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神仙会”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gang98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微软把自己的研发人员誉为人,而我们宁愿看到各个性格各异的“凡间神仙”他们每个人手持自己的一大爱好,选择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大楼里。模糊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他们生猛活跃,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有玲珑快意的人生
  在继2007年采访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沈向洋和微软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康颖涛后,时隔三年,我们再次把封面聚集在微软,不过,这一次是年初升级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经整合后,这个曾经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成为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亚洲搜索技术中心、微软亚洲商务软件事业部、微软亚洲硬件技术中心、微软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中国)、中国在线技术中心和战略合作部在内的研发航空母舰。4000多名员工遍布亚太地区,即将在北京中关村建成可驻8000人的科技园区,未来三年,将在中国投入10亿美元的研发资金,主要用于人力资源和硬件配套设施。
  投资和人才,商业世界的雄心已经通过这两项尽展于此。
  而我们采访的主题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不论未来,只看当下,这支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多元、爱好各异的团队,如何凑在一起。在印象中,这些人一定都是充满雄心壮志的、是顽劣的年轻极客或豪情满怀的中产阶级,走进一看才“呵呵”笑起来,都是为人父母,平日喜欢音乐的音乐,爱玩猫的玩猫,有北漂的外国人,被下属怕的严厉老板,甚至笃爱《金刚经》的“老人家”。这群人生活中和工作中。与我们一样,有所爱,有所选,有所磨,有所悟。有所妥协,有所坚持。
  很难有这样的机会。看到封面上有一群拿着平日爱好,一家公司的老中新三代出镜吧!还和你分享一个花絮,本来我们和研发集团激荡出一套拍摄方案,请大家穿着印有世界各地的美食的T恤出镜,美食有何指?代表科技就像桌上的一道菜一样,很简单、亲近、实用,而且各地美食最是多元的文化的代表,没想到因为负责T恤印制的公司当真弄了很多菜的实物图上去,汉堡、寿司和烤鸭,看着油腻腻的一片,只好作罢。虽然有点可惜,你也全当一个想象,看着下面的文章,猜猜微软的满汉全席上,都有哪些好菜吧。
  
  1 乐观者·张亚勤
  
  采访张亚勤的当口,这位貌似很逍遥的老大刚结束了他的“清零”之旅,在巴黎、佛罗伦萨、巴塞罗那,在全世界阳光最暖透以及海水都充满历史感的城市,和他的家人一起度了一个历时2,5周、出离世外的假期。
  问或,他还在地中海上的轮船里享受了世界杯。
  然而这样的假期对日常工作繁忙、消耗心神的张亚勤而言绝然算不上奢侈,这种不受打扰是来自于微软对他辛劳付出的尊重。而和他相处多年的同事甚至他的太太都知道,这个姓名中带“勤”字、不乐意停止思考的中年男性即便站在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毕加索的画作之前凝眉深思,感悟都是——“其实从事科学和艺术有很多相同之处:不断探索新的边界、寻找新的极限。”
  整整一个假期,徜徉在昔日翡冷翠和庞拜的繁华之上,这位希望以此次旅行“重启”自己大脑的资深副总裁、主席,面对让他流连忘返的历史艺术品,感受到最深的却是“惭愧”——“我们那么大一个民族,老祖宗贡献了那么多智慧,在过去的500年间,我们却没有向人类贡献过什么。”
  从欧洲的休闲、缓慢甚至些许颓废中,从下午两三点就有人啜饮的街边咖啡中,张亚勤想的却是“中国的时代到来了”。“在中国,你看到的状态都是激情、能量、上升。光喝咖啡的民族怎么能延续辉煌?中国的时代到来了。作为科技工作者。我最关心的是,中国未来的创新之路在何方,我们能否实现‘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的宏伟梦想。”张亚勤说。旅途中的几个思维惯性,便彻底地反映了张亚勤的工作使命。
