啖蜜则中边皆澈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當前古诗词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弊端,问题在于我们的“功”没有做到位,或者说我们没有发现该做什么样的“功”。根本解决方法在于深入古诗词的内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近距离了解古诗词这座“美的殿堂”的特征、风格、构件、意境和格律,萌生对古诗词进行学习、鉴赏、创作的兴趣,自觉担负继承古诗词“抒情言志”优秀传统的责任。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方法 杜文澜 柳梢青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在“教学建议”中说:“如果要达到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的效果,就必须注重鉴赏方法的指导。”
  在具体的教学中,古诗词确实是教师怕教、学生畏学的课程。古诗词鉴赏的备考长期以来存在“少、慢、差、费”的弊端。尽管教师给学生讲了很多答题技巧,整理了大量的答题模式,但在实际测试中,学生的得分率依旧很低,而有些语文功底较好的学生面对古诗词鉴赏题,也表示“理解得很模糊”,“作答时没有方向”,“对自己的答案没有把握”。a
  由此看来,“鉴赏方法的指导”不是没有得到“注重”,而是到了教师逢题必讲、学生逢考必背的“相当注重”的地步了。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一“输入”与“产出”严重不匹配的局面?为什么这种局面硬是长期而惯性地存在?问题与答案着实令人束手无策甚至心灰意冷,因为花“功夫”与不花“功夫”导出的两种结果并无什么区别,于是也出现了对古诗词鉴赏听之任之的应付式的情况。古人云:“百倍其功,终必有成。”那么,针对古诗词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似乎只有一个解释能够道出其中原委,那就是我们的“功”没有做到位,或者说我们没有发现该做什么样的“功”。
  比如,教师传授和学生背诵的“鉴赏方法”究竟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方法?教学双方有没有通过“方法”真正触及古诗词鉴赏的内核与要害?说了那么多的答题技巧,整理了那么多的答题模式,有用吗?如果我们撇开其他的因素,仅就教学观念来谈,就可以看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双方在古诗词鉴赏中产生的悖逆与障碍。这个“悖逆与障碍”源于教学双方对古诗词鉴赏的心理期待和教学要求太低,或太迫切于急功近利。
  作为经过几千年孕育、发展、完善的不可再生的古代文化瑰宝,古诗词绝不会因为你讲所谓的答题技巧,整理所谓的答题模式,就能“芳心相许”的,否则,凭什么被冠以“瑰宝”的称号?想要徜徉古诗词这座“美的殿堂”,感悟、领略其中的“光彩”与“韵味”,仅靠轻易习得的与语文素养无甚关系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动衬静”“虚实结合”等手法,以及什么类型的诗词及作者对应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还有“概括”怎么答、“具体分析”怎么答,“赏析”怎么答,等等,是不可能做到的,甚至连能否被允许进入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是问题,总要立足于解决。面对古诗词鉴赏,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衣衫”整理好,更要整理好我们作为教者自己的“衣衫”,以教带学,以学促教,以继承传统、厚实底蕴、面向未来的态度,共同完成教学双方对古诗词鉴赏观念的统一与更新,促进学生以整体性的较高的语文素养与创造能力,达成古诗词鉴赏“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的愿景。
  下面,着重谈一谈本人围绕清代词人杜文澜《采香词》中的一首词所做的一次教学实践。
  这首词是《柳梢青》:
  雨昼风宵。匆匆时节,容易花朝。移树流莺,过墙蝴蝶,春被邻邀。
  垂杨禁得愁销?渐折尽,长亭翠条。望遍征帆,知人心苦,只有江潮。
