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陈晓卿:在舌尖起舞

来源 :现代青年·精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本身就是个爱吃之人。他给杂志写美食专栏,手机里存着全中国好几百家餐馆的地址、电话,也热衷于在饭局的时候选地方、点菜。《舌尖》制作的那两个月,天天眼巴巴地看着那些美食镜头却吃不到,陈晓卿简直“心如刀绞”。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前的两个月,陈晓卿忙得天昏地暗。当7集系列片全部入库的刹那,他仿佛听见有人在背后说:“嗨,该抽空生点病了……”于是,接下来他病了好几天。
  采访那天,出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个完全不在状态的陈晓卿。虽然他已经极力表现出对在场所有人的体恤与热情,但还是掩饰不住憔悴。几乎每隔十来分钟,手机就会响起,清一色都是预约采访的记者打来的。
  在过去的两个月多里,陈晓卿的体重由原来的81公斤骤降到75公斤以下。他在一条微博上写道:“今晚老六组织了饭局,我准备抱病参加,如果有老男人惊讶我的体重为什么能跌破75公斤,我一定淡淡地回答,因为做了一个关于美食的节目……”
  《舌尖上的中国》去年初立项,今年3月份所有的拍摄完成,进入后期制作,陈晓卿也迎来了最为忙碌的阶段。加班的时候,办公室里到处堆着盒饭,虽然盒饭的档次都不算差,可他宁可饿着肚子。陈晓卿自诩是一个什么都能吃的人,但唯独对盒饭敬而远之。忙碌的时候,与美食绝缘,心疼自己,只能靠手机里存的美食照片“兀自垂涎,靠记忆支撑生活”。
  老男人饭局
  陈晓卿的手机里,除了无数张自拍的美食照片,还存着北京乃至全中国好几百家餐馆的数据库,包括餐馆的名称、地址、电话,甚至罗列着各个餐馆的招牌菜。“其实每个人都有美食地图,但我比较有耐心,愿意跟大家说,愿意整理。这个我是学的三联书店以前的老经理沈昌文先生,他的手机里几乎没有人名,全是吃饭的地方以及可以点什么菜。我每次给别人发完短信,就存起来,下次有人再问到的时候,直接发过去就行了。北京的、上海的、成都的……全国各地的都有。”
  任何人有陈晓卿这样的朋友,都会有惰性。快到饭点的时候,各种求餐馆地址的电话短信纷至沓来。你只消说出自己是在北京哪一带,想吃什么风味的,他马上就能提供最佳方案。有一次,陈晓卿的朋友王小山要请大学同学吃饭,打电话问陈晓卿有什么好的馆子推荐,陈晓卿不光推荐了馆子,还直接给餐馆打电话订位,顺带把菜都点好了。
  《舌尖上的中国》让很多人大开眼界,陈晓卿的美食知识对这部片子也有贡献。“第一集里面采藕的段落,本来摄制组打算在微山湖拍藕,但我推荐了更适合拍摄的地方——湖北嘉鱼县。原本打算在广西拍笋,但最终改到了浙江。”
  陈晓卿有一个绰号叫“扫街嘴”。这个绰号是很多年前他一个同事起的。之所以叫扫街嘴,是因为他有一个爱好,闲来无事的时候,就沿着北京的大街小巷展开“地毯式搜索”,凡是看上去还不错的餐馆,都要找个机会尝尝,并且有心地把餐馆的名字和地址都记下来。
  “那都是闲极无聊的时候做的事。最近半年,几乎一个新馆子都没有开发。以前接到各种要求帮忙推荐餐厅的电话,都非常耐心,会认真想一想,现在就比较烦,‘自己查去吧。’”陈晓卿说:“这就是我把美食爱好当成工作的代价。”
  5月19日,陈晓卿在一家叫大永徽的徽菜馆见到了数月不见的“老男人们”。“见到这帮孙子的时候,我差点都哭了。”他半开玩笑地说。
  “老男人饭局”在京城的媒体圈子里颇有名气,参与者大多是北京的媒体人,除了陈晓卿以外,还有《读库》的主编老六(张立宪)、《三联生活周刊》的王小峰、作家兼出版人老颓(杨葵)、网络红人王小山等等。这些人没事的时候就聚在一起吃饭喝酒,而且饭局上不聊工作,通常都是相互挤兑,从中获得乐趣。多的时候,他们每个星期都有三四天是一起吃饭的,而现在只有一两个月一次了。
