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in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基本能力之一。阅读对人来说,是件非常重要的事,阅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能给人带来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当人们潜心阅读,或者在阅读中潜下心来的时候,修养得到充分提高,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灵魂得到了洗练净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中考高考中,阅读题已成为语文试题的重头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本文就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作了个小小的探讨,文章着重从三方面谈论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1)注重诵读教学。(2)把握不同文体特征。(3)探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开放性阅读,是课内能力向课外的迁移,是课本知识向社会的延伸。它是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体现。
  
   学生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主要有两个基础,一是阅读,二是生活。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亲身体验,只有通过读书来增加阅历,增长知识,所以阅读是增强语文能力的最基本的环节。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新《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目标作了新界定,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让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按照新课程的标准,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探索。
   一、注重诵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熟读以至成诵是我国古代国文教学方法的瑰宝。古人认为书不能单用眼看,必须大声诵读,而且要读得字字正确,读得有声有色。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面对一篇文章,学生用标准的语音、语调去诵读,能使学生很快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和鉴赏。宋代学者朱熹说:"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苏轼在送安惇的诗中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强调把"熟读"和"精思"结合起来,这样阅读才能见效。为了做到 "精思",朱熹提倡"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眼到是看,口到是读,心到首先是注意力集中,包括思考、理解。理解又务求透彻。这样从语言的表层到内容的深层,引导学生熟读、品味,既能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又能对文章的布局谋篇、写作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艺术特色体味,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
   1、角色化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文中人物的心情、语态、语调、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通过对话艺术和行为艺术,展现作品中人物的语言风采,感悟语言丰富内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读书时自我陶醉的神态、动作;《陈太丘与友期》中体现客人、元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精彩对话等。
   2、情景化朗读。借助多媒体中的声响和画面,营造声音氛围,营造环境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朗读,体会特定环境中的语言魅力。如,在引导学生诵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直接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环境氛围中,通过多层次的诵读,使学生很快进入这篇散文所呈现出的"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在"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表演现场,并融入其中,成为一员。一起感受、表现、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如,学习《真正的英雄》一文时,先通过多媒体营造肃穆悲壮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开启情感闸门深情诵读,体会里根总统在纪念航天英雄的追悼会上的感情和角色定位。一是作为全国人民的总统,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二是作为人民的一员,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因此前半部分要读出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要读出坚定决心。要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这样,就读出了味道,读出了内涵。
   3、多样化朗读。对内容含蓄的课文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体会文章内涵。例如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可采取下列方式进行朗读教学:教师范读片段——学生各自练读——抽学生表演读——全班齐读。抓住文中"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我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关键句段,多层次诵读,才能深入理解这篇散文的深刻内涵。
   二、按不同文体,进行典例阅读教学,教授学生把握不同文体特征,提高阅读能力。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文体不同,阅读方法自然也不同。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文章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一)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阅读说明文,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究。
   1、说明对象是什么?属于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属于事物说明文。
   2、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科学准确严密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又不少惊人的杰作"的特征。
   3、运用什么方法说明,在文中有何的作用。
   4、采用什么顺序说明。常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A、时间顺序,一般用于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如《从甲骨文到微缩图书》。B、空间顺序,一般用于说明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及主体布局。如《故宫博物院》。C、逻辑顺序,一般用于阐明事理、事物的规律。如《大自然的语言》。
   5、结构有何特点。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一是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两种),一是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大都用前者,事理说明文大都用后者。
   6、说明语言有何特点。在准确、严密的前提下,有些说明文,语言以平实见长,如《奇妙的克隆》;有的说明文,语言以生动活泼见长,如海涛的《生物入侵者》。
   7、副词在句中的作用。例如"(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拱。"如果把"当时可算"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二)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培养阅读记叙文的能力,主要把握以下七个方面。
   1、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记叙文的要素,有助于从整体把握全篇,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2、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采用第一人称来记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采用第二人称,是直接与读者交流,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4、记叙的中心。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归纳记叙文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_的故事(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赞颂了,批判了,揭露了)_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_的感情。
