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文练笔依托文本,伴随阅读过程,内容简短,以“短平快”的训练方式,达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教师启动思维,因文而异,挖掘教材练笔点,拓展练笔空间,为学生广开“写”路。
关键词:随文练笔;言发有趣;言叙有法;言抒有情;言述有序
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正悄悄从语言理解向语言运用转变,有效的“随文练笔”设计成了语文优质课的重要标识,课标也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多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语言文字材料,多渠道进行语文运用实践。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重视随文练笔,让语用课堂工作落到实处。随文练笔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表达方式的特点,学生当下的阅读感受,在阅读教学体系架构下纳入习作训练,实现读写结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高效进行随文练笔作如下探讨。
言叙有“法”
“法”是一种方式、一种方法,一种规律。课堂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法”就在文本中,就是要我们学习借鉴文本经典语段的写作方法,讓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通过迁移、重构、模仿生成新的表达内容。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片段,一篇文章,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运用的仿写。
比如,学习《剪枝的学问》第一自然段后引导:这样的高手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如写作能手、跳舞能手、养花能手、剪纸能手,很多很多,如果我们写写身边的高手,也用这样的句式,你会吗?学生尝试表达。出示:( )是远近闻名的( )能手,总是那么( ),那么( )。又如,《音乐之都维也纳》练笔要求是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或者是仿照课文从几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
课堂中,笔者让学生按照文本方式写一写《美食之都楚州》。这样让学生有章可循,切实消除写作畏惧情绪。这些小练笔,都是关注于文本的独特表达方式,通过每一节课几分钟的训练,掌握一些微小的表达方式,形成表达技巧,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言抒有“情”
“言为生之用心”,写文章要心随文动,触发“感点”,情不自禁,感点迸发,笔下生花,情感宣泄,真情流淌。
感点——情不得已 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三自然段:引导想象练笔:“发愤”是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在油灯下__________;“发愤”是狂风呼啸的清晨,多少人都在暖和的被窝,他已经_____。
感点——触情生景 补白,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情理交融,引发学生内心情感涌动。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让学生想象生活中自己有没有挽过谁?如何挽的?挽时感觉怎样?“我”们当时的动作和脸上的表情会是怎样的?然后再让大家想象彼此间还会怎么说。最后,让学生把当时的情境用语言写下来,可直接添加在课文当中。
感点——意犹未尽 很多文章结尾,都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教者可安排续写。如学习《鹬蚌相争》之后,让学生思考:对于鹬与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
言发有“趣”
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对练笔充满成功的内心喜悦,乐于主动书面表达,喜与他人分享成果,并保持相对习作持久性。这就要求采取简短的活泼多样的练笔形式,让学生尽情抒发。
可以直接用一两句话表达。学习《揠苗助长》后让学生说想象,看到枯死禾苗,农夫的儿子、邻居、妻子等都会怎么说。可以模仿句式。如《兵马俑》中可采用填补文中空白点写话,可仿名言警句形式。如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后让学生用名言的形式写感受。
言述有“序”
随文练笔不是盲目地进行语言训练,是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段特点,如低年级就是词语、句子的小训练。中年级就是段的训练,高年级更倾向于整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如三年级课文《剪枝的学问》可抓住两个训练点,确保随文练笔有序性。
训练点一:词语 课文中出现词语:“咔嚓、咔嚓”,涉及有冒号的作用与象声词的理解。单元训练中也有相关象声词运用训练。因此,笔者抓住了象声词对学生进行训练。笔者说:“咔嚓、咔嚓”是个什么词?用了象声词的习作会怎么样?”比较: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槐乡五月》)。我们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小结:象声词多好,以后可要认真学习使用哟!我们能写出几句带有象声词的句子吗?学生练习。
训练点二:写景 《剪枝的学问》用时间顺序(冬、春、夏)写了三次进桃园,而文章只有春夏两季桃园景象,却没有写冬天的桃园景象。因此,笔者决定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写一写冬季王大伯果园的景象。练笔设计紧扣三点要求:①根据三年级特点只写几句话;②积累运用课文中语言材料;③运用既有的经验性的语言材料。练笔:冬天来了,我走进王大伯的果园________。
在践行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文练笔的合理使用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大有裨益,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文本实际、学生实情选择最佳的有效训练方式,才能让随文练笔这一做法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泾口镇第二中心小学)