  杜文澜,清道光年间人,曾任江宁布政使、江苏按察使、两淮盐运使。这首词写的是春天的相思。面对着流逝春光的思妇,盼不到游子归来,相思无限,痛苦不已。中心是写相思,却不直接写相思,反而着意写思妇眼中的春景,透过景物的变化来倾诉韶华易逝的感伤和游子不归的凄楚。景因情设,情缘景生,委婉含蓄,真挚动人。b
  《柳梢青》教学实践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在课内,一个在课外。课内教学任务是学生根据《柳梢青》文本自主命题,仿照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样式,拟两至三道题并给出答案。
  从批阅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学生设置的是三道题,都从主题、手法、形象、语言等方面选取角度设置题目,给出答案。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全词围绕一个‘愁’字展开,请具体分析”、“上阕‘移树流莺,过墙蝴蝶,春被邻邀’历来为人所称道,试分析其艺术特色”“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知人心苦’中的‘苦’的具体内容”“下阕‘垂杨禁得愁销?渐折尽,长亭翠条’极富内容,请简要赏析”等命题,同时给出的答案也基本到位。从形式看,这些命题都比较准确地抓住了《柳梢青》这首词的“命脉”,也可以说是抓住了古诗词的“命脉”,体现了较高的古诗词鉴赏水准。还有一个令人叫绝的命题——“前人评价下阕尾句有‘悲壮之性,闺怨之情’,请简要赏析”,可以明显地看出,“悲壮之性,闺怨之情”是该生编造的,但这种“编造”是应当予以高度认可的,因为学生已经开始触摸古代诗论、词论这一高级形态了,虽然这种触摸有点稚嫩或牵强,却弥足珍贵。
  但学生的自主命题毕竟是在课堂上进行和完成的,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下——事实上,杜文澜这首词在网上根本找不到任何参考资料——出现失误或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一些题目失之于空泛,如“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本词上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全词运用的艺术手法”,“下片写法精妙,请简要赏析”;少部分命题全部集中于上阕或下阕,忽视了下阕或上阕的存在,使得题目的设置缺少层次感和覆盖面;还有,部分答案没有完全按照题干所示信息要求给出,有的不够精练,有的不够具体,有的存在交叉现象。
  最大的问题是:《柳梢青》这首词究竟是送别词,还是闺怨词?10名学生判断是闺怨词,27名学生判断是送别词。是闺怨词,就一定有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是送别词,就一定有作者。不同的选择,直接影响命题的方向和答案的组建。问题是进行生成性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于是,我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思考与辩论。   經过多轮辩论,《柳梢青》是闺怨词的结论越来越明显。学生把《柳梢青》确定为闺怨词,有如下几个代表性阐述:一是开头三句,简洁地勾勒出在风雨中消逝的春光。“花朝”是春光最浓的时节,但风雨销蚀,百花凋零。以花喻人,映射出一个感伤韶华易逝、青春难驻的女子形象。二是下阕中“渐折尽,长亭翠条”,意思是:长亭是送别之地,离人不断,长亭边的翠条也渐渐折尽了。昔日思妇也曾在此折柳送别,而今却见翠条折尽,游子不归,睹物伤情,倍觉惆怅。这里的“长亭”不是“今天”的送别地点,因为“今天”无人可送。三是“望遍征帆,知人心苦,只有江潮”,勾勒出思妇望眼欲穿、不见归人的姿态,更是将思妇心中连绵不断的愁绪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情感真切,委婉含蓄。四是全词的感情是压抑的、低落的,也是细腻的、内敛的,是身居闺房的少妇特有的哀恸感怀。
  在学生讨论完毕后,我做了补充:在送别题材的古诗词中,送别的对象、时间、地点、方式、过程等都应给予具体明确的呈现。许多古诗词的标题会直接点明“送别”元素,如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杜文澜主张“词以纤秀为佳”,“余论词不敢主苏、辛之豪浑”,其词作因此多有“空灵婉约,借实作虚,因难见巧,缘极灵妙”的风格,《柳梢青》这首词也体现了他的一贯风格。当然,作者有可能借助一个闺中女子的哀怨,阐述个人的某些遭际和担忧,但从文本来看,不能做针对杜文澜本人的任何解读和论断,只能认定《柳梢青》是一首闺怨词。