  2010年年初,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在美国宣布,总部设在北京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更名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包括东京、首尔在内的亚太地区研发团队都向北京汇报。鲍尔默还表示:未来三年,将在中国投入10亿美元的研发资金,主要用于人力资源和硬件配套设施。张亚勤出任该集团主席。
  张亚勤的小儿子并不知道爸爸的头衔——“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意味着什么。只有在和小朋友吵嘴的时候,爸爸工作的好处才会显现。“你要是不给我xx,我就不让你玩Xbox。”于是。亚勤的儿子胜出了。在小儿子眼中,爸爸公司里的东西都是“玩意儿”——是用来玩的。
  但作为亚太区研发团队的领导者,张亚勤的工作并不轻松。他所在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还是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而且是正在Google以及苹果的围--追中,在继硬件、软件、互联网之后“云计算”这又一波浪潮中寻找新格局的商业帝国。这一次的抢夺先机尤为重要,又是在中国 ~世界都瞩目的地方,战略中的战略。
  人们喜欢用聪明、幸运来概述一个人的成功。“聪明重要,知道怎么使用和发挥更重要。”张亚勤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如果把人比做计算机,智商就像CPU的性能,后天相对较难改变;而性格好比操作系统,心态、判断能力、简化问题的能力、沟通的能力等像用户界面和应用软件,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训改变。”
  心态——如果说他是微软引以为豪的“和天才一起工作”中所指的天才之一的话,让他走得更远的是他成熟且乐观的心智。张亚勤评价自己是个乐观的人。“搞科研的人应该都是天生的乐观者,你要认为这件事可以做到。如果你都不信,别人怎么信?”
  判断——2003年11月,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造访中国。他和张亚勤聊起了他的新想法——进入移动领域。并表示比尔·盖茨和他都觉得,张亚勤是领导这个团队的最佳人选。最后,鲍尔默问他:“你有兴趣吗?”其实。早在2001年,张亚勤就在微软中国研究院设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研究无线网络,并尝试做这方面的产品转化工作。2004年1月,张亚勤答应了盖茨的邀请,调回总部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负责微软移动通信及嵌入式系统在全球的开发业务。3年后,Windows Mobile已占据全球窗体顶端智能手机操作系统25%的份额。对未来产业趋势的思考和前瞻,一直是张亚勤的长项。2008年初,他已经开始对“云计算”进行全面的阐述,并积极建议微软全球应该做战略调整。2010年,鲍尔默在华盛顿州大学的演讲中表示未来几年都会把80%的资源倾斜到云计算上面。如果按照微软全球5万人的研发团队,那么将有4万人会从事“云计算”方面的研究、开发。可以说,微软未来的发展全部押在“云计算”上面。
  2008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持续的探索,微软公司正式发布了完整的云计算平台 WindowsAzure(蓝天),当然这里少不了张亚勤和他的团队做出的贡献。“经过多年的沉淀和持续的探索,云计算终于开始成为一种全球lT产业共同应和的主流声。”
  简化问题的能力——张亚勤说,和比尔·盖茨在一起。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他简化问题能力很 强,他可以把很难的事情,很简单地帮你描述出来,或者是整合起来,能够用一句精炼的语言将问题的实质提炼出来。在华盛顿大学读博士时,他第一次从皮克·霍兹教授身上学到了这点。他发现导师评点他的研究时,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有一次,导师只看了两三分钟,就笑了,说这不对。张很困惑,自己的推导过程肯定没错,结果怎么会不对?教授说:“在通信里有个N,是指用户的数目。比如有10个人通信,N就等于10。