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与默读辨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何时,朗读成为语文课的标志,要是不能随时听到琅琅读书声,便不是好课;要是没有琅琅读书声,便是失败课。在一次赛课现场,参赛的老师上的是雪莱的《致云雀》。这是第一次入选教材的一篇非常优美的抒情诗,可不仅篇幅很长,而且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丰富灵动,要用一堂课来进行教学,如何驾驭显然是难题。一路听下来,课堂上朗读声不断,但琅琅书声似乎显得有些空洞,执教者们都似乎不屑去解读文本。有的范读听来很煽情,可仔细听会发现,教者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诗歌,因为动情点实在离得很远。其中,有一堂课却很朴素,执教者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默读课文,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读懂了全诗,可整课堂朗读声寥寥,结果被评为最后一名,而朗读最有气势的两个执教者被评为一等奖。笔者不由得发出感叹:学生读没有读懂文本并非要义,谁的嗓门有威势,谁才是成功者。
  课文要朗读,怎么说也无可厚非,可如果把有没有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似乎显得有些奇怪。情感体验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独立思想的生成,才是阅读课堂的核心价值标准。可培养学生情感和思维等语文核心素养,决非朗读即能解决的。
  苏霍姆宁斯基说过:“学会阅读,就掌握了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什么叫学会阅读?就是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读,读思结合。”“边读边思考”是以读促思考,“边思考边读”是以思考促读,“读思结合”是基本的阅读方法。可“读”并非只有朗读,读思结合的最佳方法恰恰不是朗读,而是默读,因为思维停止了,读就结束了。不仅如此,默读是体验最深刻、想象最活跃的读法。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基本上都采用默读的方法,极少有人是将整部名著朗读完的。事实上,阅读素养浓厚者都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热闹的朗读养成学生有口无心的读书恶习,而深厚的语文素养更是无从积淀。
  朗读是可培养语感,也可促进思考,可是朗读也可落后于思考,甚至停止思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读百遍”并非一定指朗读,有的学生有口无心地背诵高考篇目,背诵效果极差而且容易遗忘。严格地讲,朗读是有表情地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可一味强调朗读,翻来覆去地朗读,教师自己也觉得无聊吧?朗读泛滥只能是课堂形式上的热闹,可效果不尽如人意。只有自觉追求的朗读,才是理解的唯一方法。可即便如此,朗读也并非最佳的理解方式,更不是唯一的理解方式。
  热闹必肤浅,急迫必浮躁,语文课的荒谬无所不用其极,不少以朗读为线索的课被追捧,甚至成为一种结构模式。朗读课也点缀问题(或称“启发”),往往是问题摆出后,让学生朗读指定段落,接着立即请学生回答,或者立即进行组织小组讨论。一读即知道答案(即从原文中找出答案),问题内含的思维和情感都必然很肤浅;问题往往内含着较复杂的思维,学生必然会可能答不出。面对复杂的问题,立即讨论也显得十分唐突,因为没有充分独立的思考,讨论必然会流于形式。总之,任何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必须充分研读(即默读),安静地边研读边探究,边探究边研读,是深度课堂最基本的特点。真正有价值的思维,是进入文本的角色体验,唯有默读才能抵达,但它却与朗读无缘。不少年轻的语文教师因无法忍受研读思索的寂静,片刻不停地制造各种形式的热闹,这些形式,甚至成为许多优质课的评判标准。
  对于含蓄凝练的文本,非含英咀华而不能透彻理解,非想象飞驰就没有审美,只有默读,才具有咀嚼和想象的功效。对于“心骛八极,神游万里”的再创作,非默读而不能进行。例如教学古代诗歌,诵读是必须的方法,可要进入再创作的深度审美,将极精炼的诗句化为色彩缤纷的画面,特别是将其中的关键词泡开化为美好的图景,除了默读及用文字赏析,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简洁深刻的课堂是将思维和情感聚焦于一点,打一口深井,让文本的美凝聚成清泉,汹涌而出。这样的课堂才是想象和情感的开发,才是对天赋的探索和发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看似极简单的听觉形象,作者顺手拈来,可如果理解作者的心境,甚至经历和修养,寻常的字眼就不那么简单,它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幽静,反映诗人内心的宁静,而且“吠”声也内涵丰富,“鸣”叫也显得格外悠长深远,在默读中,学生自我也会融入此景此情,感受到隐逸文化的氛围。我们除了以宁静的心态从容地研读,还有什么办法能抵达作者的远方呢?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学过许多经典诗歌,也能背诵不少,可学生拥有的古代诗歌素养有多少呢?这确实值得我们深入的反思:是谁剥夺了学生品读诗歌的权利?我们是否用肤浅的朗读和以讲代读禁锢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再如小说阅读。选入教材的小说都是经典,同样需要以默读发展情感和想象力,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小说以细节描写塑造人物,更需要想象进入情境,进而扮演人物,与人物融为一体,还有更能呼唤生命经验、更能重塑生命的阅读么?