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品牌叙事意识研究

来源 :当代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品牌化是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品牌叙事意识为研究视角,以城市形象宣传片为研究对象,综合探究近年来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创作与传播现状发现,大部分城市的形象宣传片存在严重同质化问题.本文结合优秀传播案例的内容生产特点,提出了从“5W 1H”的角度融入品牌叙事意识,为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品牌叙事与传播升维提供思路.
其他文献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激化大变局的催化剂.建构中国对外传播话语权是个重要课题,从加强对外传播能力的角度,通过重大事件主动设置议题,取得传播话语权,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声望被视为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策略.从疫情期间美欧等西方国家关于疫情“甩锅”中国来看,有议题设置能力不等于掌控了话语权.话语权的建立是系统工程,它与议题设置、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等有密切关系.
本研究基于公共关系“文化循环模型”,探讨在华留学生如何消费中国符号、生产意义及其影响情境.通过对留学生深度访谈进行语义网络与主题分析后发现,对中国符号的意义消费主要基于留学生自身的在地体验.此研究对于国家叙事的实践意义在于构建中国符号象征系统时,应注重从意义的消费端和意义的共创角度洞察传统或现代之于目标公众的日常价值;理论意义在于对公共关系的文化路径进行应用性阐释,亦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方向.
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体现在正反两方面:恰当应用有利于有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不当应用则对意识形态构成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本文在对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具体应对策略.
2020年是知识类短视频的爆发元年.本文从拼贴理论视角对B站知识区短视频内容进行梳理后发现,拼贴是B站知识类短视频内容呈现中最常用的方式;弹幕符号互动构成其独特的社群氛围;评论区则拓宽了视频所营造的线上学习场景.未来,平台媒体知识生产与传播,只有在化解青年话语体系与主流知识传播语境的冲突与隔阂的基础上才能行稳致远.
微传播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格局和受众触媒习惯,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体现,也是建立国人文化共识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符号.微传播的碎片化内容、裂变式传播、深层次互动等特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再现与重塑的新介质;短视频、微动画、超文本、游戏以及直播等微传播形态,进一步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媒介中再现文化内核、在他文化中创造文化生机以及在丰富文化功能的作用.新传播形态的介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