  《柳梢青》教学实践课外部分是:要求全班学生以“柳梢青”为词牌,严格按照古诗词创作的格律要求,写一首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选修课程”提出要求:“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尝试进行古代诗歌的创作,乐于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体会。”这一要求的出发点是从另一个维度完全激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柳梢青”,词牌名,又名陇头月、玉水明沙、早春怨、云淡秋空、雨洗元宵等,双调四十九字。此词牌有两体,一是定格,一是别格。定格体上下阕各三平韵;别格体上阕三仄韵,下阕二仄韵。
  杜文澜的《柳梢青》用的是“定格”:
  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仄平(韵)。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从平仄要求看,“容易花朝”中的“容”字是平声字,应该用仄声。可能是杜文澜有笔误,或者他在“容”这个字上用的是“别格”。
  经过一次创作,几度修改,学生的词作总体来说“像模像样”,日臻完善。现辑录几首:
  其一:鼓罢声存。春寒料峭,雾里初暾。沙漫尘弥,零星犹照,空夜钩轮。 那堪流目朱唇?怨语碎,孤楼弃樽。新柳啼莺,遗黄洗翠,两处销魂。
  其二:雁渡南洲。天高地远,不复悠游。半亩清波,一瓢留尽,旧日貂裘。 相逢几度春秋。梦归处,三年未休。佳俏红妆,夜阑灯火,再上心头。
  其三:夜渡零汀。云霏露凝,汩晕泠泠。漫想家中,夕曛岚气,阆梓娈樱。 凝思静寂空听。月色冷,江漓载菁。对影伶俜,雁归戚暋,邈去离情。
  总而言之,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所说的“鉴赏方法”,应当是深入古诗词的内部,近距离了解这座“美的殿堂”的特征、风格、构件、意境和格律,领略古诗词的产生、流变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光大的意义,让学生萌生对古诗词进行学习、鉴赏、创作的兴趣,自觉担负继承古诗词“抒情言志”优秀传统的责任:这恐怕才是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终极指向和意义所在,也才是古诗词鉴赏的根本方法。
  杜文澜在《憩园词话》中写道:“拙作《采香词》初刊于海陵。旋奉曾文正公檄,委赴汉上设督销局,转运淮盐。因与楚中司道相周旋。得识冠九观察,名如山,满洲镶蓝旗人。道光戊戌进士,官翰林,被议改官别驾。时已升盐司。”就是这个冠九为杜文澜后刊的《采香词》写了序,序中有一句赞美杜文澜词作的话,也是一句值得我们反复玩味的话:
  啖蜜则中边皆澈。
  a余航:《由破而立:古诗词鉴赏中的思维校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年第12期。
  b《宋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6页。
其他文献
每逢月起,一片莹白。有的被照亮了,有的被隐去了面貌。天地是静的,而安静正是最辽阔的喧哗。人们闭上眼睛,心却濡湿了,柔软了,缤缤纷纷地变化着明暗。一切都在和我说,是时候了。  月亮是灰色的,清冷的,打着颤的。她对地球的影响,大多在于潮汐。而潮汐,是一个小说家内心的汹涌与回声。当灵感来临时,潮汐舔舐着左边的牙腔,当笔下的人物抽丝剥茧、故事渐敛时,潮汐倏地又瘦下去了。小说家站在内心的礁石上,船远去。有些
期刊
朱新建《人生的跟帖》抄录了《金瓶梅》中应伯爵蹭饭吃的一段文字:西门庆因问道:“你吃了饭不曾?”伯爵不好说不曾吃,因说道:“哥,你试猜。”西门庆道:“你敢是吃了?”伯爵掩口道:“这等猜不着。”西门庆笑道:“怪狗才,不(曾)吃便说不曾吃,有这等张致的。”一面叫小厮:“看饭来,咱与二叔吃。”  新建眼毒,说:“最绝‘掩口’二字。”  何以“掩口”最绝?“掩口”本是小女子羞态。“巧笑倩兮”,笑而欲倩,当必
期刊
