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粒粒度与强化搅拌对骨形态发生蛋白提取量和活性的影响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axiy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报告了在提取牛骨形态发生蛋白过程中,采用控制骨粒粒度与强化搅拌法。骨粒度在600~2000μm,抽提骨形态发生蛋白时用强力搅拌机24小时持续搅拌。使骨形态发生蛋白产量提高65%,小鼠肌袋异位成骨实验活性良好,无免疫排斥反应。蛋白电泳结果显示5批样品的区带基本一致,证实不同批次样品蛋白组份稳定。控制骨粒度与强化搅拌可提高牛骨形态发生蛋白提取量并保持良好活性。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证实该法提取的bBMP有良好诱导力、组织相容性好。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我院1978年5月~1994年7月46例脊髓纵裂的临床特点,其中手术治疗37例,非手术治疗9例,均伴先天性脊柱畸形。临床上病人大多有腰背部中线上皮肤异常,如毛发斑、皮窦或脂肪瘤等。大多有单侧或双侧下肢神经异常,部分有膀胱直肠括约肌障碍。特征性X线表现是:部分病人椎管中央见到纵行骨嵴,椎弓根间距增宽,但无椎弓根变扁,骨嵴部椎间隙狭窄,附件结构紊乱;脊髓造影示典型的“岛屿征”即中央性充盈缺损
自1989年起作者对28例(45足)类风湿前足畸形施行了跖骨头切除,其中24例(39足)获得随访。双侧15例,单侧9例,经平均3.2年随访,显示临床疗效明显,优良率达74.3%。作者认为在掌握适应证的条件下,跖骨头切除术不失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前足畸形的一种良好术式。本文还分析了第二~五跖骨头切除术结合不同方式第一跖趾关节成形术它们各自的疗效,并就手术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作者分析了47例先天性脊椎裂的MRI表现并按主要MRI表现和临床需要分为囊性或开口性脊椎裂(包括脂肪脊髓脊膜膨出、脂肪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单纯后位脊膜膨出和皮毛窦,伴或不伴其他先天性疾病)、复杂性隐性脊椎裂(无体表体征但伴有低位圆锥、隐性脊膜膨出、脊髓空洞、脂肪瘤、皮样囊肿和椎体发育不良等)和单纯性隐性脊椎裂。对于囊性或开口性脊椎裂,MRI不仅可确定有无脊髓膨出,还能显示椎管内伴发的其他先天性
本实验研究目的在于:(1)建立间盘移植动物模型,(2)观察椎间盘移植术后不同时期X线、组织病理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力学变化。于15只猴体上制备自体腰椎间盘移植模型,另有3只猴作为正常生物力学对照。结果表明移植间盘高度术后1~3个月呈下降趋势,4~12个月呈恢复上升趋势。光镜下纤维环和终板软骨结构无明显改变,髓核中有部分细胞退变,同时亦有成软骨样纤维细胞的再生。术后2~4个月蛋白多糖和含水量呈下降趋势
期刊
作者借助髋关节骨关节炎(OA)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到:(1)关节软骨钙化层在负重区分布最厚,非负重区最薄。(2)OA严重度和钙化层厚度呈正相关,和软骨非钙化软骨厚度呈负相关。(3)OA病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非钙化软骨层变薄,钙化软骨层增厚,潮线前移等特征。该结果为分析OA病因及病理机制提供直接依据。
为探明强啡肽A在脊髓继发性损伤病理过程中的受体机制,本实验首先观察了鞘内注射抗强啡肽A1~13血清(AnDynA)或高选择性阿片肽κ受体拮抗剂nor-BNI(nor-binaltorphimine)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然后,比较了nor-BNI拮抗不同剂量强啡肽A1~13或强啡肽A2~17鞘内注射致瘫效果。神经功能和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鞘内分别注射AnDynA1~13或no
半月板无血运区的损伤是不能自然愈合的,如何能使半月板无血区愈合已经成为骨科临床上的一大难题。我们根据微电流刺激骨生长的理论,采用自行设计的微量直流电刺激器,用20只成年杂种狗作为实验动物,在每只狗双后肢膝外侧半月板无血运区造成纵形裂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2周后实验组均出现愈合,自身对照组均未愈合。本文对电刺激半月板愈合光镜、电镜组织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及讨论,认为半月板无血运区组织细胞并非惰性
作者通过胎兔软骨移植实验模型的观察,重点对新鲜及冷冻保存的胎兔软骨移植进行比较,并对实验结果分析探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成年健康家兔50只,其中10只孕兔用于移植软骨供体,另外4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新鲜胎兔软骨移植组和—196℃液氮冷冻保存软骨移植组进行实验。将剖腹取出的胎兔软骨一部分移植到新鲜组兔的股骨的髌股关节面处,另一部分软骨置—196℃液氮罐内保存3周后移植到冷冻组兔的相同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