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场“恋爱”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不觉,杂志编辑生涯已近两年。而编杂志最幸福的一件事是可以先于读者读到那些能触动人的好文章。按说,我自己也是读着好文章走过来的,但作为读者的“读”和作为编辑的“读”还是有区别的。编辑在“先睹为快”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文章的文通句顺,更要保证让读者读后有所收获,也就是对得起读者的“钱”。而作为编辑,最喜欢听到的是读者的夸赞声,最担心的就是读者的批评(尽管我们口口声声说着“欢迎批评”之类的“客套话”)。那么,编辑如何才能保证“大多数文章”让“大多数读者”满意呢?我想说说这两年来既是读者又是编者的体会。
  我之前尽管乱翻了不少书,但中国传统经典一直没有进入我的阅读范围,好多书只听过名,未见过文。成为杂志编辑以来,古典成为日常编校和组稿的一部分,而对于一个于古典十分陌生的人来说,重要的是有一颗想进入古典世界的心。为了工作,硬着头皮进入,对于我这种“消极自由主义者”来说,是很难的,或者说很痛苦的。但职业之初对于古典的那种“担心”(用什么激发对古典的兴趣?)随着编辑工作的展开,不再成其为问题,因为激发古典兴趣的力量就在每期编校的那些谈论古典的文章里。
  衡量一个“重度书痴”是否对某一话题产生了兴趣的标准,就是看他(她)书架上相关书籍的多寡。之前对后现代主义那种解构思想带来的阅读快感特别热衷,所以,只要碰到有关译本出现,就赶紧勒紧裤腰带买回家,先后搜集了上百本,尽管只读了其中几本。有一段时间,在认真读过英国学者沃森的《20世纪思想史》 后,开始对整体的思想史感兴趣,于是这些大部头的东西方思想史,买了不下十套,尽管经常翻的还是沃森那本。从去年开始,我的书架上开始有了《红楼梦》《三国演义》《史记》《世说新语》等中国古典的身影,而且大多数不止一个版本,这种“藏书”(姑且称为藏书吧)格局的改变要归功于编辑工作,归功于那些从内心深处歌唱古典之美的作者们,比如《诗经》之于刘毓庆先生,《红楼梦》之于梁归智先生,汤显祖之于李建军先生,《三国演义》之于孙绍振先生等。在他们的笔下,我看到了曾经被自己忽视,确切地说是误解的中国古典的艺术、思想和文字魅力;更通过这些解读文章,看到了这些作者们在无数次“重读”过程中与古典发生的灵肉一体的爱情故事。
  不知道这些文章是不是也会触动众多读者,但至少我这个编辑首先被说服了,编校完就迫不及待地先买书。也许是我之前对古典太陌生了,别人一“忽悠”,我就扛不住;但我更愿意相信這是古典本身的魅力,这些阐释者与古典的恋爱故事,触动了我这颗对古典冷漠的心。
其他文献
摘 要:《世道》以赤诚的态度和富有灵性的笔触描画出了世纪之交乡村人走向城市化的波澜壮阔的艰辛历程,成功地刻画出了一系列城乡人物,特别是青年人的鲜活形象,展示了他们在激荡变幻的时代风云中对个人理想、前途以及家国未来的苦苦追寻与思考。整个作品充盈着大地的气息,流淌着生命的血性,灌注了清纯蓬勃的青春朝气和理想主义精神。  关键词:《世道》 城市化 青春主义 理想主义 正道  201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中,
期刊
自古以来,画鱼就专属一个画类。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鱼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吉祥的载体,是一个极好入画的形象题材。诸如年年有余、吉祥如意、华美富贵、悠游自在,等等,这些意味象征是画鱼的美好寄寓所在。鱼的画法在中国画里各式各样,但逼真原样的描绘却实在是少数,其实大多数时候是以一个文化元素的方式、文化符号的方式,以十分观念化的视觉形式而呈现在画面中的,鱼作为一个形象借喻形式在画面中呈现出来。杨大飞这批关于红鱼的
期刊
经常有姑娘跟我打听小白,每次我都有点囊中羞涩,不知道他的本名,不知道他住在哪里,不知道他的性取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恋人。不过,最近《租界》在台湾新版,遇到了一个特别厉害的台师大小白迷妹,开始是她问我答,到最后,变成我问她答。  小白是你们上海人吗,听说长得像法国一哥文森·卡索。  没错。  那他写法租界是天意喽,《租界》里的中法混血男主角是不是有他自己的影子,或者说,小说中四十来个实名人物中,哪个