当N等于1的时候就相当于没有人通信。那么N就应该等于0。”张亚勤这才发现他的结果确实有问题,因为N等于1时,按他的公式算出来的不是0:N无穷大的时候。N也应该是0,而他的结果也不是0。自己推导了半天,也没看出问题。导师用极限情况做判断,只用了两三分钟,就看到了结果的正确性。这让张亚勤深思。“不要看大量繁琐的过程,而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做判断。科学,特别是数学,有时候有一种令人震惊的简单的美。”张亚勤说,“工作的关系让我跟全球最顶尖的公司CEO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发现他们虽然有很大差别,但共性之一就是简化和抽象问题的能力。”
  优秀是卓越的敌人——张亚勤常这样提醒自己和员工。虽然现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各个方面都很优秀,但是离世界一流研发团队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聪明重要,知道怎么使用和发挥更重要。如果把人比做计算机,智商像CPU的性能,性格则好比操作系统,心态、判断能力、简化问题的能力、沟通的能力等像用户界面和应用软件。”
  
  2 火药桶·李世鹏
  
  李世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年纪很好计算,他大女儿出生那年她来到这里,现在正满11年。
  11年来,李世鹏和女儿在一起成长,很多事情变了,不变的是,平日里亲近随和的他,一到头脑风暴的时候就会摇身变为火药桶。“我曾经和同事从白天‘争吵’到夜里,就在那间命名为‘火药库’的会议室里,那里斗嘴的火药味应该是最浓的。”在研究院,激烈辩论的情景司空见惯,这是一种创新的仪式。叫做“头脑风暴”,李世鹏最享受这时光。他说别人的想法会成为他思考的光源:“我每天睡觉的时间不多,但是一到头脑风暴就兴奋,好像每个细胞在那时会突然打开似的。”
  在亚洲人的文化中,冲突一直被视为是不礼貌的,何况妻女长年在美国生活,同事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陪伴李世鹏左右,某种程度上对于他来说比亲人还亲,但是,李世鹏也坚决扮演好火药桶,“在研究院,如果你需要别人照顾的话,那就离被淘汰不远了。别让害羞成为成长的绊脚石。”
  李世鹏在大学的时候也是一个性格比较含蓄,甚至自称“蛮自闭”的人。是他在桑纳福多媒体实验室工作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如果不去与别人交流的话,甚至没工作可做。“不去交流,会沉浸在自己以为自己很强的处境中,自己整自己。”他说。
  实际,研究院的环境是比较宽容的。“研究本身无法预测和计划,有些技术要面临长期攻坚的准备。李世鹏负责的组在可伸缩视频收缩方面的研究就历时9年之久,目前还在继续深入。对于企业研究院来说,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这时,为了加压,他就要扮上“火药桶”的角色。为了能让某个新想法在起点时就经得住考验,李世鹏会不断挑战研究员的思路,基本上80%的观点会被批得体无完肤。“技术问题可以想办法解决,但如果初始概念经不起考验,就一定会夭折。”
  判断一个项目是否有意思,李世鹏的方法很简单:请告诉我,在理想状态下,这项技术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和目的。“如果理想状态下都不能满足实际生活应用,更不用说在真实研究中会遇到的问题了。”
  
  3 精算师·陈正弘
  
  恐怕陈正弘不知道自己说话速度有多快。“毕竟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我觉得要是英语说得快一点,也许会减少对方听的‘痛苦’时间。”陈正弘说。但是,他连中文说得都跟打机关枪似的。
  所以,不晓得是不是这个原因会让人觉得他有点强势。所以,在他“打开办公室”欢迎大家“一对一面谈”时,少有人“登门拜访”。
  “看来我需要把形式改改,也许午餐会会好些。”陈正弘这样调侃,他个性内向。话不多。又因为在这行做得比较久,有时候看到问题,就很直接地指出来。“我觉得大家时间都有限,能快一点把问题讲出来比较省时,再加上我对数据敏感度很高,所以会让人觉得有压力吧。”
  对时间和数字的敏感与陈正弘多年在商务软件团队的训练有关。这个团队负责一个很重要的产品——Office。多年来,它的传统就是,100%准时发布,声誉卓然,以至于在微软Win7开发前夕,当时Office的负责人史蒂夫。史诺夫斯基(Steve Sinofsky)被调任负责这一对微软有着战略性意义的产品线。
