圆钢管柱、中间工字形梁段、翼缘连接盖板、L形板及高强螺栓群组成。通过控制翼缘连接盖板的厚度、盖板中
在这个互联网席卷全球的经济时代,网络的发展,对实体的冲击会越来越大,导致实体店纷纷关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发展是机遇,但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在新常态下,要推动互联
市场部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媒体上,花了大价钱大力气投放广告,往往收效甚微。原因有二,一是媒体覆盖人群广泛,很多媒体的用户并不是品牌的真正用户;二是转化环节过长,在网络上看
目的 用病原学方法了解我国高危人群是否有生殖支原体感染及其频率 ,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取性病患者及性罪错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 ,接种在SP 4培养基作分离培养 ,符
随着"共享书店"的出现,公共图书馆与书店的行业边界渐趋模糊,在公共图书馆界不断探索转型发展路径之时,文章提出应借鉴"共享书店"的场景化阅读体验和复合文化空间功能,揭示并
摘要 介绍了豫东夏播高油酸花生规范化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精细选种、种子处理、及时抢播、土肥水管理、化控、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防止机械混杂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高油酸花生;夏播;规范化;栽培技术;豫东  中图分类号 S565.2.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4-0029-01  高油酸花生具有营养价值高、耐储藏等特点,其油酸与橄榄油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马铃薯不同播种密度的产量效应,并建立播种密度和马铃薯产量关系的函数模型,以确定兴佳2号的适宜播种密度。结果表明,播种密度为6.395万株/hm^2
摘要为研究小分子诱导制剂在露地甘蓝上的应用效果,探明最佳施用方法,开展了不同施肥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小分子诱导制剂具有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逆性、提高产量的作用。定植时用小分子诱导制剂300倍液蘸根 定植后喷施小分子诱导制剂300倍液3次(间隔10~15d喷施1次),肥效持续时间长,增产幅度达到21.21%。  关键词 甘蓝;小分子诱导制剂;产量  中图分类号 S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摘要 为了探索玉米新品种增产潜力,优化旱作区玉米种植结构,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引进的 10个玉米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榆中县石头沟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以全膜双垄沟播为种植模式的条件下,参试品种中单909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及抗性表现较为理想,产量表现最为突出,为10 401.52 kg/hm2,较对照金凯3号增产1 255.06 kg/hm2,增产率为1
【正】郴发[2012]15号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市属以上企事业各单位:现将《郴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