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昊苏杭州论“交流”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春三月,濒临西湖的汪庄垂柳新叶纷披,海棠繁花压枝。参加“中西经济合作研讨会”的成员,正在这里合影留念。记者见头戴圆形黑礼帽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站在一棵海棠前拍照,便说:“这是海棠花,这几天开得正热闹。”陈昊苏随口应道:“一阵风雨袭来,就会绿肥红瘦。”于是我们就轻松地攀谈起来,随着话题的深入,深感他那外交家的口才、诗人的气质、丰富的知识和将门之后的人格魅力。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记:陈会长,请您介绍一下中西论坛成立以来的主要交流活动好吗?
  陈:中国、西班牙论坛成立于2003年7月,已先后在2003年、2004年的12月在中国北京和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了两次会议,对新世纪全面发展中西两国关系进行了成功研讨。今年3月21日至22日,论坛第三次年会在上海举行,主题是“全面合作、互利共赢”,突出经贸合作方面的内容,并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参与。鉴于浙江企业界实力雄厚,这次中西论坛的延伸项目“中西经济合作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中西双方领导人都很重视论坛的工作。第一次会议召开时胡锦涛主席在北京会见了论坛主要负责人,第二次会议召开时胡安·卡洛斯国王在巴塞罗那的行宫会见了双方参加论坛的人员。论坛的议题非常具体,举例来说,西方主席、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曾提出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可以部分借鉴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经验,于是双方就曾对此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记:您在对外交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能讲些文化交流方面的事吗?因为我们的刊物就叫《文化交流》。
  陈:对外友协这几年来做了一些工作: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际,我们曾在莫斯科举办中俄友好音乐会,看起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在推动世界对中国发展建立认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庆祝对外友协成立50周年时,我曾作过诗,其中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东南西北交朋友”之句。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堵墙,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外交局势比较严峻,恰好意大利民间团体举办中国问题报告会,邀请对外友协组团去访问。我们见到了当时的意大利总理安德烈奥蒂,欢迎并促成他当年成功访华。这一举动起了积极作用。2001年“9·11”事件发生时,我们向美国友好组织和人士发出慰问电,表明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立场。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第三天,我在斯里兰卡首都拜会该国总理,代表中国民间做了救灾捐款。这些例子说明民间外交有它的重要性。
  
  父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记:我读大学时去欢迎外宾曾见过您的父亲陈毅元帅,这次又见到了您,深感荣幸。我想问,陈毅元帅对您有哪些影响?
  陈: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每逢国家发生重大事件,父亲会挤出时间来给我们“上课”。父亲留给我们的财富首先是“干革命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另外还有乐观豁达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智慧。父亲写过《示儿女》诗,其中有“革命重坚定,永做座右铭”之句,这是他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我认为,在从事一个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磨练,需要坚定、忠诚的品格。父亲71岁逝世,建国前参加革命30年,建国后从事建设22年,在他的生命经历中,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多方面的。我经常想到不能愧对父亲的教诲,要使自己的表现能和父亲的光荣相称,这也是我做事的原动力。
  记:陈毅元帅既是外交家又是诗人,而您既是对外友协会长又是作家,是不是可以说您继承了父亲的很多东西?
  陈:两代人之间确实会有一些相似之处。人们经常会提到我们父子两代人对世界语运动的支持,这是相同的。1963年,当时任副总理的父亲曾经发表讲话,支持世界语运动,并且预言有一天会在北京召开国际世界语大会。1986年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果然在中国召开,我作为北京市副市长,任大会组委会成员,应邀用世界语致辞,这大概可以说是两代人薪火相传了。我曾说过世界语的诞生是人类向上帝发出的挑战。圣经记载人类要建造通天塔,上帝害怕人类的力量过于强大,就设法搞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无法沟通,通天塔就造不成了。现在人类要实现有效沟通,就创造出了世界语。其实和平友好的外交也是沟通人类实现团结合作的伟大事业,我父亲就是做外交工作的,而我在他的引导下,也走上这个光荣的岗位,这就是我们父子相传的光荣责任。
  
  民间外交强调“三点”
  