  “英文讲合作很简单—You need do what you say,and say what you do。每个人都要准时完成自己的那一部分,才不会累及其他人。当然,这种效率和文化就需要领导者做表率。”陈正弘说。
  “当然。有时候也会太投入,分不清已经回家了,被太太告知‘不要把在微软的那套用在这儿!’”陈正弘笑着说。一次和太太去杭州旅行,估计是习惯成自然,陈正弘居然要求太太制定很清楚的旅行表,精细到每个小时要做什么,甚至备案出在游览白堤时可以念的诗……
  “我现在要求自己留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而不是紧锣密鼓地赶时间。”陈正弘最近也在调整自己。
  之前就听说陈正弘团队的Dead line真的会“dead”。那万一再万一有延期情况发生。怎么办?作为偶尔也会晚交稿并视之为人之常情的记者,我赶紧追问。“我们也知道失败是年轻人学习的最好机会,还有经理来统筹把握,松一点还是紧一点全看他们把握的水平。”陈正弘说。本来我舒了一口气,不料他又补了一句:“不过通常,我实在不喜欢‘意外’。”
  “如果团队成员做得比你想得好很多或者差很多,说明你们之间有鸿沟,沟通不足。”陈正弘这样讲“意外”产生的原因。“一个好的团队,一定是能心口合一,言出必行。并且保持平稳的。另外,准时其实不能依赖个体,是团队的功劳,从时间到质量都有关系。完美的流程应该是大家真诚合作的结果。”·
  当然。要把每个“螺丝钉”都准时地“拧”上,陈正弘认为别无他法,只有靠对技术的热情,有热情的海绵一定会吸水,而作为管理者。责任就是让海绵最快最好地吸水。“70%靠合理的、有深度的项目来激发潜力;20%靠鼓励他向身边的人学;10%靠公司的各种培训。”
  当然,面对一些过于理想化的队友。陈正弘也要小心平衡这种热情,“创新不一定是指向某种功能,更多是指向方法。当前,技术水平的提高比帮助客户多加一个两个功能更为重要。”
  
  4 哲学家·华先胜
  
  第一次接触计算机还是华先胜在湖北黄冈中学念高三的时候。作为北大保送生,华先胜和其他保送生一起被安排到一个单独的小教室,跟老师学习了简单的编程。估计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只神奇的“盒子”日后会成为他生活和工作的 主旋律。
  2008年8月19日,华先胜被最老牌、最权威的技术杂志、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为当年MIT TR35——全球35位35岁以下的杰出青年创新人物。让他获此殊荣的技术是视频搜索方面的贡献。他提出方案用大量数据、统计模型和互联网上的闲散人力对图像和视频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标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内容的视频搜索。他的另一项视频技术可以把视频内容自动概括成30秒的摘要,涵盖主要内容。只需要把鼠标往上一放,就可以把30秒的视频播放给你看。这被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同事们戏称为“从此秋香不用点”。
  而实际上,华先胜的计算机是自学的,保送到北大数学系的他要偷偷溜到物理专业的老乡班上蹭微机室,在自学的情况下达到了相当于学生辅导员的水平。
  华先胜自学成才的技艺还有吹笛子。“我家在农村,条件不好。我又喜欢音乐,初中时就选了便宜的笛子学。”
  华先胜说自学和做研究很类似。“做研究的人,成长过程就是观察——没有人直接告诉你、手把手地教你。我们要十分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要做什么。”
  他是比较专注的人,不夸张地说,一旦钻到某件事中,有人喊是听不见的。其实,这种“狠狠的投入感”还是挺让人羡慕的。毕竟现在的我们太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在华先胜看来。一名研究员需要投入,这种力量可以促使他不断进发火花,同时在遇到瓶颈也能坚持下去。
  本科到博士的9年里,华先胜几乎读了所有能找到的中国古典哲学。“人都会在某个特定时期思考‘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他当时实际没有遇到什么要终极思考的大事件,而是很平淡地“滑”向了这个问题——“活着的意义在于奉献?那奉献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群体。那群体生存价值又是什么?”华先胜静静地、淡淡地这样说着,尽管在我听起来有点被绕了。我们关心的是,华先胜找到答案了吗?他还是淡淡地说,“这个答案没法说。”(难道是道可道,非常道?!