摘 要:《世道》以赤诚的态度和富有灵性的笔触描画出了世纪之交乡村人走向城市化的波澜壮阔的艰辛历程,成功地刻画出了一系列城乡人物,特别是青年人的鲜活形象,展示了他们在激荡变幻的时代风云中对个人理想、前途以及家国未来的苦苦追寻与思考。整个作品充盈着大地的气息,流淌着生命的血性,灌注了清纯蓬勃的青春朝气和理想主义精神。  关键词:《世道》 城市化 青春主义 理想主义 正道  201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中,
期刊
自古以来,画鱼就专属一个画类。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鱼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吉祥的载体,是一个极好入画的形象题材。诸如年年有余、吉祥如意、华美富贵、悠游自在,等等,这些意味象征是画鱼的美好寄寓所在。鱼的画法在中国画里各式各样,但逼真原样的描绘却实在是少数,其实大多数时候是以一个文化元素的方式、文化符号的方式,以十分观念化的视觉形式而呈现在画面中的,鱼作为一个形象借喻形式在画面中呈现出来。杨大飞这批关于红鱼的
期刊
经常有姑娘跟我打听小白,每次我都有点囊中羞涩,不知道他的本名,不知道他住在哪里,不知道他的性取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恋人。不过,最近《租界》在台湾新版,遇到了一个特别厉害的台师大小白迷妹,开始是她问我答,到最后,变成我问她答。  小白是你们上海人吗,听说长得像法国一哥文森·卡索。  没错。  那他写法租界是天意喽,《租界》里的中法混血男主角是不是有他自己的影子,或者说,小说中四十来个实名人物中,哪个
期刊
摘 要:海飞在《惊蛰》中对抗战题材历史回顾性的描写,正体现着历史旧事与回顾新识之间一种新型的认知关系,从中我们看到了人性深处的许多壮阔和夹在战争与和平中的种种挣扎与生存、对抗与建设的交叉与繁复。  关键词:《惊蛰》 人性 历史  海飞长篇小说新作《惊蛰》,《人民文学》2017年第1期首发。  《惊蛰》让我产生一种新的思考:作为一名“70后”作家,海飞对抗战题材历史回顾性的描写,是否正在体现历史旧事
期刊
2010年的年底,有一个三十多岁的70后女作家悄然来到了休斯敦。她就是起步于新加坡的小说家张惠雯。  这个叫张惠雯的女子,命运中似乎与文学发生着必然的关系。  那是2005年,知名小说家余华应邀担任“新加坡国家金笔奖” 的评委,他慧眼识金,发现了令人心颤的小说《水晶孩童》。因为喜欢这篇小说,他竟然写信给陌生的作者张惠雯,告诉她:“你写出了一个空旷的悲剧,这似乎是一个虚幻的故事,或者说是荒诞的故事,
期刊
摘要:朵拉的微型小说集《那日有雾》(2017年)延续了以往的创作路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创新,主要体现在:对男女两性战争与和平的永恒难题的深层思考,对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外恋情的知性考察,对微型小说创作规范和艺术表现创新的辩证探索,以及对艺术形态相互交融的独特表现。  关键词:朵拉 微型小说 《那日有雾》 延续与创新  人类至今的发展史上,除了那些特殊的变性人之外,男性和女性应该是世界上最普通也最
期刊
摘 要:庞羽是90后小说家,与同龄作者衷情于书写个体成长经验相比,庞羽将关注点放在了叙事方式、小说本体的研究上,所涉题材亦复杂多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美学特征。  关键词:庞羽 叙事美学  庞羽是90后小说家中的独特存在,她作品的体量是如此之大,不仅指数量,更是小说所折射出的丰厚意蕴与渊满内涵,使我觉得代际的命名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在其许多同龄写作者钟情于书写个体成长经验的时候,庞羽将关注点放在了叙
期刊
摘要:今天我们所读到的《荷马史诗》,基本上是亚历山大·蒲柏等人按照当时影响欧洲的“中国风”的语言和审美标准进行重塑的,在此之前的故事文本实际上非常粗糙、原始,没有任何文学价值。被18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或编辑当作加工材料的旧本《荷马史诗》,除了在16-17世纪被修改和添加的部分,几乎全是亚洲或东方传说,而与所谓的“古希腊”毫无瓜葛,而且是近代早期才出现的新面孔。  关键词:《荷马史诗》 “中国风” 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