  记:陈会长,能讲一讲你个人的兴趣爱好吗?
  陈:我的兴趣爱好就是读书,政治、历史、文化、地理……,什么书都读。我要到哪个国家去访问,就会读介绍哪个国家的书,包括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都要通过读书来了解。搞民间外交经常跑来跑去,这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记:中国对外友协工作2006年有哪些重点活动?
  陈:作为民间外交事业,每年都有一些固定事务。2005年最重要的是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对外友协担负邀请国际老战士来访的任务,包括俄国、美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印度等22个国家的老兵到北京来参加活动。我为此专门出了一本小册子《走向和平的未来》。2006年是俄罗斯国家年、中印友好年、意大利和奥地利也要举办“中国年”。还有中国与非洲、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友好关系50周年以及中西论坛第三次会议、中法论坛第二次会议,中国东盟之间的民间交流活动,这些都是很大的事情。总体来说,我们民间外交强调“三点”:把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当做立足点,与大国、邻国的友好往来当作着力点,与多边非政府组织的友好联系当作拓展点。
  记:在如此繁忙的中西论坛会议期间,谢谢陈会长接受《文化交流》的采访!
  
  Specials
  
  Making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
  By Zhao Zheng, our staff reporter
  
  I interviewed Chen Haosu in March, 2006 at the Wangs' Garden on the West Lake when the early spring was highlighted by blooming Chinese cherry apple trees and sweeping willows. Chen was attending "China-Spain Forum on Economic Cooperation". Chen Haosu is the son of late Marshal Chen Yi, who acted for years as China's foreign minister 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Now the junior is president of Chinese People's Association for Friendship with Foreign Countries. The following are excerpts of the interview.
  The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 lot of positive results of the association's work. The people-to-people organizations contributed a great deal to Beijing's successful bidding for hosting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association played a part in helping with the hosting of a concert at the Front Gate of the Forbidden Cit in Beijing at which the world's best three tenors sang. With the association's efforts, China-Russia Friendship Concert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Moscow. What the association does might seem insignificant, but these operations do make things happen and deepen the friendly t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 other peoples.
  My father's influence on me is enormous. Part of the spiritual wealth we have inherited from him are optimism and the ability of an independent mind. We have learned from our father to carry on whatever we do against all odds. My father lived in war for 22 years and worked another 22 years after the war until he passed away at the age of 71. I have kept his teachings by heart. My motivation is to be a man like him.
  I have a lot of things in common with my father. In 1963, the first national Esperanto conference convened in Beijing. My father spoke at it. In 1986, the 71st International Esperanto Conference convened in China. I spoke at the conference in Esperanto. My father was also well known as a poet. I helped my mother sort through his manuscripts. I can still recite many of his poems. I write poems in both Chinese and Esperanto.
  My hobbies? I read books: politics, history, culture, geography. My booklist covers a great variety of subjects. If I am going to visit a country, I will read up on the country. To promote people-to-people relations, I need to be as knowledgeable as possible about countries and people.