严格地讲,小说只适合于素读,不仅因为其篇幅长,更因为默读才能最充分地调动想象,最深刻地体验人物的际遇,从而进入再创作的审美境界。不仅如此,无论怎样精细的描写,小说都只能是蒙太奇式的展现生活,这就为想象留下充足的空间,唯有默读才可能用再创作去填补空隙,把自我经验融入到字里行间中,让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总之,无论什么文本,培养学生默读和品读的习惯,才能最有效地抵达读者经验和作者的远方,获得深刻的审美愉悦,使学生情感得到很好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朗读由于时间限制、声音干扰等原因,学生的理解比较肤浅,即便是能進入审美状态,也是很肤浅的。最令人痛心的是,滥用朗读,以朗读取代阅读,完全不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学生逐渐养成有口无心的恶习,审美力得不到开发,想象受到禁锢,导致语文课彻底失去了自己初心。
  朗读不只是一种阅读方法,更是一种阅读修养,它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必须进行训练和培养。朗读时语速的从容舒缓,语调的深沉饱满,重音的沉滞厚重,声情的自然融合等,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并以审美趣味的培养为目标。如果文本非常适合朗读,就应有专门的朗读课,重点在于如何让声音准确地传达文本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从对朗读的要求看,我们应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体验和深刻理解后才宜进行朗读训练,否则朗读就与审美无缘。有了朗读修养,朗读就成为需要,只要读到美的文字,自然会产生朗读的冲动。反观现实,有多少学生喜爱朗读,学生朗读要么有口无心,要么感情做作,跟文本的内在情感呈现出一种疏离状态。
  默读既是含英咀华的再创作,就可发展为评论写作。默读唤醒学生的人生经验,抵达作者的远方,读出自我,就有了表达自我的愿望,阅读评论的动机也就产生了。写作阅读评论是体验和思维的深入发展,是深度阅读的重大策略。长期以来,阅读与写作无缘,学生笔记往往是老师的录音机,教师把嚼烂的东西贩卖给学生,学生怎么能记出素养和能力呢?听不出阅读能力,只有读和写才能培养阅读能力,这些道理我们不是不懂。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在默读中探究文本,用笔表达探索的成果,写成阅读评论,阅读的真理就如此简单明了,所有语文教学的问题就能得到根本解决。
  由此可知,阅读课堂上,学生的注意有四种层级:听课——朗读——默读——写作(评论)。听课与阅读能力无缘,朗读滥用有害无益,只有默读才能读思结合,写作评论是默读的成果表达,也是最深刻的阅读。
  [作者通联:重庆万州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企业生命周期的传统理论与塑造可持续竞争力存有矛盾.但是在企业生命周期模糊边界上塑造企业持续竞争力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因而,应针对目标模糊边界、战略模糊边界、方向模
在信息社会中,业务流程的发展必然导致自我控制成为新的业务流程特征,面对这一条件,传统企业强制性的内部控制已经不能适应,因此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进行新的发展.
面临着化学学科在中考中分值下降这一挑战,如何让学生保持一颗热爱化学的心,让化学能够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这是我们一线化学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灵活运用
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中有两种基本图形:“A”型图和“X”型图.它们都是由DE//BC而构成比例线段。在解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浅谈了相似三角形中的“A”型图和“X”型图在解
经典著作的品读和赏析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拓展学
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本,根据地方医药经济特色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开展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学服务三领域的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规划的培养。学生的培养更有针对性
英语是国际交流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使用好英语能够促进世界的交流和发展。因此,有必要重视高校的英语教学,并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水平。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各大高
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所公立小学。有一名老师被分配到附近大医院里帮助住院的孩童。她的工作是帮病童补习在校作业。这样,孩子痊愈返校后,课程才不至于落后太多。
利用学生最常用的学习工具——三角板来探究数学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乐趣,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可以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究过程,发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