期刊
摘 要:海飞在《惊蛰》中对抗战题材历史回顾性的描写,正体现着历史旧事与回顾新识之间一种新型的认知关系,从中我们看到了人性深处的许多壮阔和夹在战争与和平中的种种挣扎与生存、对抗与建设的交叉与繁复。  关键词:《惊蛰》 人性 历史  海飞长篇小说新作《惊蛰》,《人民文学》2017年第1期首发。  《惊蛰》让我产生一种新的思考:作为一名“70后”作家,海飞对抗战题材历史回顾性的描写,是否正在体现历史旧事
期刊
2010年的年底,有一个三十多岁的70后女作家悄然来到了休斯敦。她就是起步于新加坡的小说家张惠雯。  这个叫张惠雯的女子,命运中似乎与文学发生着必然的关系。  那是2005年,知名小说家余华应邀担任“新加坡国家金笔奖” 的评委,他慧眼识金,发现了令人心颤的小说《水晶孩童》。因为喜欢这篇小说,他竟然写信给陌生的作者张惠雯,告诉她:“你写出了一个空旷的悲剧,这似乎是一个虚幻的故事,或者说是荒诞的故事,
期刊
摘要:朵拉的微型小说集《那日有雾》(2017年)延续了以往的创作路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创新,主要体现在:对男女两性战争与和平的永恒难题的深层思考,对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外恋情的知性考察,对微型小说创作规范和艺术表现创新的辩证探索,以及对艺术形态相互交融的独特表现。  关键词:朵拉 微型小说 《那日有雾》 延续与创新  人类至今的发展史上,除了那些特殊的变性人之外,男性和女性应该是世界上最普通也最
期刊
摘 要:庞羽是90后小说家,与同龄作者衷情于书写个体成长经验相比,庞羽将关注点放在了叙事方式、小说本体的研究上,所涉题材亦复杂多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美学特征。  关键词:庞羽 叙事美学  庞羽是90后小说家中的独特存在,她作品的体量是如此之大,不仅指数量,更是小说所折射出的丰厚意蕴与渊满内涵,使我觉得代际的命名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在其许多同龄写作者钟情于书写个体成长经验的时候,庞羽将关注点放在了叙
期刊
摘要:今天我们所读到的《荷马史诗》,基本上是亚历山大·蒲柏等人按照当时影响欧洲的“中国风”的语言和审美标准进行重塑的,在此之前的故事文本实际上非常粗糙、原始,没有任何文学价值。被18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或编辑当作加工材料的旧本《荷马史诗》,除了在16-17世纪被修改和添加的部分,几乎全是亚洲或东方传说,而与所谓的“古希腊”毫无瓜葛,而且是近代早期才出现的新面孔。  关键词:《荷马史诗》 “中国风” 语
期刊
摘 要:當前古诗词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弊端,问题在于我们的“功”没有做到位,或者说我们没有发现该做什么样的“功”。根本解决方法在于深入古诗词的内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近距离了解古诗词这座“美的殿堂”的特征、风格、构件、意境和格律,萌生对古诗词进行学习、鉴赏、创作的兴趣,自觉担负继承古诗词“抒情言志”优秀传统的责任。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方法 杜文澜 柳梢青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在“
期刊
摘 要:《诗经·周南·桃夭》是一首祝姑娘出嫁的诗。本文将对诗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夭夭”与“灼灼”,“之子于归”与“宜其家室”,“有蕡”与“蓁蓁”, 《桃夭》何能与后妃联系起来,进行一一解释。  关键词:《桃夭》 后妃 诗与经  明人金九畴《咏桃夭》说:“曈昽春日正迟迟,笑对桃花若有知。滟潋浓腮堪拟似,愿侬与汝趁良时。” 这是根据《诗经·周南·桃夭》的描写,对人面桃花的羡爱。“桃花运”是现代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