  “其实不应该区分工作和生活。衣食住行都是修为的过程和表现。”华先胜说,所以,他看的那些传统哲学思想经常影响他的研究思想。这种影响通常不是提供一种答案,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比如读到《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在工作中可以解读为要以平和、中正和自由的心态(‘无所住’)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就能更好地发现事物本来的规律,顺应这个规律可能就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案(‘生其心’)。我们做研究时经常遇到各种其他观点、既往成果和别人的意见,经常被干扰,其实,只管按本意去做,不要担心做出来的结果,这样就没有困扰了。”现在,华先胜想做一个新方向的时候,第一步肯定不看文献,而是自己思考。这一做法他后来也在金出武雄的书上得到了印证——“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华先胜随身携带一个小本,随时记录冒出来的想法,哪怕是骑着自行车。“灵感是宝贵的,转瞬即逝。如果修为不够高,思维不能被驾驭,很容易一点痕迹都留不下来,所以我还是记录下来,这样更保险。”华先胜说。
  
  5 信徒·徐明强
  
  2008年底,作为高性能计算资深架构师,徐明强带着自己的项目——并行编程模型和运行时系统的设计与架构,从微软研发的总部雷蒙德回到上海。他要做三件事:第一,将核心项目带到上海。在中国体验全球化的开发模式;第二,以自己为种子。培育中国软件开发人才;最后,则是希望看到高性能计算在中国有真正意义上的应用。
  什么叫做高性能计算?比如研发婴儿尿不湿。高性能计算可以帮设计研发人员计算涉及流体力学的部分;再比如要完善手机芯片,高性能计算机可以模拟各种逻辑进行测试。还有马路上井盖的抗压设计、人类基因排序以及神舟七号上天……
  美国拥有全世界50%的高性能计算机,这些所发挥的作用让徐明强和伙伴坚信,高性能计算跟国家竞争力有很大关系。
  徐明强是个特别容易“信”的人,“信”自己做的事儿,成为让人“信”的人。
  而说到建立信任,其实很简单——“说到做到”,比如说开完会发会议记录给大家,会议一结束,邮件就发出去了;比如跟老板说周五交活儿。到了周五活就拿出来;说要给谁买咖啡。到时间就把咖啡递上去……重复地做看起来不起眼的事情,重复地说到做到。
  “很多年轻工程师在一开始工作的时候,总期望自己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其实,信任是在小事上体现的。”徐明强说。
  做技术的人大概都有股钻劲儿,徐明强说自己希望成为两样东西——光和盐。“光照亮前行,避免盲目。我们在开始产品计划的时候,就设想产品的终点、其间可能遇到的风险;而盐在没有冰箱的时候用来保鲜,保持研发人员的旺盛精力。”他对此还有一个“光和盐”的16字箴言:目标驱动、原则导向、预期分明、可以理喻。
  徐明强平时的爱好是听古典音乐,每次听他就觉得“活着真好”!“古典音乐让我变得有点像完美主义者。听到不同的乐器组合出来怎么就那么美,我就对自己编写软件的标准也高一点。另外,它也让我谦卑下来,因为其实没有完美的软件。”徐明强说,架构师最重要的是抽象能力,一种平衡感。这是古典音乐给他的。
  
  6 7 8 新人物·Carde·Rex·邱煜峰
  
  “其实,真要比唱功的话。我不一定能赢。倒是我‘煽动’能力强一些……”Rex说。他是微软亚洲工程院的“麦克之王”,比赛时选了首‘老少咸宜’的《朋友》,周华健的歌。之前还加了不少助兴词,开局很好,继而一举“煽”到气氛最高峰,无后来者可以复制。
  喜爱与人相处的Rex就这样找到了能让他发挥优势的地方。Rex离开前东家,就是因为不太习惯亚洲公司的纪律与结果双重标准。这让他有点被束缚的感觉,一层不够,再加一层。
  关于“如何赢”这件事,他有两个字的忠告一“优势”,“如果你发挥的都是你的优势,你的同事、老板看到的也就都是你的优势,你也就有更多机会去做好你的优势。”