关键词:随文练笔;言发有趣;言叙有法;言抒有情;言述有序
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正悄悄从语言理解向语言运用转变,有效的“随文练笔”设计成了语文优质课的重要标识,课标也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多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语言文字材料,多渠道进行语文运用实践。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重视随文练笔,让语用课堂工作落到实处。随文练笔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表达方式的特点,学生当下的阅读感受,在阅读教学体系架构下纳入习作训练,实现读写结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高效进行随文练笔作如下探讨。
言叙有“法”
“法”是一种方式、一种方法,一种规律。课堂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法”就在文本中,就是要我们学习借鉴文本经典语段的写作方法,讓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通过迁移、重构、模仿生成新的表达内容。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片段,一篇文章,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运用的仿写。
比如,学习《剪枝的学问》第一自然段后引导:这样的高手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如写作能手、跳舞能手、养花能手、剪纸能手,很多很多,如果我们写写身边的高手,也用这样的句式,你会吗?学生尝试表达。出示:( )是远近闻名的( )能手,总是那么( ),那么( )。又如,《音乐之都维也纳》练笔要求是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或者是仿照课文从几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
课堂中,笔者让学生按照文本方式写一写《美食之都楚州》。这样让学生有章可循,切实消除写作畏惧情绪。这些小练笔,都是关注于文本的独特表达方式,通过每一节课几分钟的训练,掌握一些微小的表达方式,形成表达技巧,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言抒有“情”
“言为生之用心”,写文章要心随文动,触发“感点”,情不自禁,感点迸发,笔下生花,情感宣泄,真情流淌。
感点——情不得已 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三自然段:引导想象练笔:“发愤”是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在油灯下__________;“发愤”是狂风呼啸的清晨,多少人都在暖和的被窝,他已经_____。
感点——触情生景 补白,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情理交融,引发学生内心情感涌动。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让学生想象生活中自己有没有挽过谁?如何挽的?挽时感觉怎样?“我”们当时的动作和脸上的表情会是怎样的?然后再让大家想象彼此间还会怎么说。最后,让学生把当时的情境用语言写下来,可直接添加在课文当中。
感点——意犹未尽 很多文章结尾,都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教者可安排续写。如学习《鹬蚌相争》之后,让学生思考:对于鹬与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
言发有“趣”
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对练笔充满成功的内心喜悦,乐于主动书面表达,喜与他人分享成果,并保持相对习作持久性。这就要求采取简短的活泼多样的练笔形式,让学生尽情抒发。
可以直接用一两句话表达。学习《揠苗助长》后让学生说想象,看到枯死禾苗,农夫的儿子、邻居、妻子等都会怎么说。可以模仿句式。如《兵马俑》中可采用填补文中空白点写话,可仿名言警句形式。如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后让学生用名言的形式写感受。
言述有“序”
随文练笔不是盲目地进行语言训练,是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段特点,如低年级就是词语、句子的小训练。中年级就是段的训练,高年级更倾向于整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如三年级课文《剪枝的学问》可抓住两个训练点,确保随文练笔有序性。
训练点一:词语 课文中出现词语:“咔嚓、咔嚓”,涉及有冒号的作用与象声词的理解。单元训练中也有相关象声词运用训练。因此,笔者抓住了象声词对学生进行训练。笔者说:“咔嚓、咔嚓”是个什么词?用了象声词的习作会怎么样?”比较: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槐乡五月》)。我们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小结:象声词多好,以后可要认真学习使用哟!我们能写出几句带有象声词的句子吗?学生练习。
训练点二:写景 《剪枝的学问》用时间顺序(冬、春、夏)写了三次进桃园,而文章只有春夏两季桃园景象,却没有写冬天的桃园景象。因此,笔者决定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写一写冬季王大伯果园的景象。练笔设计紧扣三点要求:①根据三年级特点只写几句话;②积累运用课文中语言材料;③运用既有的经验性的语言材料。练笔:冬天来了,我走进王大伯的果园________。
在践行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文练笔的合理使用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大有裨益,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文本实际、学生实情选择最佳的有效训练方式,才能让随文练笔这一做法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泾口镇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