  杨葵与陈晓卿相识于2006年,第一次见面是在孔乙己饭店。“那会儿他已经是个公认的吃货了,我们头次见面就笼罩着大吃特吃的气氛。”杨葵回忆说。每次饭局之前,通常是老六群发一条短信,收到短信的人,有空就出席。而陈晓卿对于安排饭局这件事满腔热忱。
  “如果把老男人局拟人化为一个人,陈晓卿就是这人的舌尖。在哪儿吃、吃什么、怎么吃,都由他包办。别人不能插嘴,更别想干涉。当然也没人想插嘴和干涉,他安排得太好了,尽情享受多舒坦哪。”杨葵说。
  陈晓卿点菜有一个长处,他能在一个公认不怎么样的餐馆里点出好吃的菜来。老六在一篇博客上写了一个事例。“航天桥西北角的‘湘鄂春’,第一次聚会由我点菜,结果第二次再建议去那里吃,众人纷纷摇头。勉为其难地去了,吃的是陈老师点的莱,大家这才知道原来那家饭馆‘还是蛮不错的’。”杨葵也有类似的经历,“有些我去过的饭馆,都被我从‘变天账’里删掉了,经他领着吃一回,又添回了。”
  老男人局选的馆子大多是深居北京胡同里的鸡毛小店,没什么惊艳的菜,但也算可口。陈晓卿是安徽人,所以经常选在徽菜馆。这次饭局也照例没什么人谈工作,但是因为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实在太火,还是有人忍不住好奇地打听,陈晓卿就“黑着本来就黑的脸宣布了一条当天饭局纪律——不提《舌尖》,否则他真没胃口”。杨葵说。但还是有人拿他开涮,“听说你红了,不过红了也看不出来,因为你太黑了。”
  每次饭局未了,总有人喝多了之后忘乎所以,有的哭有的笑有的骂人,唯有陈晓卿表现得最得体。不仅没什么夸张的表现,还负责把那些喝醉了的就近开个旅馆安置好或者把他们送上出租车。就连平时不怎么正经说话的王小山都不得不说:“他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像个老大哥一样,我们都很喜欢他。”
  “你知道陈晓卿喜欢吃什么吗?”
  “不知道,都是他关心我们吃什么,我们不关心他。”王小山说。
  平民美食爱好者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那晚,陈晓卿在博客上做了一个谦虚的推荐:“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结果,这条微博在新浪上被转发12000多次,评论1200多条。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后来也说:“这个片子这么火,跟陈晓卿有着众多的美食博客粉丝不无关系。”   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前,陈晓卿也曾经制作过《龙脊》、《森林之歌》等等评价不错的纪录片,但一直以来,陈晓卿这个名字都只是媒体圈里比较有名,甚至很少有人知道,陈晓卿早就是一个美食专栏作家,而且他早在2002年,就做过七八家电视台的美食节目嘉宾。
  前几年,因为抱着热情,陈晓卿每个月要写四到六篇专栏,把他吃到的美食、听来的故事、从吃中得到的感悟、与吃有关的亲情故事和思乡情怀……洋洋洒洒,娓娓道来。“这一年专栏也写得稀稀拉拉的,虽然也还在写,但进度很慢,一个月最多两篇,大多数时候只有一篇。美食圈也不好混,编辑们不停地催稿。”
  陈晓卿的美食专栏,散见于多家杂志报章,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美食爱好者。他的博客,现在也基本彻底变成了一个美食博客,贴出的都是他在各平面媒体发表过的专栏。陈晓卿热衷平民美食,因此写的很多都是街头小吃,螺蛳粉、牛肉面、卤煮……但是这些再常见不过的小吃,在他的笔下都显得熠熠生辉。比如一段对螺蛳粉的描述“粉煮出来了,满满的一大碗,上面撒满了炸腐竹。拨开酥脆的腐竹片,下层码放着厚厚的一层切得很精细的木耳丝和酸笋丝,衬托它们的则是颗粒饱满的花生。红红的粉汤衬着雪白的米粉,还有玻璃生菜托底。先喝一口汤,尽管没有螺蛳肉,但那种鲜味肯定是螺蛳和猪骨在汤锅里反复亲密接触后的产物。”