  而Carrie来到微软。却据称是因为“为爱走天涯”。中国香港出生、美国长大的她本来和19岁起就在微软总部工作的北京男友生活得很好,但是喜欢在变化中寻求新鲜感的她感觉有点闷,所以选择和男友各自远走天涯。男友去北京微软研发团队继续工作,而她一个人跑到澳大利亚矿山做建筑规划,在工地连续十几天不休息,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年后两个人相聚北京,她读MBA学习普通话,融入这座古老城市,加入微软。男友变成了先生,却离开了服务11年的微软自己创业了。从这一大段的跳转中,Carrie说了实话,为爱走天涯是部分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自己怕闷,追求存在感和生活趣味,“这样才觉得自己活着”,而微软能给她这样的感受。
  在这次接受采访的新一代微软研发人中,还有一个马来西亚北漂——邱煜峰。他做过大学教师、程序员、投行上市执行员、创业者、流程改造咨询等工作,是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侨,地道“南方人”,看得出来是个浪漫的“北漂”,加入微软是为了梦想,在大平台上有力量参与做出改变世界的产品。
  “舞台”“不闷”“梦想”——这三个年轻人提到加入微软的原因中,都蕴含了这几个关键词。而与这些词汇对应,是另外一些他们必须迎难面对的挑战。
  从韩国公司到美国公司,Rex经历了三四个月来适应文化差异。“一开始让我特别不适应的是开会的时候大家会互相Challenge。我心想‘这里的人怎么都这样不留情面?’直到一位导师点醒我:不被别人Challenge的最好办法是你去Challenge自己。好处是,时间一长,你会被训练出一种思维模式:做项目时先自我挑战一下。”
  而因为梦想选择进入微软,为了梦想,就必须适应去调动大平台无数的资源,面对选择。“最好的办法就是‘加班’呗!你在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为了稳定牺牲一下舒服,也没什么不对的。”邱煜峰逗了个乐子,“不过说正经的,你愿意一天做满8小时,我愿意一天干上14个钟头,一年半载看不出分别,5年、10年差距就很大了。人生是个经历。我们都有24小时,用在哪儿,就得到什么东西。”
  而至于怕闷的Carrie就要适应“变”:“承担自己的事情很容易,但是要承担一整件事情还是挺难的。中间有很多不可控的人和事,很多外在因素会影响事情的进展。我还在学习。”
  就像邱煜峰说的那样,“人都会喜爱点什么,但是真正的激情是要活在当下,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好做全做出彩,这是一种人格特质。”
其他文献
40%的新任主管上任后的18个月内都会遭遇失败,问题出在哪里?  成为主管就要明白,昔日帮助你取得成功的因素随着职位变化已彻底不在,你不得不选择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有人对老板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描述:老板就是坐在桌子的远端看别人享用盛宴的人——他有活不能干……    1 大舍才能大得    通过对30多位成功主管的采访,史考特写了这本书,指出了一个在主管教练和领导力发展方面的真理,那就是如果过分使
期刊
写大字、弹古琴,这样的爱好,你一定觉得“古旧”得很。  偏偏有这样一群人,钟情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旧里尝出“心”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关注的便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如果说我们工作中大部分的烦恼来自于“自己整自己”的话,学到了清净心、耐心、虚心、诚心、赤子心、感恩心,一切烦心事也就迎刃而解。  工作天天是新的。智慧却是旧的、久得才好,如此看来,从充满古意的传统中品点“心”,也算是种很完美的平衡
期刊
当我们匍匐在工作的尘土中,金钱报酬并不能和付出画出等号时,我们以什么说服自己?我们寻找什么?    人们都说“为了生存而工作”。人要生存下去。没有钱是不行的。要想有钱,就必须工作。如今工作的主要动机包括“工作是否有意义”和“是否能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工作和自己的理想是一致的。那是最幸福的。  可是,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许多人所干的工作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想跳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那就凑合在公司
