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dfafsf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之前在路口摆茶摊,免费招待过往行人,把茶客讲的故事积累整理下来,就成了《聊斋志异》的写作素材。广泛的搜集素材,才能文思泉涌,就是蒲松龄留给我们的写作启示。我从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有向生活要素材、向阅读要素材、向教材要素材。
  一、素材来自于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为没有鲜活的材料可写。写作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向课外,学会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学会接触课外生活,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学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是观察生活。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只有源于细心的观察、冷静的思考、合理的联想或想象,才能让写作内容真实、理智而生动。
  再次就是体验生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校园生活单调乏味,这也是造成学生写作烦恼的客观原因。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阅历,不如说是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敏感地体验生活,并养成体验生活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创造素材,在参与过程中用心感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是利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作为老师要想让学生写作时没有“囊中无米”的尴尬,要指导同学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因为生活是创作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
  我指导学生开展的活动有班级活动(主题班会、手抄报、能力大赛),体育比赛(跳绳、跑步、跳远、拔河),语文活动(演讲比赛、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还鼓励学生在家体验生活,如母亲节,布置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学做一道菜等;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到街道进行环保宣传。在各种活动中将所获得的素材储藏在自己的脑海。当写作时,就能从丰富多彩的素材中选取合适的材料,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二、素材来自于阅读
  积累素材除了生活渠道之外,还有阅读途径。作为老师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奠定作文创作基础。引导学生除了阅读课本之外,要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在读书中不断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并不断积累,一个好词、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一个优美句子、一个精彩片段、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都可以成为学生积累的素材。而古今中外名著,内容包罗万千,欣赏价值大,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我们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读。在课外阅读时不光要把碰到的有价值的、写得精彩的名篇佳段,存入作文材料库,在闲着的时候朗读或背诵。这样,能逐步改造我们的语言,提高作文素质对一些精彩的片断,要转述下来或记录下来,以便日后温习。如《红楼梦》中生动的人物形象,《水浒传》中典型的景物描写,《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舌战群儒”“隆中对”等精彩的经典故事。
  如果学生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读名著,还可以引导他们看看随手就能拿到的报纸、杂志,它们不光是阅读库也是信息库,是我们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多读,能陶冶我们的性情,能培养我们高尚的道德品格,能拓宽我们的思路,能弥补我们生活的缺陷,能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效地观察生活、了解世界,还能扩大我们搜集积累材料的空间,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日常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每节课开始五分钟有个“文化快餐”,主要是讲时事新闻:中午有个“文化中餐”,由一位同学朗诵美文,其他同学从内容结构等角度进行赏析;每周举行一次读书推介会,一周确定一个主题,同学们阅读书刊,并把自己觉得优秀的篇目推荐给小组同学阅读,小组成员再从中选好的文章或书刊推荐给大家,而且要讲推荐的理由。当然我们还要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并学会迁移、运用。
  三、素材来自于教材
  目前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也是我们学习语言取之不尽的仓库,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许多课文可以成为学生写作参照的对象,如朱自清的《春》是绘景的范文,莫怀戚的《散步》是叙事的范文,《邓稼先》是写人的范文。许多诗文中的至理名言可以成为写作中很好的论据,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揭示逆境出人才的句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表现舍生取义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揭示人生哲理的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如能把教材中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历史典故點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能使文章神采飞扬。许多课文中所塑造的形象可以成为我们生写作中最好的素材,如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邓稼先等;热爱祖国,弃医从文的鲁迅;热爱科学、不慕名利的居里夫人等。指导学生立足教材,深掘进入,会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无尽的生机。
  我们可以指导从自然、亲情、理想信念、求知、科学探索、艺术、生命、成长、人物风采、名胜古迹、社会现实等诸多方面着手建立素材库。
  总之,我们如果能指导学生从生活、阅读,教材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开阔视野,他们写文章便有了“源头活水”,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他文献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最为苦恼的事情不是自己积累素材不够勤奋刻苦,而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无法有效使用。而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学生阅读的时间投入并不比其他人多,但在使用写作素材时常常游刃有余。显然,对写作素材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整理和记忆层面,而是要充分发挥灵活性思维品质的作用,努力挖掘积累素材的生长点,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  一、多向转换: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对单一素材进行广度探索  灵活性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笔者常常发现到了高三,还有学生对所谓倒装句、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近乎一窍不通。笔者在跟这些高三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基本上都是在高一的文言文学习中出现了问题,高一的一知半解的问题遗留到了高三。所以趁着今年又循环到高一,笔者下决心在高一起始阶段就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经过教学上的探索和对学生的调查了解,笔者觉得应该让语法知识成为文言文学习的助推器。学生掌握好相应的基本语法知识,往往在
本项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测定在厌氧条件下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对生物磷释放和PHB合成的影响.测定了不同浓度乙酸盐对生物磷释放的影响及在硝酸盐存在的缺氧条件下,丁酸盐对生物磷
提出一种利用随机色样预测色设计心理评价的方法.通过对色样数据进行傅里叶交换分析,发现随机色样的心理评价不仅与基频分量相关而且与动态分量相关.最后对该评价方法的应用情况
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便是新课程改革学科整合的有效手段。《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而《中小
利用正交域的四值逻辑函数,提出一种新的级数:正交四值函数级数。这种级数具有优良的性能,在截断误差的计算上优于沃尔什函数和方块脉冲函数。
通过求解半无限空间表面二维半圆截面回填河谷对SH地震波的散射和士与管线的动力相互作用,对穿越回填河谷及河床管线进行了动力分析。模型虽简单,但定性地解释了这两类震害现象。
重要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要求其科学与客观,真正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文章阐述了“精准时代”的“精准”要素,论述了重要公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积累的过程,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7~9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为了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必须重视“背诵”这一传统的学习经验。本文拟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  
荀子的《劝学》是《荀子》一书开明宗义的第一篇,从前面部分节选的4个段落,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多年。此文精邃的哲思可为学子终身学习导航,其不朽的写作技法,可以作为高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