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创新谈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不断的创新。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我们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和标新立异。从而为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丰富的想象力, 创造性的人格, 发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让学生敢于推陈出新,敢于挑战前人学术观点与结论,但这样又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另一种倾向,使他们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切思维、想象、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我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谈几点看法。
  
  1学习历史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培养想象力的过程。历史教材是以文字为主的 信息载体,概括性的文字叙述较多,如果能够依据文字材料的揭示,在头脑中想象出具体生动的形象,将会更 真切地感知历史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就要借助于历史教学发展他们的再想象和创造想象能力。历史教学对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很有效,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说了。
  中学历史教育也存在着培养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有利条件。历史教育由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生动的故事性 、强烈的感染力,并能为学生树立典范,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效尤前人,做个品德高尚和有作为的人无 疑是有积极影响和作用的。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2.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來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将有限的时间放到最需要深化、发挥、拓展或者是总揽全局的重点知识上,不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渗透和影响,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开始,循序渐进,不断加深,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充足时间,让他们从容不迫地拓宽自己思维的空间。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历史学科的探索与创新是日新月异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探索,争取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求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置会因为教授对象不同、学生专业方向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从课程设置过程中的动态因素出发,从社会学.语言学,教育学三个方面的课程设计做了深入的分
摘 要:在校中职生普遍存在适应环境缓慢、学习兴趣不足、言语行为偏激、自信心缺乏等现象,表现为情感冷漠、学习动机缺乏、自身角色定位模糊、品德意识薄弱等等,直接影响其生活、学习和就业。研究中职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干预对策,有利于帮助他们消除习得性无助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他们步入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来。  关键词:中职生 习得性无助 心理成因 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阐述了舞台美术史教学的基本现状,并强调舞台美术吏论教学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改革后的舞台美术史论教学抓住知识理论体系和舞台形象素材,通过教学讨论,模型制作,结题设计培养
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活动之一,不同形式的音乐体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形态和审美动态,显示出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广泛地、经常性地汲取音乐文化中的营养,开拓听觉的感受领
摘 要:本论文对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提出了几点质疑,并进一步从“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两大方面做了举例论证,从而对其所构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关键词:语言符号学 索绪尔 任意性 质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a)-0031-01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学说是索绪尔创建结构主义的理论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