期刊
“尽管我一直在为赢而战,但我从来不以输赢衡量自己是否成功,也不以此判断队员们是否成功我有个比获胜更高的标准,我也绝不会允许记分牌担任我成功与否的裁判员”无论是伍登教授还是智光大师,虽然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国度,甚至是全然不同的领域,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总是相同的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相同,伍登从来不把“赢”看做目标,成功是一种内心的平静,这或许听起来老生常谈,但当一个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全力以赴将
期刊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并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那是难以取得的、心理上的成功。”    无论我们的技术力量多么强大、无论我们的公司组成多么复杂,现代人工作领域的最显著特点始终是内在的,其中包括人的种种心态。它基于一个大家均持有的普遍信念:工作应该使人幸福。  由此,我意欲拜访一位职业咨询师,也就是一位致力于想方设法帮人找到一份工作、令其产生成就感的专业人士。  我在互联网上搜索,找到一
期刊
“这是一家公司,不是心灵成长班我是职业经理人,不是精神科的患者,长大吧,王文华!在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中,公司不可能时时刻刻顾及到每个人的感受”当你觉得老娘老子不忍的时候,王文华用10年经历,总结了如下辛酸时的告慰法。    不啰唆,啰唆了就是错了——花很多时间找到对的人,找到后就放手让他去做,不啰唆。因为对的人不需要你啰唆,也由不得你啰唆。而不对的人你再啰唆,他还是听不懂。  算事儿不如算心——聪
期刊
王芳每天大概要做相当于两个人的工作量,还涉及与非常多的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并不是王芳特别地精力充沛,她能扛下来,源于她对职业要求的专一、她列当下问题的承担和放下、她对未来思考的简单。    王芳现在是北京银汉传媒的节目总裁,身兼主持人和制片人。在她旗下有8档节目,其中6档是日播,她要担负起几百号人的吃饭问题。差不多每天上午8点多到公司,晚上差不多十一二点回家,一天的工作时间可能要超过十三四个小时。
期刊
“我们生活在充满自由、独立、自我的当代社会,将不得不付出忍受寂寞的代价。”——夏目漱石  当代社会信息丰富、信仰多元,似乎给了年轻人极大的空间和自由,给了个体最大的选择权。但为什么我们还觉得这样苦恼和焦虑?为什么我们很难建立起与他人互信的关系?姜尚中把这个时代称为“工作的冰河期”,他希望从历史和哲学中为当代年轻人的烦恼寻找注解。    “湛蓝的夜空星罗棋布,而人生的烦恼恰似那星汉无数”,这就是我妈
期刊
谈起职场成功的法则,很多关注点围绕着“如何讨老板的欢心”、“如何对上司阳奉阴违”、“如何在上司们的矛盾中求生存”、“如何在升职中胜出”、“如何消除上司对自己的偏见、不公平待遇”等游戏规则类话题。几乎很少有人去关心自己的职业规划应该怎么做、企业的业务应该如何促进。    无论是武侠小说,还是影视作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在为之争斗的东西,不是武功秘籍,就是各种美食、医药的独家配方,薄薄一
期刊
与人交往就是最大的乐事  交际女王  朱丽叶·鲍威尔    朱丽叶·鲍威尔是Twitter上被追随最多的名人之一,她的微博核心的理念就是教人们如何走出狭小的圈子,利用一切机会去与外界交往。“与人交往就是最大的乐事。”她将自己的经验写在一本叫做《3300万人的聊天室》的书里。  朱丽叶说:“社交就是最大的有形资本和快乐,如果一个人只和自己相处,他无疑是可悲的。其实人们可以充分地与邻居、朋友、社交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