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课外活动“五性”提高思品教学实效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li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外活动作为思品课堂教学的外延,常常有以下这些形式:参观访问、组织讲座、社会调查、表演比赛、阅读演讲等,教师无论选择何种形式作为思品教学的拓展延伸,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五性”,即教育性、计划性、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使思品教育真正寓教于活动之中,下面我就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注重课外活动“五性”与提高思品教育实效的关系。
  【关键词】课外活动;“五性”;思品教学
  一、注重教育性
  课外活动应该重视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深化,道德意志的增强和道德行为的训练。一句话,体现其教育性。教师在设计时应紧密联系实际,紧扣教材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到时时留心,把课外活动教育性与创新精神培养相结合起来。
  例如我教了《珍惜劳动成果》这课后,通过课后的信息反馈发现学生对劳动成果的认识片面、模糊,结合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我设计了一个变废为宝的小制作、小发明比赛,这一活动得到了学生甚至家长的积极响应,学生用易拉罐、可乐瓶等废品制作了各种精美的小摆设:花瓶、模型、小工具等一一展现出来。学生在劳动中享受到 成功的喜悦,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格外珍惜。这次课外活动,强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并进行了学生动手创新实践训练,增强了创新教育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二、注重计划性
  认真制定课外活动计划,才能使课外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才能使课外活动行之有效。如我教了《劳动最光荣》一课后,我设计了一系列小型课外活动:举行“叠衣服、钉纽扣、洗鞋子”自理能力竞赛并表彰;带领学生上街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并交流劳动后的体会。学生参加了这一系列课外活动后,对劳动这一概念认识就较全面了,也使学生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统一。
  三、注重层次性
  思品课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课外活动的设计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规律,设计恰当的“坡度”和“层次”。如果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不注意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参与难度较大的课外活动,再让学生参加较简单的课外活动的话,不但不能强化道德行为训练,而且活动肯定没有实效。如我在教《和同学团结友爱》一课后,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活动:读报纸,了解全国各地的手拉手活动情况;班队课请学生交流读后感;在学生中开展“手拉手”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手拉手”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层次较强,内容上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断深化使学生经历了知情意行过程。学生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深化了道德认识,强化了行为训练。
  四、注重科学性
  课外活动的途径的科学性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如果忽视了这些因素,往往活动不能顺利进行,而且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社会调查是课外活动经常用的途径,即通过学生亲眼看、亲口问、亲耳听、亲自了解,亲身感受。从而受到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选择这一途径时应考虑适应性和可行性。例如社会调查会花费较多的精力,所以不宜安排较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再如社会调查主要在高年级适用,因为高年级学生知识面较宽,逐步开始接触社会,道德评价增强,而中低年级不具备上述水平,故不能适用于这种途径。
  课外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在活动目的、活动方法的指导是否具有科学性,对学生能否积极地、自主地参加活动有直接影响,也是活动能否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
  五、注意趣味性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占了多数,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独生子女特有的性格特征,他们认识事物往往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无意性较强,而且对抽象的概念不感兴趣,他们对道德认识也总是与一定的具体情境相联系。再加上道德知识一般都比较抽象。往往让学生感到空洞、产生厌烦感,进而甚至会厌学心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组织一些学生喜爱,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这一好老师的带领下去动手实践,参与活动,收获知识,得到教育。
  如教师设计一些饶有趣味的课外活动的话,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无意识地产生求知欲望。如我教完《爱科学 学科学》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小魔术比赛,先由学生自己查资料,弄清魔术的科学原理,然后让学生各显神通,比赛中有的学生表演了“烧不坏的手帕”,使全班学生惊讶不已;有的学生表演了“竹筷提起米杯”,使其他同学也跃跃欲试;有的同学表演了“鸡蛋的浮沉”……表演中还有学生模仿着刘谦的语气,全班同学在这一情趣盎然、充满趣味的课外活动中感受到了科学的奥妙无穷,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深化了道德认识,增强了教学效果。
  教师在思品类课程教学后结合课堂教学需要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全面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成长。
其他文献
【摘 要】档案统计工作是通过图标和数字等形式来反应档案和档案工作之间的有关情况的档案业务工作。它是档案建设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了解和掌握档案工作情况及规模的一种手段,更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当前档案管理现代化把档案统计工作作为重要的实施内容,对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统计;建议  档案管理是高职院校的档案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通过档案的管理人
期刊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说,创新可以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本文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表了观点。  【关键词】创新精神、语文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说,创新可以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
期刊
【摘 要】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完善情感世界,提升人格魅力。可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早起晚睡,披星戴月,穿梭于家校之间,背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忙碌于作业堆里。他们往往缺少充足的时间,不能安心读完一本书;不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缺少必要的积累,从而造成作文素材奇缺、作文语言苍白、作文立意不够高远、新颖的弊端。  【关键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尝试  高
期刊
【摘 要】尽管语文教学不断地深化改革,但语文课堂仍然桎梏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框架之内。许多教师仍然热衷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教学目标也得不到真正落实。要想彻底变革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摒弃不合时宜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而笔者认为高效课堂必须从训练语文思维方式始。  【关键词】新
期刊
【摘 要】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是数学教师时刻探索和追求的使命。本文从以学生自学为理念,凸显生态课堂的学生为主体性;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由生活经验走进兴趣;关注学生可塑性,让课堂充满一定的人文情怀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数学素养、设计、生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的注意力就像一只机易受伤的小鸟,当你走近时,它马上会飞走;当你抓住它并把它关起来时,以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这些复习课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作者尝试提出一系列的教学新策略,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在复习课上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达到让学生形成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  【关键词】复习课;教学;备课  复习课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复习课所涉及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无新意,因此,学生常常对重复和机械记忆感到索然无趣,课堂气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由于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轻阅读,忽视个人对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等等问题,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为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个呼唤精神家园回归的社会中,意义重大。本文将具体阐述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主题。  【关键词】情境教学;文学常识积累;现代化多媒体手段  不论是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
期刊
【摘 要】现在的学生普遍感觉物理难学,原因之一是物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所接触的知识规律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兴趣低下,失去探究的乐趣。结合物理教学特点和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应该用“活生生的生活”来组织物理课堂教学,让生活走向物理,再让物理走向生活。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去修正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  现以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功率》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运
期刊
【摘 要】在新理念的大力倡导下,老师们的教学手段、思想、方法都开始有了很大转变。在课堂上放开手脚,于是乎学生的各种理解都变得顺理成章,殊不知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独特体验”已经等同于不顾作品的意义而随心所欲地“自由理解”,处理好“文本解读的正确引导”和“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小学生语文素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本文试从求真、求善、求美三个不同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独特体验
期刊
【摘 要】课前预习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保证教学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把好预习这道关,并予以有力的指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课前预习;语文教学;良好习惯  一、学生当前预习状况调查  (一)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当学生认识到某件事的意义时,便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动机。以下是两个班73位学生目前的预习状况:  经常性预习的同学仅占占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