  有时候,即便受人邀请去一些价格比较贵的餐馆吃饭,陈晓卿也绝不会写在专栏里。“再好的朋友在那儿当厨师,我都不会写。不是怕别人觉得不公正,而是我对美食坚持的一个理念是,好吃的东西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如果我推荐一个特别贵的餐厅,里面肯定会包含一些虚荣的成分,而且很多人是无法跟你分享的。这个年代,美食的门槛就跟摄影一样低,人人都玩单反了,人人都吃松露了。其实不是,真正热爱美食的人,对待美食,一是要热爱,二是要拒绝显摆。和我在食物态度上有特别大冲突的人,恰恰就是那些喜欢显摆的人。”
  说着,陈晓卿就绘声绘色地描述起显摆类“吃后感”的写法:“我去××吃饭,饭还行,主菜居然要2000块钱,我觉得稍微有点贵了。不过那个5000块的酒还不错。”“这个东西,只有这家做得最正宗,别家都比不上。盘子里有四道菜,必须先吃这个,10秒钟以后再吃另一个,这个顺序和时间如果错了,你就不是美食家。”尔后,总结道:“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心理,我会本能地排斥。”
  有一次,陈晓卿受邀为一个明星餐厅评比作推荐,他就按照喜欢的推荐了,过了几天,主办方给他打电话:“陈老师,我们去那个餐厅拍照片,发现人均才20块钱。你确认你推荐的是这家吗?”
  陈晓卿推荐是一家清真馆子。“我并不是故意要这样,但我推荐的这家餐厅,对食物的态度特别认真,又是一个清真馆子,在充满了食品安全隐忧的中国,还有这么安全的馆子,难道是和信仰有关系吗?”他举了个例子,“现在你去一个餐厅,想吃一道很简单的凉拌腐竹,都很难吃到很好的,因为厨师不会用那么多工夫发腐竹,发腐竹要用冷水泡一天,一般的餐馆不会用这么多时间准备,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农贸市场直接买,但农贸市场的人又不会特别负责任,都是用温水泡的,时间快,但吃起来口感是软的,没有劲道。我在其他地方吃不着的东西,在这里能吃到,既可口,又安全,制作又精细,我觉得很感动,这种感动就是美食的全部。”
其他文献
5月2日,萨尔瓦多,达利的《恋尸癖的春天》在纽约展出,意大利艺术收藏家乔治·斯伯托的欧洲藏品展也同期举办,其中包含达利的两幅作品。对于乔治来说,收藏达利的作品似乎就是收藏一种弥足珍贵的自由。  2012年5月,意大利艺术收藏家乔治·斯伯托(Giorgio Spoto)的藏品展览于北京798的千年时间画廊拉开帷幕。在这个已经营10余年的画廊中,乔治向中国的参观者展现了他所收藏的近20幅歐洲绘画作品,
翻开唐欣这本《有个地方你从未去过:中外名诗101首选读》的扉页,你会看到他对自己的一段很有意思的自我介绍:住在北京,公交一族,但很少迟到。诗人,出了三册诗集,不畅销,可是难找。学者,也有五本著作,发行窄,知音寥寥。教师,据学生反映,他的课好过,挂的少。  短短数语,却颇能看出几分作者的脾性。谈吐间也透着亲切与儒雅,淡然如菊,却幽香悠远,正如他在书中点评诗歌时那般,言简意赅又时有点睛之笔。对于爱诗人
“你一定也吃过地沟油。我常开玩笑说自己每天早上早餐吃的都是‘地沟油’。在数量上,一年150万吨‘地沟油’进入市场是有可能的。”长期从事油脂研究的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东平说。  “地沟油”又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毛油”,其来源主要有: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超过规定要求,或是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
