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变隐性未来教育中技术应不可见

来源 :在线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s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认为,推动未来教育发展,应该始终遵循三条主线——为学习者创设“真实世界”,激励和驱动学习者自主学习,促进教育和社会的系统性整合。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教育的未来发展成为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热点。教育正在发生哪些变化?未来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未来学校生态和未来教育该如何建设?在近期举办的2020未来学校生态大会暨第五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上,政企校研四方围绕上述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由雅森国际、翼鸥教育ClassIn等机构承办。
  环境发生变化  要重新思考未来教育
  毋庸置疑,未来教育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5G等高新技术正在推动教育从工业化时代向数字化时代转变。正如翼鸥教育ClassIn创始人及CEO宋军波所讲,科技将助力未来教育加强联通与融合。
  对于未来教育的内涵,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未来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灵巧教育,人工智能为实现这样的教育形态提供了支撑。
  陈锋指出,随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科技的发展,教育生存的环境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知识和信息世界的时空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原来知识和信息存在于书本、图书馆、少数知识群体中,但是今天,知识和信息平铺、弥散、无所不在。工业化时代的学校依赖于传统的知识和信息时空结构,当传统的知识和信息时空结构消失,传统学校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壤也随之消失。
  其次,感知世界、科学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融合。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我们用感知系统感知世界,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探究并逐步形成科学世界。在感知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基础上,想象世界产生。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三个世界逐步融合,教育也进入到一个更高维的空间里面。而未来学校和未来教育是在更高维的空间里进行,从低维世界到高维世界,维度变化推动学校教育形态的变化。
  最后,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速度大大加快。當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到来,革命的速度越来越快,与原有的教育周期发生了矛盾,这是未来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当教育环境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我们思考未来教育怎么办的时候,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学校,什么是学习。
  因此,陈锋认为,推动未来教育发展,应该始终遵循三条主线:为学习者创设“真实世界”,激励和驱动学习者自主学习,促进教育和社会的系统性整合。
  “看不见”的技术服务于更加美好的教育
  未来教育该如何建设?雅森集团总裁谢宇认为,我们要去拥抱变化,在变化前做好自己的布局,这是所有从事教育行业的人都应该思考的事情。山西师范大学校长杨军表示,未来教育是人类未来共同命运的基础性、先导性超前探索,学生本生态、学校内生态、社会外生态三大生态系统共同构成未来教育的整个体系。这三大系统构成新的教育模式,即未来教育没有边界,随意探寻;没有时空界限,随时随处可学。
  对于未来教育建设,陈锋提出了如下建议。
  以平台思维引领教育体系化变革。没有平台就没有未来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必然是从平台发展而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制度需要更多更好的课程、测评、资源,意味着要有开放的供应链,而开放的供应链来自平台。未来,孤立的学校仍会存在,而孤立的学习者则不会有。所有的学校和学习者都是被很多平台赋能和交叉的节点。
  构建学习者、教师和人工智能的新三维关系。从工业化时代到数字化时代,教师和学习者二维关系转变为教师、学习者和人工智能的三维关系,维度的变化带来结构性变化,教师需要被重新定义,从传统学科结构变成多元结构。
  变革教育创新方式。任何重大的教育创新都依赖于技术创新。技术人员努力创新,用技术支撑更加美好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未来教育。而作为教育体系内的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依靠经验的时代已经过去,要用理论和技术支持学习方式变革。
  开放供应链。未来教育变革,单靠一所学校、一个教育系统不能完成,而是要建立开放的供应链,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实践引领,推动数字普惠。数字科技的发展带来机遇,优质教育资源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但是,它也会进一步加大数字鸿沟,导致教育发展失衡。因此,数字普惠成为重要的目标。教育领域对技术的应用,主要的创新成果不在教育体系里,而是在企业中。政府和企业有效合作,才能解决普惠问题。
  “学会数字化生存,即让生活‘看得见’、人工智能‘看不见’。在探索教育变革过程中,技术往往是显性的,但是当人工智能真正为更加美好的教育提供服务的时候,技术应该‘看不见’。”陈锋如是说。
  责任编辑:夏英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
其他文献
走出体制、创办苏州云世界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和从事智慧教育工作,对祁雪清来说,绝对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创业五年来,尽管经历了企业发展方向以及产品开发方向的调整转型,并遭遇国家宏观政策调整、资金短缺等困难,但秉持“为生命出征,为梦想而战”的信念,凭借优质的产品功能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他带领公司一步步走出困境,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期刊
新时代职教三大特征:跨界、整合、重构rn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那么,贯穿其中的主线是什么?姜大源表示,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指示,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性纲领;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是路径性指引;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是操作性措施;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
期刊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在线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外语学习和兴趣爱好培养方面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品牌,为网民提供了比传统线下教育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人们只需要通过一根网线,就可以获得适合自己的知识.尤其是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线上教育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所接受.
期刊
在线学习服务师这一新职业的诞生,对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线学习服务师职业技能标准开发应该有“全局视野”,同时应该囊括在线教育各领域。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触发了一次“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一时间,在线学习成为刚需,并借势加速发展。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81亿。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问题也日益凸显——教学
期刊
在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之后,各行各业都忙碌起来,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失去的损失夺回来.作为北京智慧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庆一直忙着出差.智慧流已经与全国30多个省份的国有大中型出版社展开了合作,他要在两个月内完成对这些出版社的拜访,以至于约访时间变更两次之后才终于敲定.
期刊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回应教育领域热点问题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
期刊
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东华大学副校长舒慧生对本刊表示,唯有“超前识变、守正创新”,才能办出更好的高等教育.为践行这八个字,东华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专门制定在线教学规范,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质量保障体系,实现特色课程的国内外共享,积极办好在线教学.
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为青海省第八地質矿产勘查院提供学历提升服务、订单式学历继续教育服务和地质类复合型人才培训服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探索,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获得合作单位的认可。  合作单位:青海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  合作类别:订单式学历继续教育服务  项目目标: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课程改革,解决青海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转型期间对应
期刊
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产业变革瓶颈rn作为有创造性成就的专家,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院士们介绍了各自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由此引发的行业产业变革,他们希望,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职业教育能够尽快跟上产业创新的步伐.rn“纳米科技是推动学科交叉、支撑重大应用的底层技术.” 中科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介绍,现在的制造技术、智能技术、新材料超材料技术包括生物安全技术中都大量使用纳米技术,如这次新冠肺炎抗体检测用的胶体金技术就是由纳米技术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纳米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最大的短板在于,
期刊
要切实推进国家一直在强调的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这是地方政府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关键。  针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教育部等六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媒体援引相关负责人的话指出,《指南》将着力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指南》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包括县域、学校、学生3个层面,每个层面又各有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