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素质教育下,仍存在教师教学,学生阅读功利性较强,教师问题设置水平较低等问题,本文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不平衡性;提升
一、阅读,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1.阅读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阅读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中获得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认为:阅读教学是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2.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我国学者王荣生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含义①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②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
对于“阅读教学”这一概念我认为是通过文本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而搭建一道文字桥梁,通过这一道桥梁,使他们的心灵发生碰撞,从而擦出创造性的火花。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教学,学生阅读的功利性较强
虽然近年来我国新课改进行的颇有成效,但由于应试教育已在我国影响多年,加上大多数的教师教育观念依然陈旧,导致现今的教育在“解放人”的同时也在“束缚”着人。学校像一个壁垒森严的花园,而教师则扮演者统治者的形象,她们多以法案为判断标准(指以教科书,教案,参考书为辅),以国家制定的法律为准绳(以考试大纲为主),讲课内容则以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为原则,教学目的过于功利化,而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足,甚至连经典名著都没有读过。
2.语文教师问题设置水平较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如何让学生们多角度、有创意的解读,这就需要教师在对课文问题设置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
以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再爱塑生命的人》的一堂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并要求复述
生:学生复述
师:本文主要写了“我”与老师的哪些事?请同学们作出概括
生:主要写了三件事:①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②老师教我认识和亲近大自然;③老师教我理解“爱”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划分并归纳出每段的段意?并简要说明理由
生:第一部分(第1段):总领全文,简要概括出莎莉文老师的出现对我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部分(第2-13段):通过莎莉文老师独特的教育方式使“我”对生命重新燃起了希望。
师: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生:这篇课文真实,形象而又生动的记叙了“我”与莎莉文老师的三件事,表现了“我”对莎莉文老师崇高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现了我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与热爱。
师: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训练
根据上述教学实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概括课文内容、划分段意、主旨及思想感情等问题进行提问,虽然这是学生需掌握的基本问题也是教案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但对于中学生而言这些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中学生在这一时期正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期,显然这位教师并没有依据学情,也没有从多角度、有创意的启发和引导学生,而是直接“抛出”问题让学生作答,没有使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种“经验”捆绑,可谓是“戴着镣铐跳舞”。
三、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他们的情感熏陶,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程设计上多下功夫。例如在讲《再别康桥》一课时,教师可以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领会全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和诗人徐志摩对康桥的喜爱和依依惜别之情。在《沁园春·长沙》一课中,学生可能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使同学身临其境,从中体会青年时期毛泽东的雄心壮志。
“读书已经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谈到读书的话题,引发各界关注。习总书记多次向媒体公开自己的阅读书单,这其中包括历史典籍如《史记》、《诗经》、《礼记》、文学名著如《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代文学及佛学传记等,涵盖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那么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在课内渗透学生的阅读意识,更要在课外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例如可以在班级内设置图书馆角,定期组织各种阅读活动,如组织“我爱读书”的演讲比赛或主题班会,创造学生间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2.倡导阅读教学的多角度、个性化,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想学生的思维受到锻炼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上多下功夫,应让学生在积极地思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不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更不是教师借助教辅书直接“拿来主义”。例如窦桂梅老师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让学生自己根据文本提问,如“大臣、民众为什么不揭穿真相”、“为什么小孩肯说出真相”、“最后骗子去哪了”等问题,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形成对文本多角度,个性化的解读。又如指导阅读《七根火柴》就不防向学生提问“无名战士”有名字吗?如果有名字,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在文段最后卢进勇将火柴交给指导员时他想要说哪些话?这些问题都可以设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巧设问题牵引学生,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卢晓辉.以点带面广泛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No.18
[3]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4]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第二版)[M].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不平衡性;提升
一、阅读,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1.阅读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阅读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中获得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认为:阅读教学是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2.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我国学者王荣生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含义①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②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
对于“阅读教学”这一概念我认为是通过文本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而搭建一道文字桥梁,通过这一道桥梁,使他们的心灵发生碰撞,从而擦出创造性的火花。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教学,学生阅读的功利性较强
虽然近年来我国新课改进行的颇有成效,但由于应试教育已在我国影响多年,加上大多数的教师教育观念依然陈旧,导致现今的教育在“解放人”的同时也在“束缚”着人。学校像一个壁垒森严的花园,而教师则扮演者统治者的形象,她们多以法案为判断标准(指以教科书,教案,参考书为辅),以国家制定的法律为准绳(以考试大纲为主),讲课内容则以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为原则,教学目的过于功利化,而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足,甚至连经典名著都没有读过。
2.语文教师问题设置水平较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如何让学生们多角度、有创意的解读,这就需要教师在对课文问题设置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
以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再爱塑生命的人》的一堂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并要求复述
生:学生复述
师:本文主要写了“我”与老师的哪些事?请同学们作出概括
生:主要写了三件事:①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②老师教我认识和亲近大自然;③老师教我理解“爱”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划分并归纳出每段的段意?并简要说明理由
生:第一部分(第1段):总领全文,简要概括出莎莉文老师的出现对我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部分(第2-13段):通过莎莉文老师独特的教育方式使“我”对生命重新燃起了希望。
师: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生:这篇课文真实,形象而又生动的记叙了“我”与莎莉文老师的三件事,表现了“我”对莎莉文老师崇高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现了我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与热爱。
师: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训练
根据上述教学实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概括课文内容、划分段意、主旨及思想感情等问题进行提问,虽然这是学生需掌握的基本问题也是教案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但对于中学生而言这些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中学生在这一时期正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期,显然这位教师并没有依据学情,也没有从多角度、有创意的启发和引导学生,而是直接“抛出”问题让学生作答,没有使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种“经验”捆绑,可谓是“戴着镣铐跳舞”。
三、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他们的情感熏陶,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程设计上多下功夫。例如在讲《再别康桥》一课时,教师可以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领会全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和诗人徐志摩对康桥的喜爱和依依惜别之情。在《沁园春·长沙》一课中,学生可能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使同学身临其境,从中体会青年时期毛泽东的雄心壮志。
“读书已经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谈到读书的话题,引发各界关注。习总书记多次向媒体公开自己的阅读书单,这其中包括历史典籍如《史记》、《诗经》、《礼记》、文学名著如《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代文学及佛学传记等,涵盖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那么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在课内渗透学生的阅读意识,更要在课外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例如可以在班级内设置图书馆角,定期组织各种阅读活动,如组织“我爱读书”的演讲比赛或主题班会,创造学生间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2.倡导阅读教学的多角度、个性化,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想学生的思维受到锻炼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上多下功夫,应让学生在积极地思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不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更不是教师借助教辅书直接“拿来主义”。例如窦桂梅老师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让学生自己根据文本提问,如“大臣、民众为什么不揭穿真相”、“为什么小孩肯说出真相”、“最后骗子去哪了”等问题,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形成对文本多角度,个性化的解读。又如指导阅读《七根火柴》就不防向学生提问“无名战士”有名字吗?如果有名字,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在文段最后卢进勇将火柴交给指导员时他想要说哪些话?这些问题都可以设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巧设问题牵引学生,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卢晓辉.以点带面广泛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No.18
[3]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4]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第二版)[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