   5、记叙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等。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6、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以记叙、描写为主。在文章中,往往是记叙与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同时运用。记叙,是叙述人物经历或事物发展的过程;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和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形象地描述出来。记叙文中的描写,要服从中心意思的需要,往往与记叙相辅相成,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是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夸张等。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2)、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反复:强调了……加强了语气,强烈地表达了……
   (5)、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6)、反问:强调或加强语气等。
   (7)、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有目的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考试所选的记叙文,往往是复杂的记叙文。文中所记的通常不只一件事。故此,经常设置的题型有:(1)、文章围绕主要人物共写了哪几件事?(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并填空。(3)、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某个段落或某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5)、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或作用。(6)、本文语言形象优美,试举一例加以赏析。
   (三)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阅读一篇议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把握中心论点。
   2、分析论证方法。弄清不同论证方法产生的不同作用。如何辨析主要论证方法。
   3、品味议论文的语言。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生动性。
   4、议论文开头的几种特点及其作用。
   5、文章语句顺序可否调换。
   6、题目的特点及作用。
   7、论证结构的特点。
   (四)阅读小说的能力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人物是中心。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阅读小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从整体上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方面的作品评。
   3、分析环境描写在烘托人物,交代背景方面的作用。
   4、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按不同文体进行典例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阅读不同体裁文章的方法,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训练,课后的练习、复习,掌握了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的阅读中去,解决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阅读能力能逐步培养起来了。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从中考试题中不难发现:试题的考察重点放在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探究精神上,意在体现新课标精神。从教育的发展形式看:今后的中考命题以新课标为指导,更加注重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应是课内培养能力,课外运用能力解决问题。探究性阅读就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这一半是为了完成学业,一半是为了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第一,要精心选好阅读材料。既要有常见的三大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仅用来训练基本的阅读能力),更要有散文和小说(这是用来训练综合阅读能力)。因为从近几年来各省市试题中的阅读材料来看,语言优美,含义丰富,主题深刻的散文成了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热点和难点。内容要选好的,语言文字好、思想内容好、文化内涵深。说明文要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篇幅不宜过长,以1500字左右为最佳。
   第二,注重整体感知。要求学生专心地用普通话默读一遍文章,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情基调、文章线索、文体特征等。这是阅读的核心,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高屋建瓴,总观全篇,才能正确把握解答其他题目的钥匙。
   第三,研读重点。对文章重点内容,要科学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要能根据语境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写作特点,揣摩表达技巧,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第四,运用情景再现法,链接现实生活,解决难点。生活中有语文,语文中有生活。针对文章中的难点,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类似的情景,想想生活中是如何妥善解决此类问题的,再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巧妙地总结出来,就找到解答难点的灵感和答案。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的顺序精心设计,耐心施教,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研究》——刘华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中考权威宝典》——主编 夏芳 陕西人民出版社
其他文献
选矿厂碎矿车间最终产品的质量是矿石的粒度,它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细碎机使用一段时间后,平行带的衬板被磨损,之间的间隙不能调到最佳位置是影响产品粒度的主要原因。针对上
引种到青藏高原大田的玉米 ,其拔节期的全天光合进程中 ,叶片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PEPC)活性总是大于相应时间点的净光合速率 (Pn) ,且全天变化幅度较 Pn 缓和。通过研
【摘要】 本文以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一步研究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探索教学评价机制改革创新,以促进语文教学有效开展,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 优化 语文能力 终身发展 评价      语文是一个兼具人文和工具属性的学科,加上它在教学上的语言性、情感性、形象性等特点,决定语文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特点。在中职学校,语文课是
作为在农村完小从教近二十年的老教师,我们很少有机会到外面学习。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的视野闭塞、教师的教学能力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的语文教学。我们一直在农村一线的教师多年来不断地探讨学习,寻找提高农村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现就自己的体会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语文教学心得。   一、农村小学的现状   1、农村学生的特点。农村小学的学生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
期刊
哈密矿务局一矿的巷道支护过去使用11~#矿工钢,按图1形式制作柱腿和梁,梁的净宽 A 为1600mm、1800mm、2000mm 和2500mm 四种;柱腿长度 B 为2300mm,2450mm 和2650mm 三种。此
期刊
【摘要】 给自己松绑,还学生自由,从语文教师做起。语文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先行者、促进者,他应该成为文学欣赏的策划者、师生对话的组织者和语文"合唱"的指挥者。教育家杜威指出:"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关键词】 语文 现状 对策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会时不时地碰到各种各样的尴尬状况。面对各种各样的尴尬,我们又曾有过怎样的思考?也许,
最近我看到《语文的诗意》里面谈到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看到这三重境界,使我陷入沉思,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是否还都处于第一境界呢?应
目的:通过观测头针、体针、头针结合体针三种针刺方法干预对MCAO模型大鼠大脑皮层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紊乱的影响及对血管活性物质NO的作用,证明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重要病
【摘要】 推进课程改革,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必须对传统的语文作业加以变革,实行全面的开放,让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关键词】 学生 作业 语文学习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词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新时期的课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