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ty we organized in 2005 was the celebration on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of the Resistanc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1937-1945).We invited veterans from 22 countries to Beijing. It was a huge success. The year 2006 is the Year of Friendship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between India and China. Italy and Austria will also unfold celebrative activities for a "Sino Year". And we are going to celebrate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Africa and Arabian countries this year. We will also hold the third China-Spain forum and the second China-France forum. These are big events for 2006. In general, the association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its basic stand while developing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large countries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It is also expanding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ranslated by David)
其他文献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一直是《文化交流》的一名忠实读者。十余年间,这本刊物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通过它了解到古老中国的巨大进步,了解到中国与世界人民日益发展的友谊。说来也巧,今年是《文化交流》创办20周年,也是我所在的德国亚琛市与浙江省宁波市结为姐妹城市20周年。  亚琛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一个重要城市,它位于德国的最西部,直接与比利时、荷兰两个国家接壤。它虽然只拥有25万人口,
期刊
身为上海博物馆馆长的他,时时沉浸在书画的海洋中,他多次策划的书画展出活动,原本与他深厚的学养紧密相连。现在让我们走进他的家“参观”一番,那才是名副其实的——    第一次推门进入陈燮君家的人大都会发出“哦!”的一声惊叹,不为别的,只因您眼前会出现“奇观”:他的家满屋子的书籍堆得像云南石林一般。古人以“汗牛充栋”形容人家藏书多,陈燮君家的书山书林恐怕没有什么成语可以来形容。他的书多得早已无法用书架来
期刊
“工作着是美丽的”,这是著名女作家陈学昭的一部小说的书名,也成了她创造的流行语。今年是陈学昭诞生一百周年,本文写了她与领袖毛泽东交往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以此作为对这位已逝女作家的纪念。  陈学昭原名陈淑英,浙江省海宁人,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喜爱读《昭明文选》,故最初写作便署名“学昭”。  1923年上海《时报》举行征文大赛,陈学昭撰写的《我所希望的新女性》一举获得乙等奖。该报主笔戈公振见这位1
期刊
历时5个多月的“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不久前在北京揭晓,以中国书法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临其上的作品,被确定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这个标识作者,便是27岁的顾永江。  顾永江是绍兴人,设计标识折桂使他一夜之间成了媒体竞相采访的对象。日前他载誉归乡作客母校鲁迅中学,他身着迎风飘逸的大衣,背着休闲挎包,看上去十分洒脱,眼中透着几分沉着和执著。  顾永江并非学美术出身,其设计的标
期刊
刘枫(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协前主席):  《文化交流》自1985年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不平凡的20个年头。这份中英文对照、内容新鲜、图文并茂的杂志,以独特的姿态出现在西子湖畔,它从杭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已发行至125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广大读者的赞扬。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领导特别肯定我省两个刊物,其中之一就是《文化交流》。2004年,在英国举办的国际杂志展览会上,我省新闻出版部门选中了《文
期刊
一位老人在写自传,已写了100余万字。那天晚上,在这位长者素朴的杭州寓所里,我只看了他的部分章节,就被深深感动了。  这是一个人的经历,但绝对不是芸芸众生的寻常故事。在他那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命运交响曲中,有风雷激昂的时代强音,也有悠扬的民族文化乐章。他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被国际反侵略协会定为会歌,曾唱响全球;他的经典之作《采茶舞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音乐教材”,至今
期刊
远看像个逃荒的,  近看像个要饭的,  仔细一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    不知是谁给贾芝先生编了这首顺口溜。在一次聚会上,贾芝先生当众朗读,有板有眼,十分得意,看来他对这顺口溜是认同的,至少没有反感。  这顺口溜的“作者”也真会编,看似贬,实为褒,意思是说贾芝先生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工作上要求高,生活上要求低;地位变了,仍保持简朴的本色。这是人们对贾芝先生的最高评价。  我与贾芝先生相识快半个
期刊
当双鬓染霜的他在新年的爆竹声中敲开自己的家门时,这已是他阔别祖国、阔别妻子的第13个年头了。年近七旬的他这次回家,不仅在新年里给老伴与亲友们送上了久违的问候,还带来一份让人难以置信的惊喜。  作为杭州一名普通的退休工程师,他在美国花了12年的心血,终于读懂了云的语言,他将变幻莫测的云彩里里外外研究个透,让它乖乖成了“地震预报员”,为他一次次正确发布地震灾难预报当好“参谋”,正由于此,“寿仲浩”这三
期刊
在人气鼎盛的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近年新“冒”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美食街——高银街。高银街紧挨杭州最著名的古街河坊街,并与河坊街呈东西平行走向,全长440米。在这条美食街上,散布着川、鲁、闽、粤、浙以及素菜、海鲜、快餐等各种菜系和风味餐馆计22家。来高银街落户的不仅有老字号知味观、王润兴、功德林分店,也有后起之秀天兴楼、名源、好绍欣等酒楼,更有百家鲜、千番拉面等小吃店。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高银
期刊
也许是因为不久前我写过一本《曾宓评传》的缘故,《文化交流》杂志于曾宓先生在浙江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将展出作品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的前一天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够就此写一篇文章。  当即与曾先生联系,可是曾先生表示最好不要写。这是因为曾先生一直很低调,不想就此事来一番操作,他是真诚的。之所以还是动笔,一则因为《文化交流》杂志的编辑是我十多年前就很熟悉的老朋友,再则这是文化杂志内容的需要,我不动笔杂志照样
期刊