难道是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改变了她?抑或是她开始不再叛逆?抑或……    丁香早就聽说宏微软件公司都是清一色的年轻后生,而且个个文凭了得。上厕所可以碰到博士,拖地板可以碰到硕士,就连随便甩一甩胳膊,打中的十个中也有九个会是本科生。  能够进宏微公司,是丁香最大的心愿。  丁香打小就知道,女人想幸福,不但要靠脸蛋,还要有份好的工作。有了好的工作,就会结识到好的男人;嫁了好的男人,就会有一个幸福的家。而幸
广西平乐县城旁的一座民房里,一男一女被砍伤致死,是谁怀有这般深仇大恨?警方调查得知,从福建回到家乡广西钟山县的打工仔莫高发痴狂地爱上了对他百般柔情的发廊妹。为了让她脱离苦海,重新做人,他将她接回家住,饱受村民的讥讽也不为所动。然而,贫困的生活让发廊妹不堪承受,她最终再入风尘。在外打工的莫高发气急败坏地赶回家,踏上了“寻妻报复”之路,最后疯狂地将两名无辜者杀害……    打工仔还乡,与发廊妹“一见钟
在2018 年9 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主旨讲话中, 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同非洲共同实施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八大行动”。这些方面绘就了新时代中非关系的发展蓝图 ,开启了新时代中非合作的宏伟篇章。作为实施人文交流行动的具体举措,习近平主席还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同非方深化文明互鉴。  2019年4月9日,依托于中国 社
现代青年: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作为三亚的一个新景区,用了两年时间就达到一个很高的知名度和客流量,这是非常难得的,它的优势是什么?  王治超:首先我们借助了亚龙湾的品牌优势,而且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我们得天独厚。退一步海阔天空这话真没错,你退一步,从山上看亚龙湾,那是一种全然不同的感受。其次是我们的产品独一无二。大家都知道三亚有大海、沙滩、椰林,其实海南还有非常独特的热带雨林风貌,而且这种独特性很显著。所
兰世立笔下的自己是一个悲情英雄:所有失败都是时运不济或是遇人不淑,所有的官司纠纷都是遭人诬告。这或许是兰世立人生的一面,但还有一些兰世立没写到或不愿意写到的一些原因:他的想象力常常超越了制度现实和自己的资金能力;他赌性很强,但愿赌却不服输,甚至不惜破坏诚信的商业规则。    9月6日,前东星航空董事长兰世立远在新加坡的律师钟庭辉来到国内,与其在上海的律师团队交流,互询进展及商议下一步的对策。国内的
5金2银3铜!中国游泳队终于缔造了奥运会新纪录!20年前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五朵金花勇夺4金5银,并打破两项世界纪录,引领中国游泳进入最辉煌时期。时隔20年,当孙杨成功摘得男子1500米自由泳金牌时,中国泳军取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佳成绩,缔造了奥运会新纪录。孙杨、叶诗文、焦刘洋、刘子歌……这个夏天,中国游泳健儿异军突起,全面爆发,在伦敦池畔合力上演了一场中国风暴。中国男子游泳第一枚奥运金牌,男子
快餐恋情泛滥的年代,谁能够迅速走进婚姻的殿堂?看看下面的测试,你钟爱的结婚戒指的样式,可以泄露你闪电结婚的潜能。  心理测验问题:  哪一个是你最喜欢的结婚戒指?  答案选择:  A:式样简单,无花纹  B:刻有精美花纹  C:式样简单,镶几粒小钻  D:镶有大钻石,有花纹  E:不喜欢戴结婚戒指  F:喜欢选择不是结婚戒指的式样来代替  G:不表示意见,让对方选择  答案分析:  (得分越高的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